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娘娘 :山西的传统民间宗教信仰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6

水母娘娘,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晋源水神,传说中原名柳春英,为山西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

水母娘娘的传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当地流传最为广泛,是以神话故事的方式讲述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的来历。关于它的起源,众学者意见不一,坊间流传版本极多。在传说饮马抽鞭中,她在挑水时善良地给老人和马水喝,得到了一条马鞭,只要把马鞭放入水缸中转圈,水缸里就会有水。在传说柳氏坐瓮中,他人不听劝告将马鞭提出缸外,引发了大水,柳氏将一个蒲团盖在水缸上坐在上面,制服洪水,形成了清泉即难老泉。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建的晋祠水母楼是水母娘娘传说故事流传的最早物证。

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优秀的民族品质,还包含了当地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也象征了用水的权力。水母娘娘的传说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游客能够更多地了解晋祠。

生平传说

水母娘娘的传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当地流传最为广泛,是以神话故事的方式讲述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的来历。关于它的起源,众学者意见不一,坊间流传版本极多。中原地区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中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指出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且历史悠久。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建的晋祠水母楼是水母娘娘传说故事流传的最早物证。清代文人刘大鹏在《晋祠志》一书中详细讲述了水母娘娘的故事(柳氏座瓮传说),并记录了每年的祭祀活动。

水母娘娘的传说为,很久以前,晋祠处没有水,老百姓要到十几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俊秀贤惠的媳妇柳春英受婆母和小姑子的欺负,每天都要去远处挑水。勤劳善良的春英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白衣大仙下凡考验她,白衣大仙化为白发老翁,称自己和马都渴坏了,向春英讨水,接连三天,春英都毫不犹豫地把水让给了老翁。白衣大仙便表明身份,送了她一条金丝马鞭,只要把马鞭放入水缸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水缸里就会有水,但不能把马鞭提出缸外。春英邀请乡亲们也到自己家中打水,但惹怒了婆婆和小姑子,她们借故打发春英回娘家,春英临走时再三叮嘱不要把马鞭提出缸外,但第二天小姑子就把马鞭提了出来,顿时洪水从缸中涌出。正在娘家梳头的春英连头上的梳子也来不及往下取,飞奔回婆家,拿起一个蒲团盖在水缸上,坐在上面,制服了洪水,一股清清的泉水从柳氏坐的缸底下流出,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水,而柳氏也从此坐化成仙。从此以后,四方百姓尊称柳春英为“水母娘娘”,并集资在泉水源头盖起了水母楼,纪念这位勤劳、简朴、善良、仁慈的农家妇女。

历史源流

水母娘娘传说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人们对水的敬畏与崇拜。由于人们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不能够解释周围很多事物和现象的存在,比如泉水为什么会在这里涌出而不在其他地方,为什么会昼夜长流,便将其归于某种神秘力量的指引,产生了水母娘娘之类关于泉水来历的传说,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

水母娘娘传说在地方社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一般老百姓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一传十、十传百,长此以往,成为在地方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话语。

但也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如明代太原市知县高汝行就曾说过:“坐瓮之说,盖出田夫野老妇人女子之口,非七、君子、达理者所宜道也。”对于俗传柳姓金胜村人,嫁于晋祠的说法,世居晋水河畔的刘大鹏更斥之为“妄诞至极,断不可信”。但因他们并未提出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样一个遭受官员和士人贬斥否定、子虚乌有的传说,便在地方社会扎了根,吸引了晋水流域所有村庄和信众的广泛参与。

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在山西省南部的临汾龙祠泉域、新鼓堆泉域和太原盆地的汾阳神头村三个地方也有流传,故事的主要情节仍然是饮马抽鞭、少妇坐瓮,只是主人公和地方不同。在新绛鼓堆,水母娘家是位于该泉域上游的冯家庄;在临汾龙祠,水母娘家变成该泉域以外、位于汾河东边的襄汾燕村;在汾阳神头,水母娘家同样是与此泉域无关、位于该县平川地区的一个无名村庄。尽管有此不同,三个地方却同样依据传说文本中所描述的情节给水母娘娘建庙、塑像并择日致祭。如新绛鼓堆有孚惠圣母祠;临汾龙子祠有水母行宫;汾阳神头则有昭济圣母祠。据文献记载和地方人士描述,三个地方的水母塑像形态均呈半梳洗状。

