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 :西汉异姓诸侯王

更新时间:2023-11-04 17:59

张耳(?~前202年),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西汉开国元勋,异姓诸侯王,秦末群雄之一。

张耳早年曾为魏国公子信陵君门客,后因被削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黄(今河南省民权县),娶当地一富家女为妻,后担任外黄县令。张耳名气益盛,与同乡陈馀结为刎颈之交,与平民时期的刘邦也是故交。后来魏国为秦所灭,张耳与陈馀同为魏国名士,被重金悬赏,他们改名换姓,逃到陈县(今淮阳区)做了看守中监门的小卒。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反秦起义,张耳前去投奔,后为左校尉,随将军武臣攻略赵地。张耳与陈馀在邯郸(今邯郸市)共立武臣为赵王,他为右丞相。武臣死后,张耳拥立原赵国后人赵歇为赵王,重建赵国。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章邯攻打赵国,张耳与赵歇逃亡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因陈馀迟迟不来相救,两人决裂。后随项羽入关,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王,立张耳为常山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因遭遇陈馀举兵攻打,张耳逃亡投奔汉王刘邦,受到厚待,后随将军韩信破赵,被立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年)秋,张耳逝世,谥号为“景王”。其子张敖袭其爵。

《史记》评价,张耳、陈馀都是名士贤能,二人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得把对方消灭。以前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证明最初张耳和陈馀只是为了权势、利害相互交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耳,生年不详,年轻的时候,曾在魏国公子无忌(即信陵君)门下为宾客。后不知因何被削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黄(今河南省民权县)。当时外黄有一富商人家的女儿,长相美丽,丈夫却见识浅陋,此女逃离夫家,投奔父亲的门客。门客一向都知道张耳的才能,便建议富家女,假如想嫁一个有才能的丈夫,可以嫁给张耳。

富家女听从建议,与丈夫断绝关系,改嫁张耳。张耳迎娶富家女后,摆脱了困窘,因妻子给予的财物支持,得以广泛交游,能够招待千里以外的宾客,最终做了魏国外黄县令,名声也越来越大。张耳有一个同乡陈馀,也是魏国名士,因为比张耳年轻,对待张耳如同侍奉父亲一般,两人结为刎颈之交。

国灭逃亡

魏国大梁(今开封市)被秦国攻破时,张耳住在外黄。当时刘邦还是平民百姓,曾经与张耳多次交游,在他家一住就是几个月。魏国被秦国灭亡几年后,秦始皇听说了张耳和陈馀两人是魏国名士,便下令悬赏搜捕,张耳悬赏千金,陈馀悬赏五百金。张耳和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当了看守中监门的小卒,用以维持生计。陈馀曾被里中小吏鞭打,他准备反抗,张耳阻拦并让其顺从接受鞭打。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馀带到桑树下,数落他,自己当初和他说得那么明白,他现在遭遇这种小辱,就忍受不住,要和一个小吏拼命。陈馀听从张耳的指教。

投奔陈胜

胡亥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900名戍卒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起义。当他们攻入陈县时,军队已经扩充到数万人马。张耳和陈馀便去投奔陈胜,陈胜及其亲信早就听说过张耳他们的才能,见到本人之后非常高兴。陈县的豪杰父老夸赞陈胜的功劳,建议其称王。陈胜询问张耳等人的看法,张耳阻止其称王,提议向西挺进,拉拢六国后代,彻底灭亡秦国,再图帝王大业。陈胜没有听从劝阻,坚持在陈县自立称王。

陈馀规劝已经称王的陈胜,给自己一支军队,他熟悉曾经的赵国,可以出其不意,夺取赵国的领土。陈胜便任命陈县人武臣为将军,张耳与陈馀担任左右校尉,带领三千人马,向北攻取赵地。张耳跟随武臣等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到各县游说当地豪杰,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收编队伍,军队人数扩充到几万。赵地的十座城池都被他们攻克,其余城池坚守,不肯投降。最终武臣听取范阳人蒯通的建议,赐给范阳令侯印,让其他城池看到投降的优厚待遇。果然,此后赵地不战而降的城池有三十余座。

改投武臣

军队抵达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张耳等人听闻陈胜的部下周章率军进入渭河平原,在戏水(今陕西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大败;又听闻为陈胜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领,多被谗言毁谤,获罪被诛。再加上陈胜当初不采纳张耳和陈馀的计策,也没有让他们做将军而是做了校尉,二人便规劝武臣,效仿陈胜当初在陈县称王的举动,也在赵地称王。武臣听从劝告,自立为赵王,张耳被任命为丞相,陈馀做了大将军。

