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 :明朝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更新时间:2023-10-06 20:56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等,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童年和青年时代诵读经史以应科举,屡试不第,利用逡巡民间茶坊酒楼,频繁接触到三教九流的普罗大众,这给了冯梦龙搜集了大量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的契机。二十几岁便创作了传奇《双雄记》与大量散曲诗文,并且牌经、酒令无所不通。冯梦龙将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献给了通俗文学事业。在五十七岁之前,他编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增补、改订了章回小说《平妖传》《忠义水浒全传》,改作《新列国志》,整理散曲集《太霞新奏》,搜集、整理了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编著《情史》《智囊全集》《古今谭概》,创作了传奇《双雄记》,冯梦龙勤于治经,在几十年的治经生涯中,写成《麟经指月》《春秋衡库》《春秋定旨参新编》《四书指月》等经学著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家。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被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区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升至寿宁县知县,在任期间,冯梦龙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冯梦龙离任之后,主要从事戏曲的改订与评点工作。隆武二年春,冯梦龙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二岁。

冯梦龙在思想上受到王守仁李贽哲学理论的影响,反对礼教约束,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为现代学者作白话小说的探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梦龙继承了宋元话本从现实生活中开拓创作题材、细致描摹人情世态的特色,在内容的“真”和文字的“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艺术上的突破,是明代一位致力较勤、成就较大的通俗文学家。

人物生平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人,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投身创作

冯梦龙从小生活在苏州市,由于晚明时期苏州经济发达,文化繁盛,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诸如祝允明、唐伯虎之类的放诞不羁,不拘于名教的人,受此影响,冯梦龙的青年时期便流连于秦楼楚馆,游戏人间。在此期间,冯梦龙搜集了大量民俗音乐民俗音乐、谜语、民间故事等。创作了传奇《双雄记》与散曲《青楼怨》等以青楼女性经历为蓝本的作品,并且牌经、酒令无所不通。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冯梦龙搜集、整理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确立了他在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两部民歌集,一经发布便产生轰动。据钮琇觚剩续编》载:“梦龙文多游戏。《挂枝儿》小曲与《叶子新斗谱》皆其所撰。浮薄子弟,靡然倾动,至有覆家破产者。其父兄群起讦之,事不可解。”他不久又选编了第二本民歌集《山歌》。

在冯梦龙早年的著作中,记载了他与妓女交往的情况:“余少时从邪游,得所转赠诗甚多。”由此可见,冯梦龙与之往来的妓女不少。冯梦龙与妓女往来,是出于共同的艺术追求。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有不少篇章便来源于妓女口中。

在众多妓女中,与冯梦龙交往最密、感情最深的便是侯慧卿。冯梦龙失慧卿后,写了大量思念慧卿的诗歌和散曲,其中有诗写到:“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太霞新奏》卷七《怨离词》(为侯慧卿)篇后附录静啸斋的一段评语:“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曰《郁陶集》。”

青年时期,冯梦龙在散曲及戏曲创作方面的才华就已经初露端倪,得到时人文士们的肯定与推崇,甚至将其推为“盟主”。冯梦龙曾经组织过一个文学社团——韵社,韵社的主要活动就是写诗、创作散曲,同时搜集并拟作民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冯梦龙到麻城市(今湖北省东北部,紧邻武汉市)处馆课徒,他教书编书印书的生平事业与谋生手段得以延续下去并取得长足的发展。

冯梦龙在编纂自己的作品时,多次从《太平广记》中取材,他发现此书篇幅太大,通读不易,且有人“以此欺人”,而且刻本较少,流传不广,即使有存下来的刻本,也是校刻不精,错误太多。天启六年(1626年),冯梦龙删订《太平广记》,是为《太平广记钞》。同年,冯梦龙辑成文言文小说集《智囊》刊行。崇祯初年,冯梦龙收集整理《情史》。冯梦龙的《智囊》初刻“滥蒙嘉许,而嗜痂者遂冀余有续刻。”于是冯梦龙又于崇祯七年作了增补改订,更名为《智囊补》。次年,冯梦龙所编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刊行。《醒世恒言》与《喻世名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共收宋元话本小说和明代拟话本一百二十篇。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冯梦龙对入选作品统一修订,如改订篇目,增补“入话”,修正错误等等。冯梦龙对“三言”中的有些作品的改动较大,如《喻世明言》卷十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他重新设计了柳七抑强扶弱的情节,在艺术上、思想上都焕然一新。天启七年(1627年),冯梦龙所编散曲集《太霞新奏》刊刻。

冯梦龙童年和青年时代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但屡试不第,直到五十七岁,还是个秀才。他将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献给了通俗文学事业。冯梦龙勤于治经,在几十年的治经生涯中,写成《麟经指月》《春秋衡库》《春秋定旨参新编》《四书指月》等经学著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家

