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寿 :朱洪寿

更新时间:2024-09-20 21:49

朱洪寿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原名朱长寿,字廷训,号瑞堂,湖北省兴国州(今阳新县)慈口里港东窝人。少时读过私塾。到十八九岁,受雇于黄沙九折洪字科班,帮厨挑水做饭,空余时间乘兴学唱,因身材魁梧,嗓音宏亮,天资聪颖,又酷爱唱戏,被班主(汉剧教育家)舒二喜看中,纳为艺徒。

个人简介

朱洪寿,汉剧表演艺术家,朱洪寿21岁入科,取了艺名“洪寿”,专攻二净,出师后成为汉戏下路子的代表演员之一。4年后,应聘到汉口搭班演出,艺名大噪,身名伶,时人誉之为“二净中之一代宗师”。1942年农历一月初五在天门谢世。

历史背景

汉戏是孕育并流行于荆楚腹地的一支古老剧种,明代称楚调,清代称汉调、“二黄”,约在乾隆形成“皮黄”声腔系统,民国元年(1912 年)定名汉剧。

兴国河一带,是汉戏(汉剧)流行较早的地区之一。据湖北省戏研所《汉剧研究资料》载,汉戏科班在这一带的活动时间最早可溯至乾隆年间。龙港一带至今流传有“汉戏始于乾嘉”的说法,茶《张氏宗谱》就记有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接演戏班之事。相对于角色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采茶戏,州人称汉戏为“太戏”,其角色从“一末”到“十杂”,行当齐全,两大剧种有文野之分。与采茶戏兴于乡人自娱、传于手抄口授、重于言情泄爱、演于四乡草台所不同的是,汉戏源自梨园,师承科班,常登大雅之堂,而且剧目正统,多演绎历史传奇人物,诉“不平”之情,张“公正”之义,贴近下层百姓的社会现实及心境,唱白也通俗易懂,相比之下更受青睐。至清末民初,州内庙戏盛行,每逢夏历三月的“关爷会”、“天齐会”,四月的“浴佛节”、“城隍生日”,六月的“雷祖天节”,九月的“王爷会”,十月之后的“唱祖会”等,州城及南乡多争相邀请汉剧戏班,演出往往通宵达旦。

人物经历

朱洪寿步入梨园的清末民初,正值兴国河路子的鼎盛时期,州内科班林立,名伶辈出。在“戏窝子”龙港、燕厦、三源等地,当时最有名的数“洪”字、“正”字、“德”字科班。朱洪寿师出洪字科班。其师 舒二喜(汉剧教育家)是光绪年间汉口喜字科班出道的著名汉剧艺人,前后办过13期科班。朱洪寿少时喜欢看戏学戏,与汉戏也挺结缘的。在戏班帮工时,每得闲暇,总是围着练功的场子转,潜心模仿师傅的传教和艺徒的演练,每每还学得象模象样的。一日,他背地里学吊嗓子给(汉剧教育家)舒二喜看到,便叫他试试唱做,舒二喜发现他嗓子洪亮,本音、边音、膛音合群,高低调都不怯,模仿角色也算有板有眼,当下就答应收他作徒弟。朱洪寿正式入科后,学艺勤奋,刻意求工,加之有一定的基础和天份,大有长进,并很快成为下路子名伶中的佼佼者,红极一时。

1908年,朱洪寿应邀到汉口满春茶园搭班。当时的梨园流行一种说法,说是“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熊佛西不在汉口唱响,就不叫名角”。汉口的戏园很多,时有丹桂、天一、满春、怡园、美成、荣华、贤乐、醉乐、玉壶春、玉仙、乐园、楼外楼等20余家,地处满春路三元殿后的满春茶园(1902年开办)是四大名园之一。朱洪寿虽为下路子名伶,初到时也不曾被看好。因为,大凡去汉口的外乡艺人,往往会因汉腔夹生“不入流”而受排挤,甚至难以立足。朱由山区来,被讥为“穿山甲”。料朱一登场,就令人刮目相看,不仅汉腔纯正,吐字清晰,行腔宏亮,而且身段圆展,台步稳重,功架老到。在打泡戏《斩雄信》中,一句导板由幕后唱出马门,悲怆豪壮之腔慑人心魄;抖眼亮珠之后,又是一声长笑,势如狂涛盖顶,技惊四座;观众都翘起姆指,称之为“绝唱”,顿时舆论大哗,名噪三镇。之后一跃而为戏园台柱,到过美成大舞台(位于清芬三路)挂牌演出,出场多获满堂彩。未久,便跻身于福兴班(光绪初年创办,旧址在汉口杨千总巷,今楚班巷)十大名角:一末余洪元、二净朱洪寿、三生钱文奎、四旦李彩云、五丑大和尚(李春森)、六外陈旺喜、七小黄双喜、八贴牡丹花(董瑶阶)、九夫董堂、十杂张天喜(时由汉剧评议会评出),成为该班净行继罗敢生、郑万年、余洪奎之后的特出人才,被推为二净“三鼎甲”之魁首。

