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玉 :中国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

更新时间:2023-10-19 15:50

徐森玉(1881—1971),男,名鸿宝,字森玉,以字行,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等职。对征集珍稀文物、图书不遗余力。晋代王献之书鸭头丸手卷,宋代司马光的书简,苏轼文同合绘的手卷,以及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等稀世珍品,都是徐森玉主持征集的。在徐森玉的推动下,使仅存残本的《王文公集》死而复生,孤本《萝轩变古笺谱》得以复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森玉任国务院文史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小组成员。在他主持下,出版《上海博物馆藏书》、《中国丛书综录》等。因他的督促,松江区的唐经幢在原地修复;嘉定区的唐经幢也从田野里挖掘出来,置于古漪园内。他对海关出口文物的鉴定把关甚严,常说:“国家把文物是否可以出口的‘钥匙’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好鉴定这个关口。”文化部于1962年为他特颁奖状,并举行颁奖仪式。“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

少读家塾,后就读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后中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山西大学,读化学。在校期间,即著有《无机化学》和《定性分析》,校中称为“奇才”。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宝熙十分赏识他的才华,经常邀他鉴赏古物,共同探讨、考证、鉴定、研究文物,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文物鉴定家的基础。历任奉天测图局局长、清廷学部图书局编译员。民国建立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4年11月,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后任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参加主持故宫文物南运。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定居上海市,与张元济、郑振铎、张寿镛何炳松等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多方寻访、购置散落于沦陷区濒于危境的珍籍善本,予以妥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生为查访、发掘祖国文物奔走天南地北,发现大同市的辽代古寺、赵城镇的元代戏台、房山石经山唐朝地契、北京市的元代阿拉伯式浴池、县唐代寺庙、三门峡市摩崖石刻等,尤其是赵城古寺藏的多达44卷的石刻大藏经,更是稀世之珍宝。为国家征集鉴定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晋代王献之,宋代司马光苏轼的真迹,春秋战国和商代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一批甲骨片,秦汉以来的不少帝皇印玺等。居沪30余年,积集书籍15000余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

1971年5月19日,徐森玉在上海含冤去世。

徐森玉与国宝

徐森玉毕生为文物、古籍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北平市沦陷前夕,他将北平图书馆珍藏的一批善本书和唐人写经8000多卷,抢运到上海市保存。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又与郑振铎一起几次设法转移,才未遭日军掠走。

抗日战争初 期,他冒险潜回北京市,与孙仲章共同策划将尚陷北大研究所的“居延汉简”2万余枚秘密运出北平,寄存香港大学图书馆。民国27年(1938年)春,不辞艰险,押运故宫文物转移至后方安全地带。途经贵州安顺,由于车祸事故,足部受伤致残。“孤岛”时期上海不少珍贵古籍流失海外。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张元济、郑振铎致电重庆市,要求政府抢救古籍。民国28年底,他受重庆方面委派赴沪收购善本图书。历时七个月,与郑振铎一起竭尽全力抢救举世闻名的藏书家——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刘氏回海堂、陶氏涉园、邓氏凤西楼等所藏珍贵版本古籍,拣选、收购了一大批,而且冒险将最精的82部宋元版本502册,亲自携带经香港转运至重庆,为保护祖国古籍作出了贡献。

抗战期间得悉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抢走山西省赵城的金代刻本《赵城藏》佛经4000多卷,为了避免这批国宝落入日军手中,他通过郑振铎转告中共地下组织,终于由山西的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赶赴赵城,把这批珍贵文物抢救了出来。

全国解放前夕,中国国民党逃往台湾,台湾地区行政机构下令故宫博物院把珍贵文物造册上报、装运台湾,遭徐森玉反对。国民党五个部门联合聘请他赴台湾主持文物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毅然留在上海市

徐森玉与二希帖

解放初期,徐森玉参与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他利用自己与国内收藏家的关系,运用本人鉴别专长,全力以赴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访求文物珍品、善本图书,为博物馆、图书馆收购了大量稀世之宝。1951年,为了征购晋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询《伯远帖》,亲自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赴澳门,将《三希堂石渠宝法帖》中的“二希”购归。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徐森玉在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征集了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笋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

1962年,经徐森玉动议和督促,将密封在铁箱内30多年的宋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玻璃版底片从故宫博物院找出来,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予以影印出版,为古文献的整理、保存作出了贡献。

由于徐森玉对文博工作的重大贡献,中央文化部于196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时为徐森玉颁发了奖状。

活动年表

1881年(清光绪七年辛巳)徐森玉(名鸿宝)生于夏历七月三日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菱湖镇。兄守之(名鸿)长其9岁。母亲闵姓,出身名门,世代以刊刻古籍为业。

1884年父亲携全家至泰州市谋职、定居。弟鹿 君(名鸿宾)生,小其三岁。母亲授其诗书。1888年父亡。1890年家境贫寒,兄守之只身入川为幕府,闵太夫人携两兄弟投奔江西九江知县之本家叔父。太夫人在县衙家塾教授侄女辈,两兄弟则附读于县衙之家塾。