知县生涯

按照明朝的规定,多次参加乡试而又一直未能考中举人的秀才,可以循资出贡,充任杂职小官。冯梦龙考到三四十岁时,就资历、名望而论,应该是能出贡了,可他却迟迟不愿做贡生。直到崇祯三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最终还是选择了出贡。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被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区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升至寿宁县知县。寿宁县是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在这种地方很难做出显著的政绩,但冯梦龙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然而寿宁贫穷,县府乏资,一些必备的设施,也没钱修建,冯梦龙便带头捐俸集资,像仪仗库、黄册库、四知堂、名宦祠、朝北仓库等,均是冯梦龙到任后组织修缮的。《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有恩,待士有礼。”仅从他在寿宁任上亲手修纂的《寿宁待志》中所记载的施政活动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冯梦龙在任之时,正是明朝的多事之秋,朝廷外有后金的威胁,内有农民起义。朝廷摊派的各种赋税名目繁多,数量加重。冯梦龙在知县任上作了一首《催征》诗:“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敛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烽烟息,敷天颂圣恩。”诗中如实地反映了寿宁县百姓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作为知县的诗人不愿意却又不能不催征的痛苦。

冯梦龙到位日久,熟悉了寿宁的情况,发现最为害民者,为大造黄册与迎新送旧二事。明朝规定,每十年造黄册一次,审丁查产,事务繁多,须雇人承办,而承办之人趁机敲诈。寿宁每次县令离任到任,送迎之人多至百余人,少则几十人,均需公费接待。每更一官,则修理衙门一次。衙门所备床屏、桌椅、橱柜之类,全得重新备办。而离任之时,这些家具用品则被随便送人,甚至连窗槅也被衙门人搬走。这些费用均摊派到百姓头上,有穷民典妻卖子犹不能偿。为此冯梦龙给上司提出合理建议,节省了开支,减少了浪费,维护了百姓利益。

寿宁县穷乡僻壤,也保存了一些恶劣的风俗习惯。该地重男轻女,有生女者,不是溺死,就是遗弃。冯梦龙捐俸奖偿收养弃婴者,又写了一篇《禁溺女告示》,告示中明令严禁溺杀、抛弃女婴,有胆敢违抗者,重责三十,枷号一月,两邻隐瞒不报者,以同罪惩罚,抱养女婴者,偿银三钱,乡首汇报,必须有本乡是否溺女内容。如此一来,此风顿息。

由于经济落后,寿宁教育也不发达,后来连涿州学宫也倒塌了。冯梦龙到任之后,捐款重修学宫。作为经学家的冯梦龙,专门撰写《四书指月》,并亲自为士子讲解,希望他们有进取之志,扭转寿宁县多年来连个举人也没考中的落后局面。

晚年生活

崇祯十一年,冯梦龙寿宁县知县任满,回到家乡长洲。离任之后,主要从事戏曲的改订与评点工作,冯梦龙一生评改戏曲数十种,现存十几种,大部分应是晚年所为。苏州市青年剧作家毕魏将冯梦龙的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改编成传奇《三报恩》,冯梦龙曾予订正,并作序推荐。李玉创作了四种传奇“一人永占”,其中《人兽关》《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根据“三言”中的小说改编的,冯梦龙对《人兽关》《永团圆》作了评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冯梦龙晚年为扶持青年剧作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明福王弘光帝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冯梦龙编刊了《甲申纪事》,该书收有冯梦龙所作《甲申纪闻》《绅志略》《钱议法》等文章及江南文人关于战事的记录、南明官吏的各种奏疏,第一卷便是弘光皇帝的圣谕、圣旨两道。弘光即位之后,冯梦龙作《钱法议》上奏朝廷,奏中提出效法古制,兴利除弊的主张。

弘光元年(1645)亦即隆武元年正月,冯梦龙最后一次远游,出游路线是经吴江区湖州市,到杭州市绍兴市台州市。冯梦龙在南游途中,还编撰了鼓励抗清的最后一本书《中兴伟略》,强调灭贼雪耻,抗清复明。他在引言中说:“《中兴伟略》者,为南北变故而辑也。”隆武元年冬或次年春,冯梦龙回到家乡苏州市,隆武二年春,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二岁。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章回小说《新平妖传》

《新平妖传》是冯梦龙根据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增补而成,比编纂“三言”稍早,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冯梦龙对《新平妖传》进行了大规模地增补和改写,使得原书的内容和主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妖传》是一部妖术类神魔小说,现实感较弱,冯梦龙增补的《新平妖传》,补写了大量的世情故事,像官吏不择手段地掠夺钱财、和尚诱骗、强暴良家妇女,都是晚明时期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这些增补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拉近了小说和时代、读者的距离,被清朝评论者张无咎称赞《新平妖传》“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

