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3-02-10 20:38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2024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原籍句容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1942年考取入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1943年转学到浙江大学化学系,194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在中华职业学校任教,1948年进入第三钢铁厂化验室,1949年先后在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工作,195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科技处处长、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金霉素和有机硼化学研究,之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80年代以后重回科研第一线研究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氮丙环化合物,1997年参与领导“手性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试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化学会特别贡献奖等,2019年当选“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戴立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11月13日,戴立信出生于北京。祖籍句容市。1930年9月,进入北京女师大附属小学,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1933年9月,因搬家,转入北京市育英学校,三年后考入北京育英中学。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戴立信随父母经青岛市逃难至上海市祖父家,进入上海市上海中学就读。局势动荡,先后转到上海金科中学、上海三育中学就读。1942年9月,毕业于上海三育中学,同年考取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后因战争停办)化学系。1943年3月,日寇进入租界,戴立信随亲友跨越日寇封锁线,辗转到重庆市,在浙江大学借读,深受王(季梁)、王葆仁教授的影响。

工作经历

1947年,戴立信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代课老师。11月,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带有地下党性质的外围组织)。1948年1月,经同学介绍进入上海钢铁公司第三厂化验室,任助理工程师

于1949年3月,戴立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到1952年,戴立信先后调至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工作。1953年6月,响应国家“技术归队”,戴立信调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参加抗生素小组。那时中国的抗生素都依赖进口。戴立信建议用不对称合成来确定绝对构型的方案,促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的金霉素提取工艺与上海第三制药厂成功合作,使金霉素达到大批量生产。

1958年,戴立信参与国家发展的“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火箭推进剂高能燃料、高能炸药等项目研究,开始研制火箭推进剂及炸药。之后,开展有机硼化学的探索。这期间,戴立信担任了两年科研管理工作。1962年,戴立信重返科研一线,担任有机硼化学室副主任,独立开展硼氢化反应的拓展工作和碳硼烷的化学研究,首次对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进行硼氢化反应的研究。1965年4月,他和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一起负责胶片材料、光增感染料、片基成分、塑化剂、防光晕染料和防静电剂等成分的剖析与合成,参与乳剂制备及胶片性能等测试。

1966年,戴立信被打成“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三家店”“漏网右派”和“潜伏下来的敌对分子”,受到莫须有的批评和审查,后被关入上海有机所地下室“牛棚”中。1971年获准从上海有机所“牛棚”回家。在实验室做清洁工作,参加“五七”干校的劳动改造。1976年,戴立信返回第三室从事研究工作。

1978年,戴立信出任“99号胶片会战组”副总指挥,使中航集团和航天飞行器可以使用自主生产的高空摄影胶片,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同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再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1984年2月,戴立信辞去行政职务,组建新的第十五研究室,担任副主任一职,重返科研第一线,开始研究“不对称合成”课题。开展了环氧醇的开环反应研究及氯霉素的不对称合成;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立体选择性的合成官能团化的环氧化合物氮丙环化合物以及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等研究。在十余年的研究中,戴立信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登上了《JACS》《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刊物,同时多项成果与国外研究人员工作同步,让中国化学事业朝着国际高水准向前大跨一步。1986年6月,被中国科学院聘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

1991年7月,戴立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与主持的“CISOC-IR红外光谱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戴立信发现并报道了烯丙基胺化合物在钯催化下与氯化铜及水反应,可得到羟氯化反应产物的试验。次年,他又与黄耀曾王积涛陆熙炎等人主持承担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高选择反应中的应用”,通过专家组的验收。12月29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戴立信参与主编《有机化学战略研究调查报告》和《有机合成化学进展》等著作。1997年6月,戴立信主持启动中国“九五”重大项目“手性药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科研项目。2001年,他主持参与的“手性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结题验收,获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该研究代表了中原地区在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项目总评为特优。次年,戴立信荣获“何梁何利科”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化学奖。同年,完成“通过金属配位作用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反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他与侯雪龙研究员合作的项目“合成中的选择性控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四)》。2007年1月,申请“一种具有平面手性环芳的膦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专利权。2008年,戴立信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杰出贡献教师”称号。

