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3:55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主要学科创建于1958年。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讲师19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2%,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实力很强的学术梯队。

学院概况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矿业系,创建于1958年的建校之初。历尽沧桑50余年,如今学院已建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实力很强的学术梯队。学院现有教职工人61人,校内外兼职教师2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4.2%。学院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和生物工程学6个综合教研室,现有学生1372人,其中本科生1240人,研究生132人。

历史沿革

1、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江西理工大学成立时的地采系(采矿、地质)与选化系(选矿、分析化学);

2、1961年2月,将本科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将地采系与选化系并为采矿系,下属采矿、选矿、矿山机电三个本科专业;

3、1962年3月,学校由江西省收改为冶金工业部直接领导后,再次对专业进行调整,只保留采矿、选矿、矿山机电与冶金机械四个本科专业,并设置采矿系(专业设置:采矿)、选矿系(专业设置:选矿)。

4、1963年6月将采矿系与选矿系再次合并为采选系(专业设置:采矿、选矿);

5、1972年1月18日,采选系更名为矿业系(含采矿、选矿专业);

6、1977年,矿业系增设矿山地质与矿山测量专业;

7、1978年8月,全校专业调整:原采矿专业与矿井建设专业合并为采矿工程专业;原选矿专业拓宽专业面,加强矿物综合回收利用,改为选矿工程专业;原矿山地质专业撤销;原矿山测量专业扩大专业面,改为工程测量专业;增设矿山通风安全专业(1984年筹建,1985年办专科,1987年办本科);

8、1984年,采矿工程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9、1985年,选矿工程与工程测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0、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批准我校的“采矿工程(含矿山测量、矿山通风与安全)”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专业;

11、1993年工程测量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2、1993年6月,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推动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造和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决定矿业系同时使用“建设系”名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3、1994年,矿业系(建设系)新设城镇建设与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科;14、1995年4月24日,矿业系(建设系)分设为建设工程系(下设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城镇建设)、国土系(下设专业:测绘工程)与资源工程系(下设专业:选矿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

15、1998年,建设工程系新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16、1998年,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7、1999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8、2001年3月6日,由建设工程系、国土系与资源工程系组建为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九个本科专业和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200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岩土工程(200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六个工学硕士点;

19、2006年6月26日,根据学科发展与建设需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再次拆分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20、2011年5月,根据江西理工大学的专业调整方案,将原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学专业转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四大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科研优势,并正在向相近学科渗透和延伸,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力。学院已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0以来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20余项省级科研课题。全院每年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左右。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江西省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经过4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教师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涉及高效采矿工艺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岩土体稳定与地压控制、工程控制爆破技术、矿物加工理论与工艺、膜分离技术、新型高效矿物加工设备与应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改造、通风防尘与安全技术工程、静电除尘理论及应用技术、废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工业烟气净化及环境电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矿山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等为主导的科研领域。多年来,学院除了在江西省福建省、安徽、江苏省、湖北、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甘肃省等省份外,科研项目渠道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云南省等省市自治区,横向课题涉及到江西铜业、江西钨业、中国铝业、安徽铜陵有色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集团等30多个国内大中型矿业企业集团,并且在印尼承担了我校第一个外汇科研项目,实现了我校外汇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和生物工程学,其中采矿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为江西省特色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均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为主体组建的“矿业工程”教学团队是“江西省教学团队”。

学院设有5个工学硕士点(含同等学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为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矿物加工工程江西省首批重中之重学科。学院在矿业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3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从1984年开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00名合格的工学硕士毕业研究生。

本科生专业

1、采矿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有金属矿床开采技术、岩层控制技术与理论、工程爆破技术与理论、数字矿山等。采矿工程学科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6年采矿工程学科连续被评为江西省示范硕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

2、矿物加工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有矿物加工理论与工艺、选矿设备与选矿药剂研究、化学选矿及生物选矿理论与工艺、矿物原料与矿物精细深加工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于1958年招生,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矿物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3、安全技术及工程:主要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产业安全和管理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学科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该学科1985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安全技术及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示范硕士点。