话本小说“三言”

“三言”指《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刊行于天启年间,各收小说40篇,计120篇,里面包括冯梦龙辑选的宋、元、明话本,明人的拟话本,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其中三分之二是明人的作品。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冯梦龙的“三言”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描绘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的主要是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和道德标准。“三言”里的优秀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可谓极尽工巧,细腻入微。语言上,冯梦龙把明代市民的北方话和江南通用的口语以及宋元时习用的口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话本小说语言,为以后的话本小说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三言”中,恋爱婚姻题材占很大比例。作者通过对一个个爱情故事的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表现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三言”中还有不少篇描写了商贾和手工业者的故事,肯定了他们的发财致富,赞扬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对于认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很大价值。“三言”中还有些篇章揭露了黑暗的政治,表现了忠奸斗争,体现出人民拥贤反奸的思想感情,《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艺术上,与宋元话本相比,“三言”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具体真实的描写,生活气息浓厚。作品大多情节曲折,结构严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言”善于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冯梦龙继承了宋元话本从现实生活中开拓创作题材、细致描摹人情世态的特色,在内容的“真”和文字的“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艺术上的突破。笑花主人称其“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文言小说《太平广记钞》

《太平广记》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编修的一部文言小说总集,收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近七千篇,冯梦龙说起删订理由,解释说:“予自少涉猎,辄喜其博奥,厌其芜秽。”冯梦龙删订《太平广记》,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合并类别。《太平广记》原本500卷,冯梦龙合并为80卷。第二,删减篇目。《太平广记》收野史小说近七千篇,冯梦龙删减到两千六百多篇。第三,删节单篇小说的篇幅。删减之后,全书字数不到原书的一半。第四,校订错误。有些篇目所注出处有误,冯梦龙经过核对,作了订正,并在题下注明。冯梦龙在删订《太平广记钞》的同时,又对其中的大部分篇目作了评点。包括眉批、夹批、篇后总评,计两千多条。

作品列表

成就影响

文学成就

冯梦龙是一位成就较高的通俗文学家,他一生编撰了七八十种著作,涉及经史、诗文、戏曲、小说、民俗音乐等诸多领域,主要成就在通俗文学的搜辑、整理、改编和创作上,在文学史上有突出地位。冯梦龙从事于白话通俗小说的搜辑、改写和创作,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是对《三言》的编纂。冯梦龙在思想上受到王守仁李贽哲学理论的影响,反对礼教约束,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为现代学者作白话小说的探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冯梦龙虽然以编撰通俗小说闻名于世,但他对戏曲的创作与评点也非常热心,他早年便创作了传奇《双雄记》和大量散曲,天启七年选编、评点了散曲集《太霞新奏》,在寿宁县知县任上,还撰写了传奇《万事足》,崇祯十一年卸任之后,冯梦龙回到了家乡苏州,仍然不能忘怀戏曲,选评了大量的明人传奇,为青年剧作家的新作作序,撰写《墨憨词谱》。冯梦龙在临终前,还特地委托好友沈自晋续编曲谱。对于戏曲,冯梦龙认为戏曲创作要严守曲律,便于演唱。他说:“词学三法:曰调、曰韵、曰词。不协调则歌必捩嗓,虽烂然词藻无为也。”

政治成就

冯梦龙曾经在寿宁做过四年的县令。在任期间,他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除虎害,禁止溺女,为官公正廉明,关照百姓。清代福宁府知府李拔在修订地方志的时候,评价冯梦龙在寿宁“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

主要思想

立情教

冯梦龙是一个充满真挚感情的人,他曾在自己的《情史》序中明确提出“立情教”的主张。“教”是宗教的意思,冯梦龙“立情教”,就是要创立一种与佛教、道教一样的宗教。情在冯梦龙的笔下有三层含义。第一,情首先是指男女之情,即爱情。对于爱情,冯梦龙提倡痴情,《情史》中辑录了大量的情痴的故事,列《情痴类》。第二,情又指人类的各种情感,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情。在晚明进步作家的思想中,情与理是不可调和的,但在冯梦龙看来,情理可以统一,统一的状态就是出自至情的忠孝节义。第三,情又是指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联系的纽带。冯梦龙主张万物有情的观点,其动机是要劝世人做有情人。

通俗观

冯梦龙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先有说话艺人讲唱故事,然后有文人编写话本。这为现代学者作白话小说的探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梦龙将通俗小说与文言小说(唐传奇)进行比较,强调通俗小说的特点与价值。冯梦龙认为,文言小说发展到唐朝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能用唐传奇来否定宋以后的通俗小说。冯梦龙所说的“通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内容。他认为通俗演义从语言到内容都通俗易懂,与唐传奇相比,它可以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所接受和欣赏,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相关人物

