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北京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7

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比较文学文学博士,师从乐黛云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1997-1999)、副教授(1999-2008)、教授(2008-),现任副系主任(2016-)、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2014-)。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比较西洋古典学学会副会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执行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主编。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德文学与美学关系、文学解释学(兼及《诗经》解释史)、文学与思想史等。著有《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合著)《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等。主编《巨人与侏儒:布鲁姆文集》《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合编)及11卷本《伯纳德特集》,译有《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等。

专著论集

1.《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与赵宪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名师讲堂”系列2008年修订再版)。

2.《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3.《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学文本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4.《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罗森著,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5.《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

6.《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2015年。

编著:

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8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7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6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5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4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3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2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1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乐在其中:乐黛云教授80华诞弟子贺寿文集》(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主编,张辉、汪正龙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布卢姆著,张辉选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订版)。

12.《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与乐黛云教授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乐黛云教授等联合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4年6月第二版)。

论文:

(近年文章选录)

1.Feng Zhi’s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rror of Du Du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6, 2015),2015年12月

2.《解释学与读书人的虚心切己之道》,《跨文化对话》第34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1月

3.《读书人的德性》,《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10月

4.《身未动,心已远:佩索阿的精神空间》,《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9月

5.《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关系再思考:从\u003c悲剧的诞生\u003e开篇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2015年4月;《外国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5年8月

6.《诗主言志,最附深衷:试说\u003c文心雕龙\u003e如何接续\u003c诗经\u003e传统》,《从古典重新开始:古典学论文集》,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7.《卡尔维诺与金克木的启示》,《文汇报》笔会副刊,2015年3月

8.《尼采的面具:\u003c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u003e书名试解》,《读书》2015年第2期,2015年2月

9.《小题记的大意趣》,《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12月

10.《假如\u003c红楼梦\u003e没有第一回》,《读书》杂志2014年第9期,2014年9月

11.《读书,读一部完整的书》,《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8月

12.《文体即意义?试论罗伯特·穆齐尔弗里德里希·尼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4期,201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第9期,2014年9月

13.《我的老师乐黛云先生》,《传记文学》2014年第7期,2014年7月

14.《做个好读者》,《文汇报》笔会副刊,2014年2月

1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10月

16.《剑桥中国文学史》之《明代前中期文学》(译文),三联书店,2013年8月

17.《朱熹\u003c诗集传序\u003e论说——文学与思想史研究一个案》,《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2013年11月

18.《真空中没有文学:关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断想》,《跨文化对话》第29辑(三联书店出版),2012年12月

19.Comparative 文学 Chinese and an Interview with Y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3.4,2011),2012年8月

20.《保卫童年:\u003c远近丛书\u003e读后》,《博览群书》第六期,2012年6月

21.《莱辛\u003c拉奥孔\u003e中的荷马史诗》,《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

22.《亚里斯多德的准绳--论莱辛\u003c汉堡剧评\u003e对\u003c诗学\u003e的解释》,《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

23.《冯至的精神嬗变及其内在问题》,《中国文学学报》2011年第2辑,2011年12月

24.《尼采的读者》,《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12月

25.《你什么也没看见,你必须看见一切:赫拉巴尔\u003c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u003e讲述的故事》,《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

26.《第三次出发:乐黛云教授80华诞访谈录》,《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2011年8月

27.《历史新天使与我们:本雅明的启示》,《跨文化对话》2011第2期,2011年6月

28.《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莱辛\u003c拉奥孔\u003e解题》,《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

29.《试论文学形式的解释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1年第5期,2011年5月

30.《崇高的两副面孔》,《国家财经周刊》2010第20期,2010年10月

31.《拒禅与逃禅:试说王夫之与方以智的不同人生选择》,《严绍汤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8月

32.《1920年代:冯至与中德浪漫传统的关联》,《国外文学》2010年第3期,2010年8月

33.《政治是可以逃避的?——论阿伦特\u003c黑暗时代的人们\u003e》,《跨文化对话》2009第1期,2009年8月

34.《走向新的整合》,《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11月

35.《自发之偏枯与交通传来之新疫——论鲁迅\u003c文化偏至论\u003e》,《开放时代》,2009年11月

36.《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评布卢姆\u003c美国精神的封闭\u003e》,《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21日第42版。

37.《生命的感恩》,见《走出白色恐怖》,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8.《诗与政治:一次尝试性的对话——冯至《杜甫传》人民叙事的形成及其效应》,见《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39.《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现代中国》第七辑,2006年(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汉语学术语言断想》,《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41.《朱光潜的《诗论》》,见《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评李欧梵《音乐往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6年6月13日第3版。

43.《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国》,访谈,《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1月25日第2版。

44.《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2005年。

45.《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特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多边文化研究》,2005年。

47.《伪装成古典的现代?——孙但但《刀的刃冰凉着》序言》,见《刀的刃冰凉着》,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8.《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4年。

49.《如何言说“无”》,罗森著,张辉译,见《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50.《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见《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51.《“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3年。

52.《现代中国的王夫之:被追认的大儒》,《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

53.《谁可以“替天行道”》,《天则》第一辑。

54.《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55.《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

56.《时代精神的空白》,访谈,见《中国问题:来自知识界的声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57.《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论衡》第二辑,2002年。

58.《尼采的“柏拉图主义”》,罗森著,张辉译,见《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59.《世界需要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跨文化对话》第11期,2002年。

60.《恐惧巨人的时代》,《书城》第6期,2002年。

61.《失去的乌托邦》,《书城》第3期,2002年。

62.《上帝与爱欲:\u003c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u003e臆解》,《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63.《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的内涵与效应》,《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

64.《古代与现代:曼斯菲尔德访谈》,张辉为参与者之一,见《启示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5.Nietzschean Aestheticism and Moder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2001).

参考资料

张 辉 (1981届).南通一中.2024-03-12

在职教师.北京大学.2024-03-12

如是我读.豆瓣读书.2024-03-12

张辉: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中国作家网.2024-03-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