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歌曲 :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的歌曲

更新时间:2023-05-18 11:22

校园歌曲又称校园民歌、现代民歌、校园民谣等,最早在1978年4月由台湾杂志社提出。它是以中国民歌为基础,借鉴国外民间音乐创作而成。由青年学生自己创作、编写、演唱和伴奏的歌曲。

校园歌曲结构简短,体裁短小、形式活泼,具有时代意义,并拥有群众基础。以表现青年人的思想感情、青春活力、学校生活、自然景色等为主要内容,能反映一个时代的趋向,能够紧扣社会现实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内容真诚,语言朴实无华 ,曲调优美自然,民族感强,具有传承性等特点。

最初校园歌曲的产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而中国的校园歌曲源于清朝末年的学堂乐歌,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意义的校园歌曲兴起和流传于台湾地区各大校园,80年代初影响至中国大陆,90年代开始走向大众化、世俗化,同时,内地的校园民谣逐渐占有音像市场领先地位。

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要素,能够紧扣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面貌,反映一个时代的趋向。校园歌曲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用音乐陶冶人类的性情 ,使人正直而又温和。

产生背景

最初校园歌曲的产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能欣赏,为了能满足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需求,日本的政府部门发动社会,鼓励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1868年,由品川弥二郎创作的《阿宫先生》,是校园歌曲的雏形,它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凋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后来,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

发展历史

学堂乐歌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学堂歌曲”传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仿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从1904年左右起,在中国,各种各样的唱歌书陆续印行,萧友梅李叔同、曾志志等人赴日本欧洲留学,专门学习音乐艺术。1905年以后,学校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新元素。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早期的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部分来自外国现成的曲调,主要是表达当时中原地区人民对富国强兵的急切愿景,以及对外国列强欺凌抵抗的爱国主义情感,呼吁人们建立民主共和的新政,还强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封建思想等民主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中国社会处于政局动荡时期,爱国抗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学堂乐歌逐渐走向衰落。此时的校园歌曲以爱国为主题,融合在大时代的群众歌曲之中,如《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锄头歌》《毕业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歌唱社会主义的歌曲,主要是群众歌曲。同时,校园歌曲成为独立的歌曲门类,并且在这时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劳动最光荣》《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但局限于“少儿歌曲”,多以合唱形式出现。受众群体偏于低龄化,很少有表达年轻人心声的青年歌曲。

中国台湾的校园歌曲

1970年代中期,校园歌曲在中国台湾兴起。当时的大学生们为抵制情调低下的流行歌曲和“洋歌”,开始自己创作歌曲,抒发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怀念,表达对某些事物的喜厌或忧愁的心情。后来一些台湾地区音乐人根据文人墨客的诗词创编了含有民歌风味的流行歌曲,然后自己又将流行歌曲进行创作演唱,这些被称为“校园歌曲”的歌声很快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当时的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4月,中国台湾的一家杂志社首次启用“校园歌曲”一词。也有称为“校园民歌”、“现代民歌”、“汉乐府民歌”、“创作歌谣”等。创始人有杨弦、李双泽等。1974年至1980年,中国台湾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另外,在这些歌曲中有一部分爱情歌曲,但它们所抒发的感情和愿望,都离不开爱国家、求民主、盼光明的主题思想。

随着台湾地区唱片工业的日益繁荣,台湾地区流行歌曲逐渐商品化,传统的“诗言志,歌咏言”的创作不再成为唱片市场的主流。1983年,台湾出现了“金碟奖”,该奖将“创作歌谣排行榜”更名为“流行歌曲畅销排行榜”。从此,校园歌曲不再单独列于流行歌曲之外,被逐步带进了流行音乐的轨道。

中国大陆的校园歌曲

八十年代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初见成效,经济迅速发展,由大学生创作的一首首新生活的赞歌在校园中流传开来,以表达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受台湾校园歌曲以及邓丽君情歌等影响,中国大陆本土诞生了最初形态的校园民谣。当时是由一些高校学生编织成简朴的音乐与旋律,加上吉他口琴的伴奏形式。1986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全面复兴,以”西北风”和摇滚为代表的音乐类型在这时期出现,歌唱者用情绪化的吼声表达心中的情感,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且摇滚乐直接影响了校园歌曲的创作。

