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 :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部队名称

更新时间:2023-10-12 23:06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10月至1959年1月期间,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为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

组建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在苏联默许下向韩国进攻,开始内战,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27日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宣布美军进入朝鲜半岛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领土台湾,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美国无视中国的严正立场,同时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并通过申请协助韩国的动议案,组成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7月7日至10日,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1950年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东北地区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等铁路沿线。

美国军队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时任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中国人民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国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并警告美国,如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但美国无视中国的警告,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后,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向中朝边境进逼。

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提供空军掩护的请求。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

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副总司令兼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总政治部主任。在战争期间,陈赓、宋时轮、杨得志曾先后任副司令员,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达曾任参谋长。朝鲜停战后,邓华曾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杨勇曾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王平曾先后任政治委员,梁必业曾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蕴瑞曾任参谋长。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作战,经历两个阶段。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一般按战役过程分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战阶段。战争期间,志愿军于1951年5月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由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统一组织指挥后方对敌斗争和后勤保障。志愿军后勤部队在空军、高射炮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兵和警卫部队等的密切协同下,使后勤保障逐步适应作战需要。

历任司令员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成立至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撤离朝鲜,共有4任志愿军司令员和4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为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为第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李志民为第三任司令员、政治委员,杨勇、王平为第四任司令员、政治委员。

名称来源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对重重困难,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出征。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最后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便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作战过程

第一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集中3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围歼战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

第四次战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全线转入运动防御,3月14日,撤出汉城。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抗击“联合国军”。

第五次战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接着,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至6月10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

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军委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对此,中朝军队在反“绞杀战”中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1952年秋,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役,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进攻作战,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撤离朝鲜

1958年2月,周恩来率团访问朝鲜期间,中朝双方就撤军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

四种撤军人数论断详情对照表

参考资料:

编制序列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表(1950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1950年11月6日~12月24日)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1951年1月14日~4月21日)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表(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参考资料:

志愿军部队序列表(1951年10月)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序列表(1952年8月)

参考资料: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1952年10月~11月)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序列表(1953年4~5月)

参考资料:

金城以南地区进攻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序列表(1953年7月)

各兵团正、副司令员

参考资料:

兵种实力

空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志愿军空军。11月,在辽西省开原(今辽宁开原市)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市)、上海市、山东潍坊市各组建1个空军军部,加强空军部队的领导指挥。

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有300多个单位、8000余人立功,其中6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1人获英雄、模范称号,在与头号航空强国的斗争中中原地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2——1951.9)

进行参战准备和实战锻炼

志愿军空军根据部队刚刚组建,技战术水平和空战经验缺乏的特点,为取得空军作战的组织指挥、空中战斗和地面保障经验,决定先以少量部队掩护交通运输线,进行实战锻炼。

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第28大队进驻丹东市(今丹东市)基地,准备参战。1951年1月21日,该大队在清川江桥上空首次同美国空军编队遭遇,空战中大队长李汉击伤其F-84战斗机1架。1月29日,在新安州地区的空战中,李汉又击落、击伤F-84各1架。这是志愿军空军首次击落美国空军的飞机,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交火不久,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桑福特·范登堡便大发感叹:“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初战胜利,部队受到很大鼓舞,更增强了空战歼敌的信心。继第28大队之后,第4师其他部队相继进驻安东基地参加作战。通过实战锻炼,获得了空战经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至1951年9月,志愿军空军结束实战锻炼,正式参战。

第二阶段(1951.9——1952.6)

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朝鲜战争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停战谈判。美国军队为向朝中军队施加军事压力,于8月中旬趁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之机,发动大规模以破坏铁路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把连接志愿军前方与后方的铁路、公路桥梁作为封锁轰炸的重点。志愿军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从9月中旬开始增加每日出动的次数和飞机架次,与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的空战。1951年秋至1952年春,美国空军从国内选调一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飞行员”到朝鲜作战。志愿军空军也陆续增调歼击机部队参战。

1952年2月10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大队长张积慧在空战中,将美空军号称“成绩最高的喷气式飞机王牌驾驶员”戴维斯击落,在美引起震动。美远东空军司令威兰发表特别声明,称戴维斯被击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损失。

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空军在反“绞杀战”期间,共有歼击机部队18个团参战,击落敌机122架,击伤41架。由于志愿军空军积极作战,迫使美国空军放弃对安州市、西浦、价川三角地区的封锁。1952年6月,美国军队历时10个月的“绞杀战”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阶段(1952.6——1953.7)

保卫重要目标

美“绞杀战”失败后,从1952年夏季开始,除继续破坏交通运输线外,将空中突击重点转向工业、农业和军事设施,连续组织大规模的空中战役,破坏朝鲜北部水力发电系统、水利灌溉系统和军队补给系统。

1952年6月23日,美空、海军联合出动500多架战略轰炸机,在100余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鸭绿江上的拉古哨发电站和朝鲜境内的赴战、长津、虚川等水力发电厂同时进行轰炸,并在随后的一周内每日出动300~600架次继续轰炸发电系统和交通枢纽。志愿军空军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与地面防空部队配合,积极保卫清川江以北的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并将战术性掩护作战过渡到战役性防空作战。