武臣称王后,派人回报陈胜,陈胜大怒,准备诛灭张耳与武臣等人的家族,再发布攻打赵地。相国房君劝谏陈胜,这样做会树立一个强敌,不如祝贺武臣,并令他迅速去攻打秦国。陈胜听从他的计策,采用怀柔之举,把他们的家人都迁移到宫中软禁,还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陈胜派使者祝贺武臣称王,令他火速发兵向西入关。张耳与陈馀劝阻武臣不要攻秦,称陈胜此举不过将计就计,等他灭掉秦国,一定会来攻打赵地,不如向南、向北进军,扩张领土,强大赵地。武臣听从张耳等人的劝谏,没有向西发兵,派部下韩广向北攻打燕县(今河南新乡延津县东北),李良夺取常山(今河北真定),张攻打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

韩广领军至燕地,就被燕人拥立为燕王,张耳与武臣等人因此北攻燕地边境。期间武臣外出,被燕军俘虏,威胁赵地分出一半的领土,才会释放武臣。赵地派去交涉的使者都被杀害,张耳等人为此忧虑不已。一个勤杂兵告诉自己同宿舍的战友,他要代替张耳他们去游说燕地,救回赵王。战友讥笑他,派去的十几个使者都被杀死,他凭什么救回赵王。此勤杂兵去到燕地,他与燕人交涉,称张耳等人并非真心想救赵王。理由是张耳与武臣一起攻克赵国几十座城池,各自都想称王,不甘心一辈子做别人的臣子。现在燕人俘虏武臣,正好成全了张耳等人,可以瓜分赵地称王,再以杀害武臣的名义讨伐燕地,一举两得。燕人认为勤杂兵所言有理,于是释放武臣。

重建赵国

李良平定常山后传回捷报,武臣又命他攻打太原(今山西太原)。后来李良遇到秦将策反,加之武臣姐姐对其无礼,因而中途反赵,率军攻打邯郸。武臣与左丞相召骚毫无准备,被李良杀死,张耳和陈馀因为有很多赵人作为耳目,才逃过一劫。张耳等人收编了武臣的残留军队,有数万人马。有门客劝告张耳,他与陈馀都是外乡人,想让赵国人归附很困难,唯有拥立六国时赵王的后代,占据“义”字,才可成功。张耳便寻访到原赵国后人赵歇,拥立他为赵王,迁居信都(今邢台市)。李良率军攻打陈馀,被击败,逃奔秦将章邯

胡亥三年(前207年),章邯率军攻克邯郸,摧毁城池,将邯郸百姓全部迁移到河内。张耳与赵王歇逃到钜鹿城(今河北省巨鹿县),被秦将王离围困不得出。此时陈馀在北边收编了常山的残余部队,得到几万士卒,驻扎在钜鹿城北。章邯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的棘原(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平乡南),走水运给王离输送军粮。王离兵多粮足,急攻钜鹿,钜鹿陷入缺粮少兵的困境,张耳数次派人去向陈馀求援,陈馀自忖兵力不敌秦军,不敢去相救。张耳被困在钜鹿城好几个月,也不见援兵,大怒,派张黡、陈泽去质问陈馀,称自己当初与他结为刎颈之交,如今危在旦夕,陈馀拥兵数万却不肯相救,情谊何在。陈馀回答自己即使去支援,也救不了他们,还会葬送自己的军队,不如保存实力,以后为赵王和张耳报仇。张黡和陈泽直言现在事情紧急,顾不上以后。陈馀依然推脱,最终只出五千兵马让张黡带去攻打秦军,张黡等人一到前线便全军覆没。

与友决裂

当时,燕地、齐地、楚地听说赵国危急,都来相救。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北聚代地(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一万多兵马赶来,他们都驻扎在陈馀周围,不敢攻打秦军。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的军队北渡黄河,大败章邯,各国军队这才敢攻打包围钜鹿的秦国军队,钜鹿得以保全。

张耳和赵王歇安然离开钜鹿,感谢各路诸侯。张耳约见陈馀,责怪他不肯前来相救,又问及张黡、陈泽所在。陈馀发怒,称自己派了五千兵马让他们先去试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张耳没有相信,认为是陈馀杀害了他们,多次追问。陈馀更是恼怒,没想到张耳对自己怨恨这样深重,自己又不是舍不得将军的职位。他将印绶解下推给张耳,张耳十分愕然,不肯接受。此时陈馀起身去如厕,有门客劝解张耳,“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既然陈馀把印绶交给他,就应该赶快接受。张耳于是收取印绶,接收了陈馀的部下。陈馀返回,见张耳没有推辞就收下印绶,急步离开。张耳收编其军队,陈馀独自和他部下亲信几百人到黄河边的湖泽中打鱼捕猎去了。自此,张耳与陈馀之间有了隔阂。

弃项投刘

赵歇返回信都,张耳则跟随项羽和其他诸侯入关。汉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王,张耳因为交游很广,许多人为其美言,项羽也经常听闻张耳是贤才,便分给他赵国的土地,立张耳为常山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台),更名襄国。陈馀的门客很多都去游说项羽,表示陈馀与张耳都对赵国有功。当时陈馀没有跟随项羽入关,项羽听闻他在南皮县(今属沧州市),便将南皮旁边的三个县封给他,将赵王歇改封赵代王嘉