随着戏班的出演,朱洪寿的戏上至沙市区重庆市,下至武穴市、九江,南到广州市,北到京城,都有名气。1931年,武汉三镇足球俱乐部遭遇水灾,朱洪寿往重庆章成戏院花牡丹处搭班。该班坤角多,因为朱以前反对过女艺人登台,这回找到了报复的机会,挂出的戏牌故意将他的名字写得小些,而且让“状元二净”去唱开锣戏。怎奈他戏路宽,拿手戏多,如《斩雄信》之单雄信、《探皇陵》之徐延昭、《定军山》之黄忠、《牧虎关》之高旺……等,无不脸谱出色,形象鲜明,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此次开锣他用净行重头戏《沙陀国》打泡。一句导板,令全场屏息,鸦雀无声;唱到三个“哗啦啦……”时,叫好不迭,掌声如潮。“朱洪寿”三个字因之轰动了重庆市,他的戏码旋即由开锣戏转为压轴戏。此次赴渝演出不仅满载盛誉而归,而且将他的艺术形象久久地留在了四川省观众的心目中。多少年后,一提起他,人们都会以“威武不屈的单雄信”、“老态龙钟的徐延昭”、“洒脱诙谐的高旺”……相评价,如数家珍,无不称道。抗战前期,汉剧抗敌宣传队入川,山城戏迷询知朱未随行,连呼“可惜,可惜”!

朱洪寿和他的戏班经常下乡演出。朱洪寿还从通山县阳新县大冶市陆续引荐了不少优秀艺人,去扩充和加强汉口的汉剧阵营。后来出现在汉口舞台上的徐继声(生)、陈凤钦(夫)等都来自鄂南。到了1933年,时局动荡,商业萧条,一些商会渐渐无力象往常一样支持大场面演出,各戏班因“行头太坏……如乞褴衫……戏不认真”,导致观众“喝其倒彩”,汉剧行业已处境艰难。如老伶牡丹花不服“时下坤角以色示人”,经余洪元、朱洪寿、刘炳南等首允,曾邀请男伶聚台演出。业内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酝酿汉剧的改良和复兴之策。这时,朱洪寿作为台柱已入主长乐戏园(今武汉市楚剧院址),被推举为后台“挡首”,兼前后台庶务,并定居于此。该戏园也是以行当齐全著称,并为汉剧的复兴作出过贡献。

1936 年,吴天保、答恕之、朱双云等发起时代汉剧社,进入新市场大舞台(今民众乐园址)演出。该社力促“集中汉剧人材,除原有的全班角儿外,增聘大批名角,以作整顿汉剧之先声”,其阵容囊括当时的一末胡桂林,二净朱洪寿,三生吴天保、陈春芳,四旦邓云凤,五丑大和尚、樊笑天、孙长发,六外金桂琴,七小李四立,八贴万盏灯、凤凰旦、刘金凤,九夫陈凤钦,十杂严炳奎等名角。

其间,朱洪寿与周天栋、陈伯华也组成复兴汉剧社,试图从剧目入手,通过排演新剧来谋求突破。当时,小牡丹 陈伯华尚未成名。朱洪寿身为名流,为提携新秀,居然不顾忌有失尊份而与之配戏。由于他擅长表演“霸王”等类型人物,著名戏剧家刘艺舟先生量身定制新编了汉剧《霸王别姬》的本子,由他与陈伯华联袂出演。为这出戏,他专门定制了霸王的盔把、金袍、金靠,靠上用八面方旗喻“八面威风”。演霸王出征时,他设计以汉剧套路起“龙霸”、亮“龙爪”、拉“过头山字”、踱“丁字步”、骑“马裆”出场,四平八稳亮相……演到虞姬自缢处,但见他翻身蹉步,跪步颤首,大甩口,凄声惨呼“妃……子”,足以催人泪下。这出戏在武汉轰动一时。京剧大家梅兰芳来汉看了演出,亦是赞叹不已。

