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照 :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6

法照(747年-821年),俗姓张,谥号“大悟禅师”,唐代兴道县(今洋县)人。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

法照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拜积庆寺住持为师出家。永泰元年(765年),法照登南岳衡山拜师承远。大历四年(769年),他在衡州湖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大历五年(770年)四月五日,法照到五台山参修佛法,在五台山竹林寺遇见文殊菩萨、普贤二位菩萨,并在五台山建竹林寺。随后在太原市等地继续弘传五会念佛法门,长庆元年(821年)去世,李恒敕封谥号“大悟禅师”。

法照信奉佛教净土宗。净土宗修行方法简单易行,称名念佛即可。法照宣传净土宗的方式主要是“现身说法”。法照还继承庐山慧远和慧日禅净并重的传统,融汇诸家思想,提出五会念佛法门。法照的作品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法照所作的诗、《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法照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出生于陕西洋州兴势县(今陕西省洋县),大约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法照拜积庆寺住持为师出家,时年12岁。永泰元年(765年),法照登上南岳衡山拜承远为师。

遇文殊菩萨

李豫大历二年(767),法照在衡州城(今衡阳市)云峰寺勤修佛法。二月十三,法照在僧堂盛粥的钵里面,忽然看见了五彩祥云,云中现出一座山寺,寺的东北有座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个石门,门内又有一座寺,匾额上写着金色的“大圣竹林寺”五个字。二十七日,法照又在钵中五色云内显现出好几座像是五台山的寺宇,寺宇里有成千上万的菩萨圣众在修行。

大历四年(769年),四月初八释迦佛诞辰日的时候,法照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歇。四月十三日与五十余名僧人一起前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位佛,法照拜了十遍,看见他所在的地方广大无边、庄严清净,有琉璃宫殿,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众菩萨都在一起,法照见此情景,暗自欣喜,没有言说,随着众人回到寺院,当夜三更时分,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有很多灯笼火炬在寺东岩壑的旁边,随着法照咒愿而变化无穷,这个情景激发了法照的诚心,于是连夜前往金刚窟,虔诚顶礼,许愿见到文殊大圣,得到圣僧佛陀波利的引导,进入一所名为“金刚般若寺”的道场中,看到四处都是异宝庄严,光明闪烁,看见了殿堂之中的文殊大圣,法照得以看到该情景,信念倍增,念佛修行更加勇猛精进。

李豫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师于衡阳市的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初二日,道场祥云弥漫,云中有很多楼阁,有数个僧人身高一丈多,手持锡杖行走。接引佛和二位菩萨出现金色身,在场的众人看到这个情景都欢喜踊跃,焚香瞻礼。这种景象过了很久才消失。在当天晚间,法照在道场外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质问法照为什么忘记了前往金色界觐见大圣的初心,法照认为道路艰难。老者劝告法照坚守初心后消失不见,法照遂许愿于夏末前往觐见大圣。八月十三日,法照与数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出发北上,一路没有遇到艰险。历时七个多月,终于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法照于五台山间得到大圣普贤菩萨不思议光的指引,又得到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来到了大圣竹林寺,所看到的景象就像钵中所见,没有差异。法照整理了仪容后入于寺中,在讲堂看见文殊菩萨、普贤二大菩萨各自坐在东西狮子座上,数万信众围绕说法。法照得到两位菩萨的开示,二位菩萨抚摸法照的头顶,并告诉法照,佛法是最稳当的法门。并做了示范,念几句给法照听,法照就学会了。不久景象就消失了,法照就在原地立起石头作为标记。