张耳能够拥有封国,让陈馀十分恼怒,称张耳与自己功劳等同,如今张耳封王,自己却只封侯,是项羽不公。后来齐王田荣背叛项羽,陈馀就派人去游说田荣,自己愿意为其效力,以南皮作为他防御的屏障。田荣正想在赵国内树立党羽来反项羽,就调兵借给陈馀指挥。陈馀集齐三个县的兵力去袭击张耳,张耳败走,各路诸侯无可让其投奔者,考虑到项羽势大,自己又是受他分封的常山王,便打算投奔项羽。属下劝解他,汉王刘邦先行入关,一定能成就大业,项羽现在势大,以后也会败给刘邦。最终张耳投奔刘邦,得到礼遇厚待。

获封赵王

陈馀打败张耳以后,将赵国失地全部收复,从代地接回赵歇,恢复他赵王的位份。赵歇感激陈馀,立他为代王,陈馀考虑到赵王势弱,国家初定,便没有去往代地,而是派手下夏说以国相的身份驻守代国。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向东攻打项羽,同时派使者联系赵国,约其共伐项羽。陈馀要求刘邦杀掉张耳,才愿从命。刘邦找到一个和张耳样貌相似的人杀掉,将首级送给陈馀,他才发兵助汉。后来刘邦在徐州市(今江苏徐州)以西战败,陈馀发现张耳没有死去,就背叛了刘邦。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的部将韩信平定魏地(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刘邦派张耳与韩信一起攻破赵国,在泜水河畔(今河北省邢台市北部)杀死了陈馀,并追到襄国杀害赵王歇。汉四年(前203年)夏,张耳获封赵王。

逝世

汉五年(前202年)秋,张耳逝世,谥号为“景王”。其子张敖继承他的爵位成了赵王,娶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为妻,后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张敖被废掉王位。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记载,张耳、陈馀在世间传说中都是贤能的人,二人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等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还是相互残杀,恨不得把对方消灭。以前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证明最初张耳和陈馀只是为了权势、利害相互交往。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记载,张耳、陈馀是世人公认的贤者,他们的宾客、仆役都是天下豪杰,无论在哪一国,没有不取得卿相地位的。但是张耳、陈馀起初贫贱时相互信任,为生死之交,到了他们拥有高位争权夺利的时候,却相互残杀,过去是那样的倾慕信任,现在却相互背叛,大概是因为他们是势利之交吧。

晋朝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为张耳写下颂文,称赞张耳的贤能,在梁、魏二地享有盛誉,他在困厄的时候怀念故交(指刘邦),脱身避难,最终归于汉王,报仇雪辱,如同枯木逢春。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认为,张耳和陈馀都是天下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年龄,以德才相敬慕,结为刎颈之交。张耳围困巨鹿城时,陈馀却统兵不前。张耳盼望陈馀前来相助,陈馀弃印离去。利势倾轧,二人终于因小的嫌隙而反目成仇。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认为,陈馀肤浅焦躁,远远不如张耳沉着冷静,所以才有了日后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张耳与陈馀在外黄结成生死之交,他们又广交朋友,多做善事,渐渐成了魏国的有名人物。秦灭魏国后,曾悬赏千金捉拿张耳和陈馀。张耳和陈馀逃到陈地,隐名埋姓,为了糊口,他们当了守门人,再度落魄,陈馀悲观起来。一次,他悲伤地对张耳说:“我们现在被官府缉拿,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还有什么希望?看来我是个穷命,终要受此苦难。”张耳不满他的言辞,教训道:“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如果再失去信心,当真是走上绝路了。你再说这种丧气的话,就不是我的朋友。”一日,一个当地官吏在街上巡视,陈馀因大声喧哗,被官吏当众鞭打。陈馀想要还手拼命,张耳制止了他。事后,张耳十分生气,大骂了陈馀一顿,又说:“你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拼命,是你把自己看得太贱了,你这么没有理智,将来是成不了大事的。”陈馀自觉有失,不停地向张耳赔罪。

墓葬与遗迹

据民国《冀县志》记载,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城的南门内左边有张耳祠,是宋朝建隆年间所立,元朝末年被兵乱破坏,遗址还存在,下方有张耳墓。县志还称张耳祠庙台很高,文人墨客经过时经常会为其题咏。如清代枣强知县有一首《题张耳祠诗》,“名士原无愧,交情觉太疏。临门能小隐,巨鹿意何如。”在冀州古城南门内左侧,还立有“汉赵王张耳墓”石碑。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主持发掘张耳祠下的南门古墓,经过专家分析,此墓葬建于东汉晚期,所以其为“张耳墓”的说法乃是谣传。另外,张耳墓的地址,还有一个说法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桑镇张耳村西,其墓葬封土为圆丘形,高4米,东西长6米,南北长5米,在1982年,被公布为兴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书目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