1893年徐森玉天资聪敏,且已有古文功底,家塾两年后,塾师已无力任教,乃建议其投考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入白鹿洞书院,受业于式枚(晦若)之门8年,打下国学、版本目录学基础。

1900年有科学救国思想,弃科举而考入山西大学,读化学。1902年以每年所得奖学金之部分,供弟鹿君入山西大学堂读书。撰写《定性分析》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化学系。时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爱新觉罗·宝熙(字瑞臣,清RNG电子竞技俱乐部)甚赏其才华,经常接其进府谈古论今。徐森玉以后成为一代著名古文物鉴定大师以及金石学、版本目录学专家,与宝熙有关。

1906年至沈阳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及实业学校监督(校长)。1907年回泰州市与王氏完婚。1908年编撰《无机化学》出版。1911年为红十字会赴武昌救护辛亥革命志士。1912年任教育部事。安家北京市,初住石驸马大街内鲍家街,与周肇祥(字养庵)同住,后迁至都城隍庙街(今成方街)。

1915年清史馆成立,赵尔巽任馆长,聘其为协修,主修《职官志》。1918年任教育部佥事和秘书,和鲁迅共事。1919年委托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影印《北山录》。1921年6月3日,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请愿,马叙伦、李大钊沈兼士等在南京总统府新华门)前被军警打伤,由其护送至德国医院救治。

1924年11月,冯玉祥逐溥仪出宫,徐森玉被派驻由当局与逊清共同组成的善后委员会工作,担任古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及东陵盗案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

1927年中年皈依三宝,精研唯识,与韩德清居士建三时学会。是年秋,迁居三时学会,公余之暇,茹素研读经书。1931年与袁同礼赵万里集资购明万历丁巳(1617年)刻本《金瓶梅词话》,并影印120部。1933年故宫文物迁往上海市,藏法租界四川南路天主堂,参加精选文物。

1937年8月,故宫文物南迁,率第一路由南京市出发溯江至武汉市,转由粤汉路到长沙市。11月,由长沙潜赴天津市,抢救居延汉简。1939年春,主持故宫古物南迁,在贵州安顺逗留经年,住读书山。因日寇又将西侵,只得与同伴携带文物进行更艰巨之转移,翻越数十道大山,历时两月,始到重庆市。时腿部伤残,不良于行。

1940年12月,至上海,与郑振铎、张寿镛张元济何炳松收购古籍善本。至1941年7月结束,携带80箱孤本善本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桂林市到重庆。1941年将在上海所购古籍精选编为《玄览堂丛书初集》。“玄览”二字取意《文赋》:“伫中区以玄览,移情志于典坟。”1942年为抢救《赵城藏》献策。该藏后由山西八路军抢救成功,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1947年6月19日,集中于重庆的故宫博物馆文物,开始向南京市发运,历时半年,全部运到南京朝天宫库房。1948年11月中旬,在蒋复璁电召下赴南京,于翁文灏宅参加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联席会议,与会者还有王世杰朱家骅、翁文、傅斯年李济等,讨论文物迁台事。会上推徐森玉、李济督运及照料文物。12月13日,徐森玉在给台静农信中言及此事云:“衮衮诸公妄以台湾为极乐国,欲将建业文房诸宝悉数运台,牵率老夫,留京十日,厕陪末议。期期以为不可,未见采纳。”从此与故宫博物院脱离关系,隐居上海市,并将南京市所予赴台湾机票上交。 1949年5月,上海战役。8月,陈毅领导建立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任命文物专家李亚农为主任,党外人士、著名文物鉴定家及图书版本专家徐森玉为副主任。

1951年秋,受周恩来总理委派和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马衡南下至广州市,赎取“三希堂”中之“二希”(即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经二老鉴定确属“二希”无误,乃以35万元港元(合人民币27万元)易得,由马衡等带至北京市,完成国宝回归之使命。

1953年收购刘体智所藏甲骨文1万片,并以1万元收购一枚宰丰骨(1930年代殷墟南小屯出土商代帝乙帝宰时期之牛肋骨),刻辞文字及图案均以绿松石嵌饰,精美绝伦。1960年80遐龄,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室为其祝寿。

1960年兼上海博物馆馆长及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策杖四处走访,为国家征集、鉴定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特别是晋代王献之王羲之宋代司马光苏轼的真迹;秦汉以来的帝王印玺、商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殷墟出土的龟甲骨片。

1962年,中央文化部向徐森玉颁发了嘉奖令,表彰他为文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握着他的手深情地称呼他为“国宝”。

“文革”伊始,便被打入“十大反动学术权威”之列,备受抄家、批斗之辱。

1971年5月19日,被“四人帮”迫害逝世,时虚龄91岁。

1979年2月16日,上海市为徐森玉举行骨灰安放仪式,郑重地平反昭雪,为他恢复名誉。

1985年,其子女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生前的一万馀册藏书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