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戏曲的变革 :晚清戏曲的变革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5

(四)清代宫廷的“节戏” 3晚清“堂子”的生存情况 4晚清南城的戏园和“堂子”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版 (2008年8月1日)

平装: 59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020046942

条形码: 9787020046942

尺寸: 20.2 x 13.8 x 2.4 cm

重量: 540 g

内容简介

《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从三个方面讨论晚清戏曲的变革,即宫廷演剧、民间演剧与戏曲的“环境”来讨论这一变革。主要内容包括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市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羽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等。

目录

一 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

(一)景山、南府的两大皇家剧团

(二)乾隆时期:清代的第一次戏曲高潮

(三)“弘历热河行宫观剧图”的史事

(四)清代宫廷的“节戏”

(五)爱新觉罗·旻宁时代:升平署的建立

(六)成丰时代:新的演剧制度

(七)慈禧时期:清代的第二次戏曲高潮

(八)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

(九)结语

附录:漫谈“跳加官”

二 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

(一)开场方式与剧目安排

(二)后台衣箱的分类管理

(三)歌郎营业的出现

附录:徽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 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

(一)明代中晚期的男旦

(二)乾隆的男旦

(三)清末民初的“四大名旦

四 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

(一)晚清作为娱乐业的“堂子”

1 相关用语的含义

2 “打茶围”行业的来历、形成和兴旺

3 “打茶围”的方式和歌郎的服务

4 以青春作为代价的暴利行业

5 歌郎的前途

6 “打茶围”的价格

7 歌郎的挑选和培训

8 晚清“堂子”的盛况与变化

9 “堂子”的衰败和终结

(二)晚清作为戏曲“科班”的“堂子”

1 道、成、同、光四朝名伶的出身

2 同、光时期“堂子”作为“科班”的职能

3 晚清“堂子”的生存情况

4 “堂子”的兴盛和衰败

(三)戏曲史叙述中的“堂子”

1 旧中国(含香港、台湾)对于“堂子”的叙述

2 建国以后“戏曲史”对于“堂子”的叙述

3 “戏曲史”上的“盲点”

附录:明清北京市内城、外城示意图

五 晚清关羽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

(一)清代关公戏演出:禁令与热潮的交替

(二)光绪年间关公戏演出的鼎盛和禁忌

1 对作为角色的关公的禁忌

2 作为剧中人关公造型的义涵

3 演员心理上的敬畏

4 观众的期待

(三)关公戏鼎盛的社会文化原因

六 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清代各朝有关戏曲和“优伶”的律令和执行

(二)晚清帝王对于优伶态度的变化

(三)晚清“内廷供奉”们的殊荣

(四)晚清官府执行有关优伶“定制”的松动

(五)晚清“名伶”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

七 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

(一)爱新觉罗·旻宁光绪间出版的《都门纪略》

(二)爱新觉罗·颙琰、道光年间的“花谱”热

1 嘉、道年问刊刻“花谱”的盛况

2 “花谱”作者的构成

3 “花谱”的性质和运作

4 撰写“花谱”的文人与伶人的新关系

5 “花谱”的影响

(三)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

1 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

2 杨掌生进京之后的经历

3 “花谱”四种的写作和内容

八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娱乐圈

(一)晚清的北京南城

1 晚清南城的仕商云集

2 晚清南城的会馆兴旺

3 晚清南城的饭庄和苑

4 晚清南城的戏园和“堂子”

(二)二、三十年代的京师娱乐中心--大栅栏

1 南城大栅栏一带的名伶住处

2 南城大栅栏附近的戏园子

3 二、三十年代京师的戏迷

(三)二、三十年代北平市的“时髦”

1 “中央公园夕阳漫步”

2 “真光听梅兰芳京剧

3 “北京饭店跳交际舞”

(四)京剧名票、贵公子袁克文

1 袁克文的母亲和名号

2 袁克文“极端反对”袁世凯称帝?

3 “近代曹植袁寒云”

4 “昔梦已非,新欢又坠”

5 悲歌一曲四座惊

附录一:道光二十五年同治三年《都门纪略》记载的京师19个最著名的戏园子分布示意图

附录二:《京尘杂录》所记爱新觉罗·颙琰末至爱新觉罗·旻宁间南城48个著名“堂子”所在的18条街道(春家胡同除外)

九 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

(一)报人过听花和他的《中国剧》

(二)波多野乾一和他的《支那剧及其名优》

(三)二十世纪之初寄居北平市日本戏曲爱好者

附录一:中国戏剧评论家过听花(作者:日本·中村忠行翻译:么书君)

附录二:过听花重要活动编年(译者编)

十 外编

(一)面对佛、道二教的耶律楚材

(二)“文学史”叙述中的关汉卿评价变易

(三)《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四)《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正误

(五)对陈芳文的回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