康巴藏族 :古卫、藏、康三部之一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2

康巴藏族即康巴藏区的藏族。“康”,旧时译作“喀木”,意为“边地”;“巴”意为人,“康巴”即“康区人”或“边地人”。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康巴藏族内部至今保存着众多的语言分支,甚至在一个县范围内也有多种语言存在。这些不同的语言被当地人称为“地脚话”。“地脚话”属于藏方言,但相互之间差异较大,以至于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语言都不能相通。康巴人听不懂康巴话的现象十分普遍。康巴藏族保存着众多称谓不同的族群,主要有:木雅、嘉绒、布巴、贵琼、却域。这些族群不仅语言不同,而且其服饰、生活习俗等也不尽相同。

康巴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直爽的性格、宗教方面尤为虔诚,有经商和远游的传统、体格相对强壮。装束上最明显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结”以示勇武。这种传统保持至今、拉萨市街头随处可见。

民族概况

康巴藏区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这里人杰 地灵,山川秀丽。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蓝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荡,神往流连。

服饰

康巴藏区服饰与西藏安多有一定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多姿 多彩的服饰系列。可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五类。

服装

康巴藏区服装类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围裙、长布衫、毡根、僧装、皮褂、领夹、衬衣等;喜穿传统藏靴;帽类以金盏帽、礼帽、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装饰极为丰富,从头到脚都有不同色彩、形状以及不同图案的装饰,一般由金、银、玛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给人古朴庄重、厚实豪放、贵重之感。

装束饰品

康区各地的装束饰品又显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较典型的有德格县白玉县等地妇女弥腊珠松耳石头饰和男子节庆时的装束,既华美又独特,传说是岭·格萨尔王娶珠牧时的装束;石渠县、新龙等地男子的装束,富贵中透出剽悍,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风貌;理塘县妇女的银饰,古朴中透出几分神秘。还有乡城县稻城县炉霍县丹巴县得荣县等地的男女服饰,极赋地域特色。正如一首民歌中所唱:我虽不是拉萨市人,拉萨装饰我知道。铜带系腰口琴吊,把珍珠冠头上罩。我虽不是贡觉县人,贡觉装饰我知道项珠三串胸前抛。我虽不是德格县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定日一带)人,霍柯装饰我知道红绿带儿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康定市)人,达多装饰我知道红绳扎发满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大小银盘头上套。我虽不是巴塘县人,巴塘装饰我知道。银丝缠发额前飘。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头包凤帕腰悬刀。

饮食

牧区以牛羊肉、乳制品糌粑、面粉为主,兼及“卓马”(俗称人参果)。

康北农区以青稞、小麦、豌豆等为主食,兼乳制品阳芋、牛、羊、猪肉等。

康市农区以青棵、小麦为主食,兼玉米、养麦、洋芋、牛、羊、猪肉等。

康东农区主食玉米、荞麦、兼以大豆、芸豆,洋芋等。肉食以猪肉为主兼羊肉,并有较丰富的猎获的野生动物,如兔、鹿、獐、岩羊、野猪及雉等。少有养食鸡鸭禽蛋者。大渡河一带食鱼及蔬菜水果。有芜菁、青萝卜卷心菜等,以芜菁叶制酸菜为主。

牧区以酥油为主要食用油,兼牛羊板油。基本无植物油。农区以猪膘、猪油为主,兼酥油,并有少量核桃、油菜籽、花生等植物油作补充和调剂。四十年代后,食用植物油(菜籽油)渐为普及,如今已成为主要食用油之一。

婚姻

藏族地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求爱方式或袒露、或隐晦,因人因地而异。在稻城县,藏族男女双方订婚前,一般都得请活佛占卜打卦看是否合属相,才能决定双方的婚姻。订婚后,互赠彩礼和哈达。迎亲时,举行传统婚礼仪式,场面非常热闹。

丧葬

藏族同胞死后有五种葬法,死后采取何种丧葬形式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确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为了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当地的政府已经明文规定,未经允许不得观看天葬,更不允许私自摄影和拍照。

名字

藏族的名字多是男女共用的,如达瓦、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的,只用于女性,如:旺母、卓玛、卓嘎、央金、桑母、曲珍、拉珍、拉母、仓(姆)觉等等。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堆等。人们多请活佛取名,名字带有佛教色形,如多吉(金刚)、丹巴(佛教)等。藏族名字一般都有一定含义,如“尼玛”(太阳)、“达瓦”(月亮)、“扒初”(小猪)“白玛”(莲花)、梅朵(花)、次松(初三)、巴桑(金星)、次仁(长寿)、拉则(像仙女一样)、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等。

藏历年

藏族人民按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时间一般在春节前后。过年的准备工作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如酿制青稞酒,用白面和酥油炸果子和做各式各样的点心,藏语叫"卡赛"。各家还要在厅堂里摆上染色的麦穗、稞麦苗以及用酥油花塑的羊头。这标志着过去一年的好收成,并预祝新的一年又获丰收。

除夕前一天,各户人家在太阳快落山时,把一切污水脏物往两边倒掉。他们认为,这是人丁兴旺、万物生长的保证。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藏民们喜欢吃的油饼、奶饼、手抓羊肉、鲜奶子等食品.一应俱全。

按照藏族的传统习惯,大年初一早上由家庭主妇第一个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先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谁家能第一个将新水背回,不仅全家吉祥,而且预示新年风调雨顺。然后将牲畜喂饱,并叫醒全家人。全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按辈分依次坐定。大年初一在进食之前,每人必须先在嘴上沾一点糌粑面,以示自己是吃粑的于孙。这时,长者端来一个叫做"竹素其玛"的五谷斗,里面装有糌粑、人参果、炒蚕豆、炒麦粒等食品,上面还插着青稞穗,每人依次抓一点向空中撒去,表示祭神,接着抓一点自己吃。长者挨个祝愿"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则祝福老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无量)。在新年仪式之后,全家人再围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人参果等食品,欢度新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互相拜年,持续三五天。姑娘们和大嫂们常结伴成行,采取各种方式"抢食"男人们的东西,而男人们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通过这种"抢食"活动,一些青年男女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入夜,年轻的牧民们或者围着黄火唱起古老的歌谣,或者纵情欢跳锅庄舞和弦子舞。

藏历年期间,各地都要演藏戏,还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和射箭等各种比赛活动。在拉萨市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五色布连接而成,寓有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经经文。树经幡时,一般先将五色经文布披挂在树枝上,而后将挂满五色布的树枝插于房顶。树好经幡后,还要在房顶上摆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边舞边歌,祝愿一年风调雨顺,好运不断。

在市中心大昭寺前,经幡在十多米高的经幡柱上飘扬。转经的人络绎不绝,信徒们绕着经幡柱,虔诚地。默默地走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