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哺乳动物 :哺乳类动物的分支之一

更新时间:2023-09-22 18:27

有袋类哺乳动物是哺乳动物的其中一个分支,其特征是没有真正的胎盘,所以胎儿在没有发育完全时就早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的育儿袋里吮吸乳汁继续发育长大。该类动物以多数具有口袋状的育儿袋得名。

哺乳动物所属的哺乳纲现存3大分支,即原兽亚纲后兽下纲真兽下纲,现存的有袋类(如袋鼠科树袋熊负鼠等)都属于后兽亚纲。而我们熟悉的多数哺乳动物(如人类、猫、狗、大象)属于真兽亚纲,即有胎盘哺乳动物。

概述

有袋类是哺乳动物的其中一个分支,其特征是没有真正的胎盘,所以胎儿在没有发育完全时就早产,早产儿会待在母体之育儿袋里靠吮吸乳汁继续发育长大。该类动物以其口袋状之育儿袋得名。育儿袋是一层覆盖乳头的皮肤。现今存活的此类动物如袋鼠、腹鼠和无尾熊。

出现和分布

1亿2500万年前,后兽下纲从早期哺乳动物那里分化出来,与真兽下纲的哺乳动物一起在恐龙的阴影下进化。到了6500万年前,经过陨石浩劫,恐龙灭绝;之后, 新生代初期, ,恐龙的位置顺理成章地让给哺乳类动物。

有袋类过去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现生有袋类分成双门齿目、袋鼬目袋鼹科袋狸目、智鲁负鼠目、负鼠目和负鼠目7个目。有袋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此外美洲也有少数。距今约5000万年前, 澳洲和南极洲分开, 被辽阔的海洋和其他陆地隔开, 自此踏上了隔离演化的道路。

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不过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下纲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目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属;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松鼠、野兔等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属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澳州的动、植物都独立发展。由於完全没有种族上的来往, 基於环境适应的考虑, 当地的动物开始发展出有育儿袋的特征,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类动物。简单点来说, 有袋类动物是隔离演化的产物。澳州的有袋类动物总共有二百五十多种,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过几百万年, 但由於种族老化, 五万年前只是余下一个品种。

其他著名的有袋类动物还有: 袋鼠袋熊树袋熊等等, 有袋类动物在大洋洲生存几千万年, 它们并没有外来的敌人, 因为几千公里阔的大海洋已经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动物分开。有袋类动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为生的, 由於没有外来的敌人, 唯一能够抑制它们数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约长一公尺, 特征是它的背后有15~20条像老虎的斑纹。

后兽次亚纲在白垩纪起源于古兽马类祖先后即经历了大发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的真兽下纲哺乳动物处于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竞争着。但是随着新生代的来临,有胎盘类开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进化优势,使得有袋类在大部分的大陆区域内大大衰退并最终灭绝。

分布

然而在两个地区里,有袋类在与世界其它地区隔绝的“世外桃源”里继续生存着。一个地区是澳大利亚,在白垩纪或白垩纪末期在有胎盘类还没有来得及侵入时就与亚洲大陆完全分开。由于没有有胎盘类的竞争,有袋类得以充分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适应辐射(像光线四射般地进化从而占领各种生态),产生了肉食性的袋鼬属类及植食性的袋兔类和双门齿类。直到今天,有袋类仍是澳大利亚占优势地位的哺乳动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动物追逐着各种袋鼠,扮演着与亚洲大陆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种鹿类和牛羊类相似的生态角色。

负鼠——一种现生的美洲有袋类

另一个地区是南美洲,在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峡断裂而与北美洲隔离。在隔离之前,它庇护了一个包括有袋类和原始真兽下纲的动物群。在隔离之后,因为进步的有胎盘类没有机会从北美大陆进入,有袋类得以继续进化发展,成为遗留下来的原始有胎盘类后裔的有力竞争者。它们一直相当成功地生活到第三纪结束,那时候南美洲又一次通过地峡与北美洲联结起来,高度进化了的有胎盘类从北方入侵,激烈的竞争造成了绝大多数有袋类和原始的土著有胎盘类的灭绝。

有袋类在其它地区的发展是有限的。在第三纪的早期和中期,它们曾经生活在欧亚大陆,但是后来就从这些地区消失了。

类别

有袋类动物,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现只有在大洋洲南美洲保存有并且非常繁盛。现存的有袋类可以分成美洲的负鼠目(负鼠)、新袋鼠(鼩负鼠)和智鲁负鼠目(南),大洋洲的袋鼬目(包括袋鼬、袋狼袋獾等)、袋狸目袋鼹科和双门齿目(包括袋鼠、袋貂属袋熊等)5大类,

现生的有袋目动物共有237种左右,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于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负鼠科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余均分布于大洋洲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致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同义词。关于它的英文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18世纪,英国的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第一次来到大洋洲,当他们看到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时,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土著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土人回答:“康格鲁”(kangarooo)。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可是人们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堪加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科

袋鼠科是有袋类的典型动物,共约有5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新几内亚岛及附近若干岛屿,并被引入到新西兰,大多数种类陆栖,只有树袋鼠树栖。生活于森林灌丛地带的灰大袋鼠和生活于草原地带的红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种类,它们的身长约为1.5米,尾长约为1.2米,体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小群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2仔,孕期约为33天。

其他

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受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科灭绝。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加剧,对今后有袋类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目前有袋目中共有约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7种被列入附录II。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如果不严加保护,这个在兽类演化上十分独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类群,终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增加,而迅速地减少或灭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