1952年冬,志愿军空军组织部队进行轮番作战,要求将空中战线推进到清川江以南,以减轻美国空军对志愿军地面部队的压力。1952年冬至1953年春,美国空军将F-86战斗机增加到300余架,组织了一次新的封锁交通线战役,并派飞机越过鸭绿江偷袭志愿军空军返航飞机。志愿军空军不断派出多梯队小机群连续进至清川江以南截击美机,多次迫使其中途弃弹南逃。从5月13日开始,一连数日,美军出动大量轰炸机,对德山、慈山、龟城、泰川等地的水库堤坝进行反复的轰炸。志愿军空军每日出动大量飞机同其进行大规模的空战,这场空中交战一直持续到停战前夕。

海军

1953年1、2月间,海军派出2个海道测量队,4月派出1个雷达站、2个观通站人员入朝。2月底,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海军作战办公室成立,后改为海军指挥所,海军副参谋长张学思任指挥员,王一萍任办公室主任,海军机关共派出36名指挥人员,分两批前往朝鲜。同时,海军抽调2个海岸炮兵连和1个布雷队,赴朝鲜西海岸参加反登陆作战准备。另外,预编的1个快艇大队和1个海上巡逻艇大队,在青岛待机。

炮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作为首批入朝的兵种之一,由预备炮兵队属炮兵两部分组成。而志愿军炮兵作战也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阶段:入朝参战初期,火炮数量少,性能差,机动能力弱,且当时防空力量与经验不足,经常遭到美国军队空中攻击,因而主要采用集中使用的原则,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支援步兵作战。

二阶段: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强调炮兵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贯彻“火力集中,阵地适当分散”的原则,重视白天作战和协同作战,加强对空防护和伪装。

同时志愿军装备也从入朝初期时,仅有九个团的美制、日制的旧式284门骡马牵引的火炮,到51年开始换装苏制火炮并入朝,最终在53年金城战役中实现在25km的进攻正面上配属82mm以上各种火炮1100余门,平均每千米45门,7~28分钟炮火准备发射炮弹1900余吨,总计消耗1.9万吨弹药的变化。战术与经验也在实战中不断积累。

装甲兵

1951年3月开始入朝,先后以坦克第1师师部和坦克第3师师部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主任分别为黄鹄显赵杰。1953年1月,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改称装甲兵第1指挥所,负责指挥在正面战场作战的装甲兵部队。同时组成装甲兵第2指挥所,担负朝鲜西海岸抗登陆作战任务。1953年春,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装甲兵部队共有2个坦克师又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2个独立坦克团、4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

铁道兵

1950年11月5日,首批铁道兵部队第1师入朝,担负朝鲜北方满浦市(满浦─西浦)铁路抢修和丹东鸭绿江大桥的修复任务。1951年2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组成,李寿轩任主任。6月,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所扩编为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贺晋年任司令员,张明远任政治委员。8月,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成立,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兼任政治委员。在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先后有4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独立团和6个铁道工程师等共11万人入朝,执行铁路抢修、抢建任务。

工兵

分为独立工兵部队和队属工兵部队。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独立工兵部队只有1个团,队属工兵也很少。10月31日,组成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1952年7月,工兵指挥所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战争后期独立工兵部队增加到15个团又2个营,并装备了工程机械和制式舟桥器材。

通信兵

1950年10月,志愿军领导机关有9部短波电台、1个电话队(相当于连);每个军有各类通信人员2500~3000人(占军总人数的5%~6%),无线电通信机60余部(含步谈机),有线电单、总机370余部,被覆线440余单公里。朝鲜战争中,通信兵逐渐发展,至1953年7月,志愿军领导机关除有短波电台、音频电话外,还建立了无线电收发信集中台、载波电话、电传电报及无线电接力通信等固定台站;每个军有通信人员4400余人(占军总人数9%左右),无线电通信机320余部,有线电单、总机1200余部,被覆线1700余单公里,较战争初期分别增长3.8、2.2和2.8倍。

战况总结

作战成果

1953年8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公布的战绩中记载: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其中美国军队397543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辆,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695,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绩统计(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参考资料:

牺牲人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曾公布,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但没有单独公布志愿军牺牲人数。2010年10月,抗美援朝纪念馆经过十多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核实,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战争期间为国捐躯。2014年10月29日,中国民政部、总政治部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代军长,副军长4名,师长3名,副师长1名,师参谋长3名。

参考资料:

被俘人员

整个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2.2万余人(朝鲜人民军俘虏另计),谈判后期,美国军队为甩掉包袱,将志愿军1000多伤病员战俘遣返。其余的战俘,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和《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规定,经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解释代表团”的争取、志愿军战俘的坚决斗争,约6000人返回祖国,未回祖国的1.4万战俘被挟持到台湾。

