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蕤 :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4

李蕤(1911年9月20日-1998年),原名赵悔深,笔名赵初、华云,河南荥阳人,中共党员。1929年考入公费师范,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史系,1939年肄业于河南国立大学中文系。自1935年起开始在《中流》、《大公报》、《国文周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主要反映农村破产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创作了《柿园》、《眼》、《楼上》等作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蕤出生于1911年9月20日,原名赵悔深,笔名赵初、华云,河南荥阳人。1929年考入公费师范,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史系。1939年肄业于河南国立大学中文系。30年代初涉足文艺,1935年开始在《中流》、《大公报》、《国文周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反映农村破产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柿园》、《眼》、《楼上》等。

抗战时期

1935年,随着国内局势的恶化,李蕤积极参与北平市的《泡沫》、《浪花》活动,加入了北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他在《大刚报》、《前锋报》、《中国时报》等媒体担任编辑、战地记者、副刊主编,并在中原地区主编《燧火》等文艺报刊。1938年8月29日,李蕤与宋映雪在南阳市举行婚礼。

国共内战时期

1940年,因为参与胡愈之、范长江组织的国际新闻社,担任洛阳市站长,李蕤遭到中国国民党“劳动营”的逮捕。1942年,他因支持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而再次被捕入狱。1948年,李蕤携带家人进入豫西解放区,途中撰写了《水终必到海》,呼吁中原地区的文艺青年与旧社会决裂,投身革命。

新中国建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蕤在《开封日报》、《河南日报》负责编副刊。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后,他筹备成立了河南省文联,担任副主席,并主编《河南文艺》和《翻身文艺》。他还两次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短篇小说《九九归一》等作品。1952年,李蕤作为赴朝写作访问团的一员,在开城前线生活近一年,发表了十余篇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后来集结成《在朝鲜战场上》(重版时更名为《难忘的会见》)。1953年,他被调至武汉市,担任中南文联、中南作协第一副主席及《长江文艺》副主编。1956年,李蕤与作家西虹一同访问朝鲜,参加了朝鲜作家代表大会,并访问了莫斯科。1957年,他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直到1980年才得以纠正。1978年,李蕤成为武汉文联副主席,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武汉作家协会主席。

家庭生活

李蕤的妻子宋映雪,原名宋秀玉,1913年出生,河南邓县人。她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宋子英的女儿,在当时的重男轻女环境下,宋映雪及其姐妹均未缠足、扎耳,且接受了新式教育。宋映雪从小跟随父亲来到省城,就读于省立开封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32年考入河南省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绩优异,担任学生会主席。1933年5月15日,宋映雪与其他同学共同组建了“青年抗日救国委员会”,并在《河南民国日报》开设《妇女周刊》,担任主编,宣扬妇女解放理念。1938年8月29日,宋映雪与李蕤在南阳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宋映雪在河南省妇联工作,主编《河南妇女》月刊,并在省广播电台主持《妇女儿童》节目。1953年,她随丈夫李蕤调至武汉市,先后在中南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小说组任职,直至退休。他们的儿子赵致真,曾任武汉广播电视台台长,是将科普节目引入中国电视荧屏的第一人,主持制作的《科技之光》曾是中国唯一的科普节目。

主要作品

李蕤的主要著作包括《豫灾剪影》(通讯,再版时更名为《无尽头的死亡线》)、《扫雷英雄姚显儒》(特写)、《九九归一》(短篇小说集)、《在朝鲜战场上》(报告文学,重版时更名为《难忘的会见》)、《文艺问题短论集》(评论)、《土的故事》(短篇小说集)、《水终必到海》(散文、杂文集)和《四进虎穴》(报告文学,获得解放军总政治部荣誉奖)。此外,他的作品《走进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由宋致新编纂,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24年4月19日荣获第19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