九十年代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深刻冲击。在台湾校园歌曲、大陆原创流行音乐、摇滚乐及市场化运作的多方影响之下,校园歌曲再次复兴,只是此时的校园歌曲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开始走向大众化世俗化。内地有别于台湾“校园歌曲”的“校园民谣”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在音像市场占领先地位。1994年4月大地唱片公司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后,策划并发行了一盒名叫《校园民谣1》的盒带,专辑获得60万的销量,《同桌的你》成为点播热门曲目,《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等作品获得全国多项流行音乐奖项。

艺术特点

校园歌曲是以中国民歌为基础,借鉴国外民间音乐创作,体裁短小、形式活泼,具有时代意义,并拥有群众基础。以表现青年人的思想感情、青春活力、学校生活、自然景色等为主要内容。校园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的趋向,能够紧扣社会现实生 活,充满时代气息,内容真诚,语言朴实无华,曲调优美自然,民族感强,具有传承性等特点。

歌曲分类

根据校园歌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1)描写大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如施碧梧作词、肇玖作曲的《小小贝壳》,林诗达词曲的《小雨中的回忆》,包美圣词曲的《风筝》等,是借咏叙景物抒发情怀的歌曲。

(2)抒发爱国怀乡、思友依旧等情感。如侯德健创词作曲的《龙的传人》,由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的《橄榄树》,是表达爱国乡愁之情的歌曲。由邱晨作词作曲的《小茉莉》《风!告诉我》,李泰祥词曲的《春天的故事》等是歌唱友情的歌曲。

(3)表达男女恋爱。如老狼的《恋恋风尘》《灰姑娘》,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青春正传》等。

歌曲现状

校园歌曲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了又一个发展的新高度。它的外延也在随着当代流行音乐风格的发展不断扩大,出现了所谓“后校园歌曲时代”等多风格并存的时期。1998年以来校园乐坛新人辈出,他们的作品除了延续传统校园民歌的特点外,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这种日趋多元化的追求也正迎合了当下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态,使当前校园音乐表现出风格多元的特征。

在21世纪,专业领域的教师或社会领域的创作人员,以校园文化、学生学习、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创作歌曲。一般通过专业期刊或征歌活动等形式发表,体裁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作品内容与校园、学生联系紧密。从传唱角度及学生接受来看,多数校园创作歌曲经常陷入“有歌无声”的局面,如合唱声部过于复杂、作品偏长、专业性过强等,不利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另外,部分作品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真情实感 ,拉远了与学生心理的距离。由于缺乏必要的推广宣传手段,一些优秀作品未能被大众熟悉。

歌曲评价

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高晓松说,“只要校园存在,校园歌曲就不会消失。因为校园里有两种思潮是必然存在的,那就是“风花雪月”和愤世嫉俗“,而音乐正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校园歌曲与校园学子有紧密关联,著名的教育家、漫画家丰子恺曾说“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勿失”。

文化内涵

乐记》日:“故乐也者 ,动于内者也 ;礼也者 ,动于外者也。乐极和 ,礼极顺 。内和而外顺 ,则民瞻其颜色而勿争也 ,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从《乐记》中可得知,音乐有从人的内心改变人的作用,而校园歌曲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用音乐陶冶人类的性情 ,使人正直而又温和。

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要素,能够紧扣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面貌,反映一个时代的趋向。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歌曲赋予了它特殊性,体现了校园的流行风尚,同时反映了青年学子的心态轨迹。校园歌曲反映了青年学生特有的情绪和观念,这是——种与主流文化观念不尽一致的情绪和观念。由于校园特有的环境和条件。校园歌曲流传极广,创作极多,而且有一种冲出校园走向社会舞台的趋势。这反映了校园文化的特有魅力。

代表作品

1927年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借用晓庄民歌民调,写成了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锄头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劳动最光荣》《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20世纪70年代,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橄榄树》《龙的传人》《脚印》等。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歌曲作品有《校园的早晨》《童年》《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如《未名湖是个海洋》《同桌的你》《恋恋风尘》《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女孩与四重奏》《灰姑娘》等。1999年至2001年,羽泉组合推出了《最美》《热爱》及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等作品,成为该时期的校园歌曲代表名作。

相关争议

21世纪初,音乐教育界针对流行歌曲能否进课堂的争论,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只要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都可以考虑进课堂进教材。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在传统歌曲教学面临危机、流行音乐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探求流行音乐的高雅化和严肃音乐(包括艺术歌曲、具有民族韵味的创作歌曲、歌剧选段等)的通俗化是一种求和的表现。现代校园歌曲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注重个性,符合青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符合于青年学生的审美要求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