俘虏人员

1951年3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志愿军在朝鲜的3个兵团各组织1个外俘管训团,负责前线接管俘虏,并将俘虏送到后方俘管团;由国内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地区各组织1个外俘管理大队,到朝鲜参加外俘管理和训练工作。4月24日,正式组成志愿军战俘管理处。战俘管理处下设4个俘管团另两个大队(后来增加5个团)。其中21名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获得了在中国的居住权。后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陆续回到了美国

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共俘虏了号称“联合国军”13个国家的5000多名战俘。其中美国军队战俘3000多名,英军战俘1000多名,土耳其战俘240名,其他如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哥伦比亚、日本等国都只有几名,但不包括志愿军遵照毛主席指示,在战场上就地释放的几批美俘和美军伤病战俘。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所有战俘都遵循《日内瓦公约》的原则精神,实行人道主义的宽俘政策。在战俘中军阶最高的是美军24师师长威廉·费舍·迪安少将

英雄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和杨根思荣获了“特级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称号。荣获志愿军“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称号的有4人:罗盛教、孙凤钜王兴记张益仁,荣获“一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荣誉称号的有4人:卜广德毛张苗孙振禄、魏玉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72人,荣获志愿军“二级模范”、“特等功臣”称号的有4人:胡金华、陈振安、张明禄、吕玉久,荣获志愿军“二级模范”、“一等功臣”称号的有45人,此外,抗美援朝战争产生“特等功臣”89人。

志愿军空军评选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人;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300多个,其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6个;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批准的特等功臣16人,一等功臣68人,内有21人同时获得了英雄或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2年10月23日,为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援助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与保卫远东及世界和平事业中所建立的功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决定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一级国旗勋章,并分别授予在战争中立下特殊功勋的志愿军指战员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三级国旗勋章,一级、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及军功奖章。10月25日,志愿军领导机关隆重举行庆祝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两周年大会,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代表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勋章、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分别授予志愿军领导及参加大会的20名英雄和功臣代表。

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在朝鲜人民反侵略战争三周年上,在志愿军领导机关驻地桧仓隆重举行授勋典礼,将一级国旗勋章授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及代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杨得志,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并授予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杨连第、邱少云、伍先华胡修道一级国旗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将一级国旗勋章追授给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罗盛教。同时,还将各种勋章赠予46名战斗英雄、人民功臣代表。

1953年10月27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在桧仓举行隆重的授勋典礼,分别授予志愿军领导和165名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各种勋章和军功章。另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还有杨春增、杨育才、李家发许家朋

1958年10月24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在平壤举行隆重授勋仪式,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政治委员王平上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授予志愿军副政治委员梁必业中将等高级指挥员二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中,有231190名志愿军官兵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各种勋章和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得者12人: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同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苏联英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有9人,分别是: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第、孙占元、胡修道、伍先华、杨春增、李家发。

军歌

后世纪念

纪念章

2020年7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纪念场馆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中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陵园建设,在朝鲜建起了8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此外,朝鲜还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个烈士合葬墓,用于集中安葬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军烈士。

参考资料:

纪念活动

1958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时,冒着大雪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1960年10月25日,平壤盛会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入朝作战十周年,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出席大会。

1990年10月25日,金日成在锦绣山太阳宫举行盛大宴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

2000年10月25日上午9点,中原地区在北京召开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10月25日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平壤五一体育场举行有18万人参加的盛大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

2009年10月26日,朝鲜党政军有关部门举行仪式,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入朝作战59周年。

2013年7月29日,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前往位于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志愿军烈士,视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旧址盛兴革命史迹地。

2014年10月25日,中国驻朝鲜使馆在平壤朝中友谊塔前举行仪式,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4周年。

2015年10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纪念日,朝鲜在平壤友谊塔等地举办纪念活动。

2016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6周年之际,中朝两国共同在平壤朝中友谊塔举办纪念活动。10月28日上午,由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和上海焕皋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6周年暨中国抗美援朝纪念馆和上海志愿军文献馆签字仪式在沪举办。

2022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72周年纪念日之际,中朝双方在平壤友谊塔隆重举行敬献花圈活动,深切缅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先烈。

遗骸归国

抗美援朝身在异国他乡的烈士,基本集中安葬在韩国京道坡州墓地。经过磋商,中韩双方于2013年12月19日对坡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

2014年3月17日,双方启动实施了遗骸装殓入棺工作,移交中方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共437具。3月27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运送工作在韩国坡州市正式启动。3月28日,中方将迁回的烈士遗骸安葬于沈阳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0月29日,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2015年3月16日,中国志愿军遗骸入殓仪式在韩国京畿道一部队举行。3月21日,68具移交中方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016年3月31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庄严举行第三批36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2017年3月22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中韩双方举行第四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韩国向中方送还28具志愿军遗骸。

2018年3月26日上午,第五批在韩中国志愿军遗骸遗物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此次交接的20具志愿军遗骸,将于28日上午10点在韩国仁川机场乘中国空军专机返回。

2019年4月3日上午,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第六批共1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启程归国。

2020年9月28日上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117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在中华大地上安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