2011年,戴立信分别荣获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2年,戴立信参与编写的《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化学(1982—2012)》一书出版。2014年,戴立信荣获“手性中国”终生成就奖。

2016年,92岁的戴立信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90岁前后,他先后与侯雪龙丁奎岭两位教授分别编著了由WILEY-VCH出版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和Organic 化学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两本英文专著,同时还在审校一本题为《大蒜的化学》的译稿,参与《神奇的葱蒜—传说与科学》的翻译工作等。

2018年,戴立信成为首个“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奖项获奖人。

逝世

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戴立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戴立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要从事金霉素的提取和合成研究,为金霉素的量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后,为响应国家发展“两弹一星”,戴立信从事国防任务,出色完成了火箭推进剂研发,同位素分离用的氟油研制等工作,为“两弹一星”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随着国防任务的调整,戴立信开展了有机硼化学的相关研究。八十年代中期,他开始不对称合成研究、环氧醇的开环反应研究、氯霉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等,在国内外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九十年代,戴立信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量院士共同主持“九五”重大项目,推进“手性药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在手性药物不同光学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以及药理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了化学、医学、生物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手性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人才。

有机硼化学

20世纪60年代,戴立信曾开展碳硼烷(carborane)的转化及衍生化反应,合成烯丙基取代的碳硼烷。后来,戴立信与钱长涛等合作研究在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体系中的硼氢化反应,提出了反应机理的解释等。在此工作基础上,他又和张锦芳进行了催化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讨论试剂、配体等的影响,取得很好的对映面选择性。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高选择性合成反应

20世纪80年代,戴立信及团队首先对C3H6O2类化合物的还原性开环反应进行研究,发展一个新的还原体系,实现很高的区域选择性。同时,他们实现了烯内基胺、高烯内基胺的区域专一性的钯化反应,发展新的羥氯化反应,由此可依条件不同得到环氧丙胺或氮杂环化合物烷基甲醇。这是以温合条件下得到环氧化合物的新方法。他们通过研究叶立德化合物制备小环化合物(包括环氧化合物、环丙烷化合物和氮丙环化合物),实现通过金属配位作用控制的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和部分的对映面选择性。

不对称合成研究

1984年后,戴立信开展了"金属促进下的不对称合成"的研究。这是中国较早进行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学研究,在开环反应基础上实现了氯霉素的不对称合成,在铐催化硼氢化反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通过叶立德途径,发展了不对称合成氮杂环丙烷的方法。90年代后,他与黄量院士共同参与研究的重大项目"手性药物的化学研究和生物学研究",经过四年多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项目总结时获特优评价。之后,他开始二茂铁类手性配体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深入讨论平面手性的问题,发展了一些新型配体。在国际尚未解决的单取代烯丙基取代反应中得到了很高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面选择性。系统地进行了heck反应中的电子效应及配体效应等研究。

主要论著

截至2019年,戴立信共发表学术论文 220 余篇,有《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不对称催化中的手性二茂铁——合成与应用》等中英文著作十二部,授权中国专利奖 13 项,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

人才培养

1984年,戴立信回到科研第一线,开始了教学和培养工作,截至2017年,戴立信已培养了4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人毕业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人获优秀奖,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游书力、博士生导师叶松康龙化成总裁楼柏良、中国有机化学博士后刘佑全等。

荣誉与获奖

截至2019年,戴立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手性中国”化学成就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等众多奖项。

影响与评价

2004年,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在给戴立信80寿辰的贺信中写道:“您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长期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从事研究工作,结合国家需要,在金霉素研究,有机硼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优秀的成果;并由此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殊荣。50多年来,您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我国科研事业,为科教兴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评价戴立信“性格开朗、豁达大度。经历政治运动中的逆境、生理的病患和亲人的离别,他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坚强地着眼未来。他是一位有着超过60年党龄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位集党性、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性为一体的性情中人 ”。

2004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隆重的庆贺会暨学术报告会,庆贺戴立信八十华诞。

2014年10月10日,上海有机所隆重举行戴立信九十华诞庆贺会暨学术报告会,出品戴立信九十华诞视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