民俗信仰

据《晋祠志》所记载:“水母晋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故饰水神为妇人形。称水母,以水润物,如母之养子耳。”可见当地人一直把水母娘娘当作水神祭祀,《晋祠志·祭赛》中记载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五,处于晋水流域南河、北河、陆堡河、中河的36村依序进行祭典。这种祭祀活动有着固定的流程,严格的祭祀顺序,祭祀内容包括致祭、演剧、集会、设宴等,场面十分盛大。祭祀顺序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各个村落之间的地位的差别,也反映了晋水流域村民对水资源的争夺与分配。另一方面共同的信仰、稳定的祭祀圈,也将36村联系了起来,这种联系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稳定、长久的村际关系。

传说农历六月十五是晋祠水母娘娘的生日,乡间百姓都要在这一天酬神唱戏祭祀。农历六月十五的“难老河会”,是晋祠当地百姓为纪念圣母水母而举行的传统庙会,其作为晋祠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声色优美、参与人数众多,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总汇,也是晋祠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

形象设定

明嘉靖四十二年时,由民间集资,根据民间传说中水母娘娘的故事,在晋祠圣母殿之侧,盖起一栋二层高的水母楼,供奉因水坐化成仙的晋源水神柳氏春英。楼中所塑水母像座为瓮形,水母娘娘端坐在盖水缸的蒲团上,一身农家妇人的装扮,青丝半垂,衣着朴素,头上别着梳子,一副妆未尽的神态,塑像高1.06米,周长1.1米。至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重建后呈两层楼阁,楼下三间石洞,极似农舍式样。

相关庙宇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母娘娘供奉在圣母殿右侧的重檐两层楼阁建筑,俗称“梳妆楼”,又称“水晶宫”,底下一层供奉的是水母柳姓坐瓮梳妆打扮的俗像,上面一层供奉的是柳氏坐瓮成仙之后的又一化身塑像

相关典籍

水母娘娘的传说最早见于《晋祠志·邑志》,书中记载:“俗传晋祠圣母柳姓,金胜村人。姑性严,汲水甚艰。道遇白衣乘马者,欲水饮马,柳与之。乘马者授以鞭,令置瓮底曰:‘抽鞭则水自足。’柳归母家,其姑误抽鞭,水遂奔流。急呼柳至,坐于瓮,水乃止。相传圣母之座,即瓮口也。”

多数人对水母娘娘传说的了解来自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作家吴伯箫的作品《难老泉》。

价值意义

水母娘娘的传说内容丰富,不仅体现了优秀的民族品质,还包含了当地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也象征了用水的权力。水母娘娘传说内容本身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原创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当地百姓生活劳动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自然奥秘的解释,彰显着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求知精神,代表了古人朴实纯真的原始思维,对于研究解释前人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民众信仰、用水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矿藏,在人类文化历史中熠生辉,是非常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祠水母娘娘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母娘娘的传说使游客能够更多地了解晋祠,同时对于宣传晋祠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衍生文化

2023年“国际劳动节”期间,太原市文博系统排演的6部情景剧上演,进一步阐释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其中的历史剧目《唐风晋韵话晋祠》分为6幕,其中包含传说故事《水母娘娘》,于4月30日上午10时在晋祠博物馆水镜台首演,并于“五一”期间持续展演。

参考资料

晋源故事.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2024-03-04

晋祠内有两位“晋祠娘娘”?.人民号.2024-03-05

乡旅头条 | 晋祠“难老河会”:民俗文化绽放异彩.搜狐.2024-03-05

晋祠.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2024-03-04

【游山西 读历史】难老泉(吴伯箫).澎湃新闻.2024-03-04

6部情景剧上演 讲好文物故事.新华网.2024-03-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