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仁 :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3:46

王葆仁(1907年1月20日—1986年9月12日),男,出生于江苏省扬州,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1922年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期间半工半读,4年后顺利毕业。1933年,他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47年起,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教务长。195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6年后他负责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并担任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9月12日因病逝世,随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葆仁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试制出第一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进行了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解决了缩聚反应级数的问题。出版了《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时代》《有机合成反应》等著作,其中《有机合成反应》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07年1月20日,王葆仁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字爱予。王葆仁的父亲王锡山从事教书工作。尽管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就读于江苏省扬州中学期间,王葆仁的父亲因病去世,使得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并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学习费用,同时还负责赡养母亲和接济姐弟。在1926年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并担任助教。1929年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

王葆仁于1930年与吴萱结婚。1933年,王葆仁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第一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官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就读,教授索普(Thorpe)对王葆仁已完成的五篇论文工作颇为赞赏,免去其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成为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工作经历

1935年秋,王葆仁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的邀请,前往该校担任客座研究员。1936年王葆仁回到中国任同济大学化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是年8月他随学校由上海市辗转金华市、赖州迁至昆明市。1940年11月又随校迁往四川宜宾。同年他为《化学通讯》第二卷第九期撰写的“英国化学会概况”一文,对中国化学会的组建和发展有所影响。

1941年起,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市。1947年担任浙江大学教务长。1949年,他积极组织和参加护校应变活动。同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他继续留任浙江大学教务长。

王葆仁1951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开始根据中国的需求选择了高分子化学作为研究方向。王葆仁主动承担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和尼龙6(聚酰胺6)的研制与工业化数据等军工任务。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并任命王葆仁为副主任,负责规划和协调中国范围内的高分子科研和生产工作,这一年,他还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全中国性的高分子学术活动。1955年起,他曾多次建议大学化学系应将高分子化学作为学生必修科目,与无机化合物、有机﹑分析、物化同样重视,后所有大学均成立高分子教研室,有些大学还设立了高分子研究所。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了化学研究所。王葆仁作为有机化学所高分子组的负责人,带领全体成员迁至北京市,并担任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他一直致力于高分子领域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同年,国务院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王葆仁负责“高分子与重有机合成”重点项目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随后他又担任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成员及高分子分组组长。1957年,王葆仁负责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并历任主编;同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王葆仁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系,兼任首届系主任。“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极“左”路线迫害和极不公正的对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王葆仁重新主持化学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的工作,更全力贯注于研究课题的建设,积极培养研究生,致力于开拓高分子研究前沿领域,还亲自组建了经化学研究组,为利用丰富的石油饱和烷经探索新路。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全国高分子年会在苏州市恢复举行,他为开展高分子学术活动而努力,曾负责和组织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部分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参加了高分子名词的审订,并组织编写了高分子科学丛书和《高分子化合物》等科普读物。王葆仁于1981年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第二年在美国阿默斯特又一次参加IUPAC国际高分子论文报告会,作了题为“ω-氨基酸聚酰胺化反应”的研究报告。1983年创办《高分子通讯》英文版。

人物逝世

王葆仁1986年9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1986年9月13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主要成果

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有机硅化物高分子、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等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高分子工业

王葆仁专注于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重点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己内胺的制备。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的带领下,他成功完成了两项军工任务。这些成果包括中国首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的试制。随后,这些技术转移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进行扩大生产,从而开创了中国高分子工业的先河。

烷烃化学的研究

1978年起,王葆仁在烷烃化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通过对氯、亚硝基化合物磺基等自由基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以及卡宾等活性中间体与烷烃化合物进行插入反应,系统地总结了几类取代基的指向规律。在这些研究中,他找到了制备两种氯代烷烃的方法,并提出了简单烷烃自由基能够发生1,2-重排重排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学者中,关于简单烷烃的1-位自由基转位为2-位自由基的可能性一直被认为非常小。然而,当王葆仁发表了相关论文后,这个观点引起了同行们的重视。

药物化学研究

王葆仁认为炼焦工业的发展和染料工业的需求促进了有机化学中芳香族化学的发展,并导致了染料化学的出现。此外,对杂环化合物的广泛研究也推动了药物化学的进展。20世纪40年代,他将研究领域转向合成染料和药物,并同时进行理论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学,他着重研究中药鸦旦子以及合成磺胺新衍生物作为药物。

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王葆仁在研究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时,采用恒沸介质作为反应媒介,对ω-氨基壬酸和氨基己酸进行了缩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程度达到99%后,体系粘度增加,导致末端基浓度降低,从而使缩聚反应由原先的二级反应转变为三级反应。这一发现对于国际上长期存在的关于该问题的争议提供了澄清,并解决了有关缩聚反应级数的疑问。

有机硅高分子研究

王葆仁领导开展了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通过醇解分纯甲基单体,以及试制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研究工作,并且承接了研制难度很大的bk2耐高温胶等军工任务。他还提出利用有机硅单体RSi(OC2H5),既作为格氏反应的溶剂,又作为原料以制备纯双官能单体的简便方法。为中国发展有机硅工业奠定了基础。

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研究

王葆仁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开拓工作。发表了论文《耐高温高分子的结构问题》。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王葆仁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截至2023年4月,在中国知网下载量达3651,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王葆仁先后出版了4本著作,其中《有机合成反应》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图书获奖

人才培养

王葆仁讲课时十分注意国内外有机化学的新发展,先后在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多年讲授普通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及反应机理、有机天然产物等课程。王葆仁共培养了上千名学生,弟子遍布海内外,有几位美籍华裔已是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家与生物化学家,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愉,中国科学院院士、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戴立信,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陆熙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竺安,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杨玉昆。

影响与后世纪念

祝贺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

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于1985年由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这次盛会旨在向王葆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庆祝他在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是由著名科学家王葆仁先生于1985年8月向中国化学会捐赠设立的。该奖项得到了广大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的慷慨捐助支持。

王葆仁百年诞辰纪念会

王葆仁百年诞辰纪念会,于2007年11月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举行,王葆仁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亲属,首都新闻媒体记者等60余人参加了纪念会。

《王葆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王葆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于200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我的业务自传、学术论文目录等。

人物评价

科普中国表示:“王葆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分子通报》表示:“王葆仁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

化学通报》表示:“王葆仁教授的一生,是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一生,他无愧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王葆仁:中国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2023-04-30

王葆仁.中国科学院.2023-04-30

王葆仁(1907-1986):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1926年毕业校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东南大学校友总会.2023-04-30

王葆仁.国家图书馆.2023-04-30

王葆仁.东南大学校史馆.2023-07-20

王葆仁院士.同济大学校史馆.2023-07-20

学部概况.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30

王葆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化学所举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3-04-30

..2023-07-20

王葆仁.中国知网.2023-04-30

历届理事会.中国化学会.2023-04-30

历届理事会.中国化学会.2023-07-20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中国化学会.2023-04-30

科技界集会纪念王葆仁百年诞辰.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2023-04-30

王葆仁:高分子化学事业奠基人.光明科技.2023-04-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