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3-11-12 10:34

李谦(1234~1312年),字受益,号野斋,东平路东阿县(今山东平阴县)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学于东平学府,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称“东平四杰”,李谦居首。朝廷重臣、东平县学派前辈王磐召入翰林为官,入朝工作期间,为国设宪、制定纲纪,为元朝四代皇帝治国决策所倚重,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

皇庆元年,卒于家,时年79岁,著有《野斋集》。

人物生平

东平教学

李谦自幼颖悟聪敏,日学不懈,博闻强记,为文下笔立就数千言。青年时期,首先在东平路官府设馆教学。他教学认真督促,生徒多有成就。因他不收学费,投其名下攻读者如潮涌,学生家长认为老师呕心沥血教育子弟,不能无有报酬,“春秋”时期孔子教书还得收学生的“束修”,便自动拿银两交学费,当“束修”钱送到学里,李谦婉言推辞。

教授太子

翰林学士王磐素闻李谦之名,召其为应奉翰林文字,当时制,多出其手。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待制,护驾至元上都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上都就在今蒙古正兰旗东闪电河北岸,与大都并称两都,都是元朝皇帝军政最高级指挥中枢,孛儿只斤·忽必烈命李谦扈驾同去上都,受赐银壶、藤枕等。

至元十八年(1281),升直学士,为太子左谕德。李谦在东宫与元世祖当时立的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住宿在一起,形影不离。在此期间与夹谷之奇向元世祖及太子具体提出治国十条:

第一:治国为民要心正,国内各民族要一视同仁。

第二:提倡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

第三:提倡勤俭精神。

第四:提倡下级要敢于给上级提意见。

第五:要提拨德才兼备的人坐官吏。

第六:要收敛武力,减少军费开支。

第七:创办学校,提倡文化教育。

第八:根据国情制定法律,不能反复无常。

第九:官吏名称要明确。

第十:革除有弊病的政策法令。

李谦提出的治国十条,孛儿只斤·忽必烈看到后,大加赞赏逐一颁布施行。

李谦教的第一个太子(孛儿只斤·真金),身得重病没有临朝执政接班而崩,裕宗去世,李谦非常悲痛,原因是李谦每时每刻教育裕宗要当个宽宏大量、不欺视汉族,各族共和的好皇帝,裕宗听到老师的教导虚心接受,所以裕宗遭到不幸,李谦一时心情难以平静。

元世祖又立太子即后来的成宗皇帝,李谦仍在东宫教授他,对他讲汉人的风俗习惯,讲汉人历朝治国得失。元世祖和太子,不但没有反感,且更加赏赐李谦,随之,升侍读学士。赐赏李谦银壶和藤枕。在上都的皇宫里,孛儿只斤·忽必烈招群臣商讨国事之余,赐宴大臣。在宴席上,元世祖特别照顾李谦,说道:“我知您不善饮酒,吾赐您一种比较平和的葡萄酒,这种酒也好使人醉,您饮后,可以去休息,便令近侍三人扶腋送李谦,到卧室休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李谦因足疾辞归。

辞归乡里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把召回到大都,参与辅政。元贞元年(1295),因身体有疾病,乞请归家。元成宗同意,临行赐金银并贵重衣物。

大德六年(1302)又诏旨李谦回朝,赐封翰林承旨,李谦在朝一段时间,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上疏乞仕,这年七十一岁。

大德九年(1305),又被召回朝里,皇帝仍要求李谦在朝治理辅政。孛儿只斤·海山元朝(1308),李谦仍因身体欠佳不适,辞归乡里,虽然辞归不尽大臣职,仍发给他在朝里工作时俸禄的一半。高丽仁宗被立皇太子时,征李谦为太子少傅,回朝教太子,李谦身体不佳力辞。

再上国策

至大四年三月(1311),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诏旨李谦,程鹏飞、董士选章律、陈天祥等十六位老臣回朝,在朝堂,叫十六位老臣各抒已见献策治国纲领,李谦首先上疏言九事:

第一、皇帝先正心术,以正百官。第二、表扬孝廉以化风俗。

第三、叫有德性又有才能的人居宰相的位置。

第四、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通上下之情。

第五、抚恤贫穷为治国之本。

第六、发展农业、桑蚕付业、农民足食。

第七、兴建学堂,大办教育,储备国家人才。

第八、制定安民政策,使之安居乐业。

第九、农闲练兵,以时检查宫吏为政素质,先派官吏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刻细者。

对李谦提出的九条,皇帝“嘉纳”。随将李谦诏迁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待李谦归辞,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卒于家,年七十九岁。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李谦力荐汉族居官治理国家。例如李谦初期在东平县教书时的徒弟李之诏(今山东平阴)被李谦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推荐到朝里,从事《修世祖实录》,后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

个人作品

李谦在山东省地区的威望相当高,现存的元代山东地方儒学的学记里,由他执笔的最多。如《重修高唐庙学记》、《重修成武庙学记》、《冠州庙学记》、《重修济州庙学记》、《重修泰安州庙学碑记》等等近20篇。

李谦身体有病辞朝期间,周边县份建筑工程竣工求其撰文作记者,李谦欣然而应。

至元二十年(1283)应肥城市之请,撰写《肇修庙学记》,载“肥城县志”一文。

至元二十八年(1291)应平阴县之请撰写《新建两院记》,

至大四年(1311)给东阿县南天宫撰写《云翠山天观记碑》,载“东阿县志”艺文。

另有《过徐君墓诗》载“东阿县志”,另堂子村,周氏墓林门题词。

他的大量诗文,皆存《野斋集》。其著作还有《授时历议》3卷、《古今历参校》等。

人物评价

以文章著名于世,为文醇厚古朴,不尚浮华,为学士所宗。

史籍记载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有传。

阎复在《乡贤祠祀》中列出了康的9个著名学生:“自复斋徐公接武始,国子祭酒、集贤学士周砥,翰林学士承旨李谦,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翰林学士承旨徐琰、翰林供奉淮东提刑按察使孟淇,礼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张孔孙,集贤学士刘,国子司业杨桓吏部尚书、翰林直学士夹谷之奇,扬历馆陶者十余人,司风宪、握郡符及不求闻达者尚众。”(《全元文》卷二九五)

家族成员

祖父名叫李元,父亲名叫李唐佐,是东平县地区有名望的人物,不喜仕进居官。

儿子李,官至大明路总管,他遵李谦的教诲,居官清廉,为民行惠留下好的名声。

后世纪念

墓地

葬堂子村,墓碑文曰:“元翰林承旨集贤殿大学士李谦之墓,皇庆元年(1312)立。可惜墓碑于“文革”时被红卫兵砸碎。

按“东阿县志”古迹载:“翰林李谦墓在城西南三十里堂子社”。又据“学校”篇记载:“在旧县尚德乡居仁里,即今堂子社,元翰林承旨李谦故居,谦卒,谥文正。诏之书院,设山长,以掌其祀”。康熙帝四年(1665)东阿县进士李居易在“游六工山建福寺”中写道:“游工峰绝顶而入瓦,山前有程国公祖墓,后则堂子村元学士李野斋故里也,墓在山”。

个人影响

权臣阿合马被杀之后,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在政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众选名儒,出任宫臣之职。夹谷之奇杨恭懿刘因、宋道、李谦、耶律有尚等,日与皇太子真金讲论治国安民之道,古今成败得失,对真金参预中书省政务,选用儒臣以管理国政,影响极大。

元朝,知识分子和汉族是最受压迫的时期,李谦却召入朝辅政,他如果没有绝顶的政治才能,是不会被孛儿只斤·忽必烈推崇到这样高的地位,在元初汉族某些方面少受蒙人欺压及杀弑与李谦大有关系,这是令人曲指赞啧李谦的地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