4、环境工程:主要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排水管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于1999年招生,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1989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环境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废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与理论、新型水处理剂研究等。

5、地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8年招生,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地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油气资源勘探及开发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地质工作。

6、生物工程学:主要培养具备微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制药、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生物工程学科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于2003年招生,毕业生主要从事生物制药、食品检测、环境检测、技术监督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以及生物技术类公司、环保、食品、农林牧渔等行业从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研究生专业

1、采矿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至今(“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01年评为首届江西省品牌专业,2002年评为首届江西省示范硕士点。矿业工程实验室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当前采矿工程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在册教师19人,其中高级称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80%。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5项,历来都是学校科研最发育的学科之一。迄今该学科点已培养了近百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硕士生19名。

经过近50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已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是:(1)高效采矿工艺新技术新理论研究;(2)工程岩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与理论;(3)工程控制爆破技术与理论;(4)矿山环境岩土工程及废弃地复垦技术;(5)数字矿山。

2、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创办于1958年,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当前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点在册教师1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75%。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纵横向科研任务15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1项,是目前学校科研最发育的学科之一。迄今该学科点已培养了80多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硕士生26名。

经过近50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现已形成四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1)矿物分选理论与工艺;(2)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3)新型高效矿物加工机械理论与应用;(4)硫化矿选矿工艺与技术。

3、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是1987年在原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上调整、发展形成的实力较强、发展迅速的优势专业,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如今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素质较高的学术梯队,在册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2001年以来该学科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36项,获省部级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著作3部。迄今该学科点已培养了40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硕士生41名。

该学科经过20年的发展,主要形成四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1)矿山通风系统优化及可视化;(2)工业通风与防尘技术;(3)安全系统理论与工程;(4)安全评价技术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4、环境工程:学科创办于1998年,同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培养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和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当前,该学科在册教师11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高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办学近几年来,环境教研室及下设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等纵横向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7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迄今该学科点已培养工学硕士41人、工程硕士10人,现有在校硕士生38名、工程硕士研究生5人。

该学科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五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1)废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2)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与理论研究;(3)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其二次资源利用研究;(4)膜处理技术与新型废水处理剂研究;(5)重金属污染规律与治理技术研究。

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该硕士点是2005年新增的硕士点,2007年首届招生,该学科点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的空白。学科方向以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为依托,逐步拓展到工业安全与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理论与方法、矿山灾害防治、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多年来,学科点围绕防灾减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逐步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4人。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科技厅项目3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70多万元,并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

如今,该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工业安全及防灾减灾技术研究(①工业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技术;②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方法研究);(2)地质灾害理论与控制方法研究(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②岩土地震工程与土动力学研究)。

实验室建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拥有一个“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该中心设立了一个国家教育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外,还有一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业工程实验室”,它包括了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实验室。

办学格局

如今,学院拥有2个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学院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学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形成了明显的教学特色和科研优势,并正在向相近学科渗透和综合。地下矿开采、工程爆破、矿井通风、安全评价及系统工程、电除尘技术、选矿工艺与设备、二次资源开发与利用、膜分离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及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力,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江西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32人,本科生1240人。在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50%左右陆续考上国家重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这四大学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形成了明显的教学特色和科研优势,并正在向相近学科渗透和综合,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力。

办学50多年,学院已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形成了自身明显的特色和强大的优势,相继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以及一大批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科研项目,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力争将学院建成特色鲜明、辐射示范作用明显、真正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基地。

学术成果

2005年全院新增纵、横向项目累计86项,其中省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等纵向项目5项,横向项目80项。另有结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总经费916.97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32.6万元,横向项目经费884.37万元,2005年合同到款519.5294万元。2005年度全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鉴定项目3项。在各类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独著或第一作者论文112篇,核心期刊论文2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检索收录论文5篇。全年共举行学术报告18场,其中邀请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家进行学术报告2场,院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10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