这时,朱洪寿的表演艺术已渐入炉火纯青之境界。时人赞他“行头漂亮,脸谱佳妙,嗓音宽厚,歌如洪钟大吕”,“道白演唱,字字珠玑,韵味悠长”,为他人所不及。这与他十分注重兼容并蓄、而且勇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实践分不开。在汉剧十大行当中,二净为唱工花脸,多扮演剧中谏臣名将,如《探皇陵》之徐延昭、《白良关》之尉迟敬德、《下河东》之赵匡胤;也扮演枭雄暴君,如《雁门关》之潘仁美、《捉放曹》之曹操、《毒胞兄》之隋炀帝等。净角演唱以边音为主,行“背弓”腔,难度极大。他通过吸收生行、旦行唱腔中的某些技巧,藉以翻新、丰富净行唱腔,一除昔日净角边音发声吐字不清之缺陷,使之近乎完美。《斩雄信》是他的成名戏,也是当家戏,脸谱富有特色,身法、摆扛工夫漂亮,其中“叫贤弟你把酒斟上来”一句,用底火音处理成揉腔,十分中听。他演《淮河营》中的蒯通,道白清晰明快,听得观众如痴如醉。所演《二进宫》还加进了四句唱词:“臣要学姜太公钓鱼台上,臣要学锺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大舜帝耕种为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寒窗”……后来都这样传唱。传统剧目《打銮驾》表演难度大,净行多不愿唱,唯其擅长此剧,表演刚柔相济,将包拯的忠国爱民和铁面无私刻画得十分生动。其他如《定军山》、《小五台》、《沙陀国》、《珠帘寨》、《高平关》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久演不衰。他不独戏艺出众,而且也崇尚“认认真真做戏”之信条,平素演出,台风谨严,口碑甚佳。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剧人才济济,十大名角多有易主,而 朱洪寿仍居 净行头。其余为一末余洪元,三生吴天保,四旦李彩云、邓云凤,五丑李春森,六外周天栋,七小李四立,八贴董瑶阶陈伯华,九夫陈凤钦,十杂严炳奎等名角。他们合力演出的连台戏《封神榜》,行当齐全,名角荟萃,时人叫绝。汉剧名宿贾振南在评价近百年汉剧名流时说:“余洪元、吴天保和陈伯华”是“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像牡丹花、大和尚这样的艺术家,在汉剧发展的过程中是多之又多的”,“如二净中的朱洪寿声如洪钟……三生中的尹春保音色华丽……六外中的周天栋洒脱大方……七小中的黄双喜有虎音之称,李四立表演上乘,王小楼嗓音扮相俱佳……四旦中的李彩云善于刻画人物……一末中的胡桂林行腔自如,陈春芳善用边嗓音……九夫中的童金钟唱腔扮相均好……十杂中的张天喜更是文武双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纷纷参与编演发扬民族气节、激励抗敌斗志、反对侵略战争的历史剧《平倭传》、《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卧薪尝胆》,及文明戏《江汉渔歌》、《放下你的鞭子》、《除汉奸》等。1937年10月,朱洪寿参加汉市剧业剧人第6次劳军公演团,与邓云风、万盏灯、周天栋、大和尚、牡丹花、徐继声、尹春保等一批平、汉、楚、杂剧名演员在凌宵游艺场举行联合大串演。次年7月,又参加在长乐戏院举行的第18次劳军公演,日场有他的《斩雄信》,邓云风的《梅香节》。这年,武汉市戏剧界还成立了流动抗日演出队,任朱洪寿为第五队队长,不知何故未赴任。

武汉沦陷后,长乐戏院迁往 汉正街湖南会馆,后因戏台倒塌吃官司,再迁乃园。1940年,朱洪寿到新市场二楼演出。因受帮会的排斥打击,忧愤交加,不得不于1941年离开武汉,去了天门市。1942年大年初五,在天声舞台演完《劈三关》,刚回家,突发急病猝逝。

朱洪寿生前所留自书联“洪声传二楚,寿名在净中”,可以看着是他对自己舞台艺术生涯的盖棺论定,字里行间,透露了老艺人当时那种复杂的莫名的惆怅和怀旧之情。朱洪寿离世之后,作为汉剧 净行的一代宗匠,他早年由EMI集团灌制的舞台艺术唱片《斩雄信》、《二进宫》、《小五台》等仍在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