人物评价

文学评价

空观主人(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评价冯梦龙的“三言”:“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括尽。”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墨憨斋增补《平妖》,穷工极变,不失本末,其技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之间。至所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

为官评价

清乾隆《福宁府志·寿宁循吏》评价冯梦龙“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

人物争论

在冯梦龙的生平研究中,其社籍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为冯梦龙是否加入过复社。胡士堂的《话本小说概论》、缪咏禾的《冯梦龙和三言》、陆树仑的《冯梦龙研究》等著作认为冯梦龙参加过复社,而王凌、胡小伟等人却持不同看法。胡万川认为:“冯对复社的态度,大概就像前述的钱、文、姚等人一样……如果我们要说他是复社的同路人,大概没有什么问题。”进而推论:“如果我们不死板的只将列名榜上的人当作复社人物,而将范围稍微扩大一点的话,则钱谦益等人即可算做复社人物,冯梦龙也就可能同样的可以算做复社人物。”王凌对冯梦龙参加复社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钱谦益称冯梦龙为“同社长兄”,冯梦龙称张我城为“社友”,均指“以研读《春秋》为宗旨八十八人文社”,并非复社。胡小伟认为复社是青年士子的组织,“以科举业为主要活动内容”。“冯梦龙此时既选岁贡,已无科第出身之望,且年届六十,心性不复与年少者同”。因而他不可能加盟复社。

后世纪念

苏州纪念

2014年11月15日,为纪念冯梦龙诞辰440周年,冯梦龙故里——黄新巷村,仍旧流传着关于“冯梦龙读书”、“冯梦龙养老鹰”等故事和歌谣。为了纪念冯梦龙,“新巷村”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冯梦龙纪念馆则坐落于村内,分为五个主题展厅,纪念馆中间庭院走廊上,镶嵌着以冯梦龙“三言”中廉政警句为内容的书条石。

寿宁纪念

在寿宁南山风景区,坐落着冯梦龙塑像、戴清亭。1985年,寿宁县政府为纪念冯梦龙,在戴清亭中立了一块石碑,刻着“冯梦龙宦寿旧址”。感激他在职期间,关心民生。2016年,寿宁县建造中国首个冯梦龙文化主题公园,公园面积约66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分绿化、广场、泳池、码头等区域。

冯学

1982年,寿宁县辗转得到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寿宁待志》孤本的胶卷本。1983年,《寿宁待志》在福建省出版。冯梦龙在寿宁当知县以及《寿宁待志》的发现和出版,引起了省内学者对冯梦龙的特别关注。1984年,宁德地区成立“闽东冯梦龙研究会”;1985年9月,寿宁县冯梦龙研究会成立;同年10月,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研讨会在宁德地区召开。1992年,“冯学研究七十年”论文在中国俗文学全国学术会议宣读并选进大会论文集。2017年10月16日,福建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召开“推进冯梦龙文化传承和发展”座谈会。2018年5月23日,福建省政协召开"冯梦龙研究与媒体传播"研讨会。

轶事典故

葬妓义举

苏州名妓冯爱生有心从良,但赎金不足,冯爱生抑郁成病。老鸨将冯爱生卖给茸城公子,公子对冯爱生并不怜惜,致使冯爱生病情加重,公子便将她返还老鸨,不久病死,年仅十九岁。冯爱生因无墓地,棺材停放郊外不能下葬,冯梦龙联系冯爱生生前好友,捐资买墓地,安葬冯爱生。

智接酒令

冯梦龙曾经与几个少年喝酒,少年们想以酒令为难冯梦龙,出了一个要花名、人名、回文的酒令让冯梦龙接,但冯梦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还代为拟作收令,反让少年们受罚。

犀溪断牛案

冯梦龙在寿宁县做县令之时,对于社会纠纷,他采取司法调解的方法。他曾经在西浦遇见一个案子,起因是牧童放牛引起两村耕牛相斗,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双方村民争辩吵架,酝酿械斗。冯梦龙得知此事,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加以调解。他在西浦官厅发布一道十六字文告曰:“两牛相触,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此道文告公平公正,从此两村和睦相处。冯梦龙宦寿四载,乾坤朗朗。县监狱“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

超前思想

冯梦龙任寿宁县知县时,见当地有溺杀女婴的陋俗,亲自起草发布《禁溺女告示》:“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逆。”在人口问题上,他提出了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主张。他认为“人生二男二女”,势必造成人口大量膨胀,无法养育,因此“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