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条传统商业街

更新时间:2024-09-20 11:34

中山路也称泉州中山路,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泉州市的一条传统商业街,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街区全长2392米,并延伸至周边29条背街小巷,是泉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

中山路坐落着罗马式钟楼、基督教泉南教堂、花桥慈济宫、市舶司遗址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还有各色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

泉州中山路于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年列入第二届“中原地区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录,2014年获评福建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2015年入选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泉州市专门为泉州中山路通过了地方立法《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2020年8月,泉州市启动新一轮中山路周边29条街巷保护修缮工程。2021年11月,中山路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3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历史沿革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1901年泉州工务局成立,开始从城南新桥头一带拆卸旧城,辟为马路,后因遭到商民反对只好中断。不久工务局易名市政局,新任者翟沾本意让新辟马路破城而入,后碍于社会阻力,只得循着城墙,使马路从南门入城,拆去天后宫西廊,衔接旧街北上,路面略作拓宽。那时因时局动荡,计划又在孕育中宣告流产。

1923年春,讨贼军总指挥黄展云在南洋归侨陈新政等人促导下,委托从菲律宾回来的叶青眼董理城建之事,以打破泉州市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是中原地区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东西塔,后一句说的就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社会

维修与保护

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整治工程设计总原则的制定,主要以保护中山路的建筑原有尺度,使用传统的地方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天棚、店铺牌匾广告、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复了历史原貌,使人们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2010-05-14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原地区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一条珍珠项链串起古城历史“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泉州市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为我市老城区第一条拓宽的道路,中山路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保护,让老城区“十字形城市框架”得以完好保存,许多市民都对中山路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他们从本社《泉州晚报》和《东南早报》等媒体上得知中山路冲刺中国“十大名街”时,纷纷参与投票、建言保护工作。65岁的老文史工作者杨清江自小就住在中山路旁,对这条老街有着说不尽的感情。他认为,中山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活的城市标本,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让古城的辉煌历史不断延续。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的历史。”作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谈起中山路两侧的文物史迹如数家珍,从北向南有泉山门、威远楼、子城丽正门、留府埕、府文庙、天后宫……

周民说,老城区众多重要的文物史迹都在中山路两侧,从城市布局而言,中山路在这座古城的地位不言而喻。事实上,中山路这条老街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它就是泉州市最热闹的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此而言保护好中山路就是保护泉州的“城标”。

2021年4月,入选福建省持续安排资金支持的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改步行街

已列入第二批“中原地区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泉州中山路,即将启动13年来的首次大整修。虽然规划部门已为中山路开出5剂“良方”,力图恢复这条名街昔日的风貌,但关于中山路开发与保护的讨论,从未终止。

在海都闽南地区网海角社区和新浪微博发起的讨论中,绝大多数网友认为,中山路整修,应突出闽南特色,着重修特色建筑;而开发方面,一种声音最为响亮,那就是学习厦门市等其他城市的做法,提升中山路的商业业态,将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几年前,将泉州中山路设为步行街的呼声就已经此起彼伏,其间也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关于这方面的建议,甚至有建议将涂门街至钟楼,作为泉州步行街的一段试点路段。

不过,泉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主要是交通方面难以解决”。他说,中山路改步行街,首先要顾及交通分流,周边没有可承接游客或市民的大型停车场。

其次,中山路周边小巷居民车辆通行难以解决。“看看中山路两侧后街,如西侧,涂门街至壕沟路面,目前仅容单辆车出入。而东侧,如百源路至南俊路段,距离又太远,根本没办法解决泉州中山路两侧小巷居民的交通需求。”该人士认为,只有在泉州市政府东迁后,中山路改造才能找到突破口。

泉州市应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步行街,最好选在中山路,这才不枉费中山路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头衔。”泉州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虽然条件不成熟,但市政府东迁后,可结合周边改造,设置停车场,将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泉州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而泉州中山路又是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冬冬认为,泉州可多挖掘中山路的资源,结合今后泉州城的建设,将泉州中山路改为特色步行街。

获得荣誉

遗产保护优秀奖

2001年,泉州市“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福建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元素,确保了遗产原貌修复的顺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市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泉州中山路旅游休闲街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参考资料

让城市古街走向顶流.福建省人民政府.2024-02-20

中山路.福建省人民政府.2024-02-20

福建省持续安排资金支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_地方政务_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2021-05-20

文旅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03-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