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棚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聚集区

更新时间:2023-09-25 13:55

徐家棚街地处武汉市武汉长江二桥武昌侧的和平大道,这是一条很有影响力的街道。徐家棚街道办事处更是管理了近五十个社区。徐家棚是武昌经过武汉长江二桥到汉口的门户。徐家棚聚集了大量小商业营销点其第三产业较为发达。

地名由来

徐家棚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地名。徐家棚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沿用了多久已不可考。传说清末有徐姓一家人在这此处筑棚而居得名。武汉毛针织绒厂区原是一片菜地,它与和平大道以东的和平乡阡陌相连,这里便住有十余家徐姓菜农。这十余家徐姓菜农或许就是清末那位筑棚而居的徐姓后裔,或许这十余家徐姓菜农压根也不知道徐家棚地名是他们祖上因在此筑棚安居而得。

轨道交通

徐家棚虽然是个很俗气的地名,对武汉人来说是不会陌生的。这里曾是粤汉铁路的终点。

粤汉铁路

1912年粤汉铁路湘鄂段在武昌鱼套开工。原定以鲇鱼套为终结点,后因购地困难,改在徐家棚。1936年9月1日,粤汉铁路全线竣工,由广州黄沙出发9月3日,抵达武昌徐家棚,历时44小时,试行圆满成功。粤汉铁路北起武昌、南达广州市,全长1094公里。1896年开始筹建。起初由美国华美合兴公司投资代筑。1905年收回自办,由湖北、湖南省广东省3省各自筹款修筑,南北分头进行,1915年因经费短缺,停顿一段时间,1929年再次施工,直至1936年9月竣工,全线通车。

武昌北站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从南方来的旅客均要在武昌北站下车,出站约百米之遥便是徐家棚轮渡码头。需继续北行的旅客,乘渡轮过长江在位于今滨江公园处的粤汉码头上岸,然后到大智门车站乘火车……。从北方南下的旅客,在大智门车站下火车后,在粤汉码头乘渡轮过长江到徐家棚轮渡码头上岸,就可在武昌北站乘车南下……。而列车则由机车牵引至名叫“下河线”的地方,火车轮渡装载着车皮过江。因南来北往的人多经这里转乘火车,可知徐家棚当年的繁华绝不亚于江汉路、六渡桥

徐家棚站

站名:徐家棚站

属性:北京地铁8号线一期江南第九站

地点:和平大道团结路东

周边:和平大道长江二桥徐家棚街

介绍:与和平大道上地铁5号线组合形成换乘站

徐家棚街

武汉长江二桥东进江南,跨入的第一个街区就是徐家棚街。徐家棚街位于武昌区北部,东与洪山区团结、徐东两村和水果湖街接壤,南至三角路村、新河街,北与杨园相邻,西邻长江,正好在长江和沙湖之间,面积五平方公里,现辖20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九万七千人。

随着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此处人烟渐密,地名仍以“徐家棚”称之。[font=ˎ̥]1952年设徐家棚人民政府,属武昌。1954年改称徐家棚街办事处。

秦园路

徐家棚最为可圈可点的地方是秦园路。“秦园路”这条马路,是1922年由武昌商埠局修建,它西起粤汉铁路江边,东边则止于民国时期武汉市的私人名园——琴园。秦园路因秦园得名,秦园又是“琴园”之讹。琴园建于1917年春,占地3.75公顷,是清代湖北道员任桐在沙湖沟口仿《红楼梦》中大观园所筑的别墅。任桐字琴父,故以其字命名为“琴园”。他是永嘉县人,故又名之为“永嘉别墅”。园成,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武汉的著名庭园。康有为曾经为之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

任桐选此地造园乃有其缘。据传1916年8月5日,任桐与其同事在此视察商埠情形时,拾一弃婴,乃抱之抚养,作为次女。任桐行此善举后,官运步入"坦途",后为纪念此事,即在沟口拾婴处购地百亩造园。

琴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中国园林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的风格,在创作和建造中,融入了主人清高风雅的韵味,在布局和内容上,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使之颇具民族特色。在琴园中,任桐以“乐有道,其乐无穷”为主旨,建有乐乐厅,陈列琴、瑟、钟、埙、祝等古乐器以供观赏;任桐好收藏,曾大量收购古本诗书及名人字画,辟“诗窟”专供文人雅士鉴赏并在此吟诗作画。此外,还建有专奏古乐舞八的镜花台,读讲佛教经典的出坐阁等等。这种与文学,音乐,绘画融合贯通,使琴园更具有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琴园的造园艺术,善于通过山水、泉石、树木、花卉、建筑等有机组合,营造出具有四季不同的美景,从而给人以审美享受。春游琴园,可步听雨楼、淫雨亭听雨,可入杏花林、桃花溪踏青;夏入琴园,有满泽荷莲可赏,有山外楼可供纳凉小憩;秋至琴园,可在人寿厅品茗赏月、广寒宫里举杯邀明月;冬归琴园,有卧雪轩可避寒闻香,有梅岭可踏雪寻梅。这景致,足可与江南名园比美的!只可惜1931年的大洪水将琴园淹没尽,园内的一些建筑物和树木花草多被淹毁。尔后,琴园又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变故,损毁更为严重。时至今日,琴园全部没,已无一丝遗迹可寻。琴园淹毁后被充作菜园,而秦园路已被改造为“好吃一条街”。历史便是如此见证着雅俗蝉变和人世沧桑!

四美塘

1914年筑粤汉铁路时,曾在此取土方,形成洼地,积水成塘。当时河南省民工沿塘搭棚而居,当地人便以民工为对象做饮食浆洗小生意。时有四女洗衣为生,民工戏称“四美”,塘名源于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