作《大圣竹林寺记》

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寺进入念佛道场,下定决心,断绝饮食,给自己订好时间,以求在限定的期限里取得成果,誓愿求生西方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用功时,看到一个印度僧人进入道场,并要求他将看到的五台山圣境告诉众人。第二天,法照又遇到一个年老的印度僧人提出同样要求,于是法照大师便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不思议境界,记录成册,写成《大圣竹林寺记》。后来,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中台麓菩萨变化而有的五台山竹林寺题额处,距华严寺南十五里,凭记忆中的印象,仿建了一所宏伟庄严的寺院,仍号竹林寺。以为永久之纪念。次年正月,法照与江东释慧从和华严寺僧众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再次前往金刚窟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处,在礼拜的时候又遇到以前的奇异景象,众人才知道法照大师所见实为不虚。都有缘幸运与他同游,因而将过程书写记录在金刚窟的屋壁上。

受封

大历十二年(777)以后,法照回到兴道县,在念佛崖庵居泉饮,日夜专心修佛。李豫得知,便派人迎请法照到皇宫里,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居长安章敬寺。九月十三日,法照与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弟子在东台市见有白光四道,紧接着便有五色奇特云一红色圆光,微妙无比,文殊菩萨青毛狮子怪,涌现光中,在场大众全都清楚目睹这一殊胜景象。于此同时,天雨雪花,与五色毫光相和,遍布整个山谷。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适皇帝把法照请入宫中,教五会念佛。因此之故,大师又号“五会法师”。

离世

法照能够入定往极乐世界亲见接引佛,也能往生净土。一天法照正念佛时,有印度僧进入道场告诉法照,他的净土花台出现了,三年后开花,法照应当前往。过了三年,李恒李恒长庆元年(821)某日,法照自知死亡的日子已经到了,告诉大众说“我走了”,说完就端坐着离世。唐穆宗下诏谥封为“大悟禅师”。

思想主张

净土五会念佛

念佛的方法有四种,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唐朝善导把称名念佛作为净土修行的最主要方法,法照继承了这一点。法照还继承庐山慧远和慧日禅净并重的传统,融汇诸家思想,提出五会念佛法门。

净土五会念佛,是法照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主要法门,也是法照佛学思想的中枢。五会念佛之法是以《佛说无量寿经》为理论基础,大师根据《无量寿经》上经文中佛所描述的极乐国土“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转至成佛道”的旨意,结合此土众生的根性而创立五会念佛之法。经文中所谓出五音声,微妙宫商,指的是古乐谱曲所用的“宫、商、角、征、羽”五种音节。法照倡导的五会念佛,结合五音的曲调与节奏,一方面可以诱导众生生念佛之兴致,再一方面则可以使念佛者全凭一心专称佛号而成就念佛三昧。

五会念佛的意思按法照的解释是“五者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此种说法也合乎《佛说阿弥陀经》中所描述的“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义理。第一会至第四会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唯第五会单念阿弥陀佛四字佛号。其音调则是由缓和次第转急,其要点在于能使念者,收摄意念,渐渐将心识凝聚一处,专注一心称念佛号,长此以往加行用功自然能入念佛禅定。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中大师赞叹此五会念佛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法身。五会指音韵、速度、节奏、强弱不同的五种旋律,在净土传教法会中由慢渐快依次唱诵“南无接引佛”和“阿弥陀佛”,前四会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唱念“阿弥陀佛”四字,属真声念佛。念诵时依据法器点板符号,一定的点板符号对应一定的音声形态。具备平声、平上声、高声、默念等音高形态,“缓念”“非缓非急念”“渐急念”“转急念”等速度形态。行仪文从音高、音色、音响层次、力度、速度等层面对五会念佛作了描述。

如略本《五会赞》,第一会时平声入(弥陀佛), 第二极妙演清音(弥陀佛弥陀佛),第三盘旋如奏乐(弥陀佛), 第四要期用力吟(弥陀佛弥陀佛), 第五高声唯速念(弥陀佛),闻此五会悟无生(弥陀佛弥陀佛)。又如广汽本田卷下《净土五会赞》:第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扬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 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通过音乐各要素的变化,把高低、长短、洪细变化的声调掺糅在念诵之中,形成特定的唱诵效果。

法照五会念佛由音声引导忆念,融忆念于音声之中,强调以声音的高低起伏和节奏的快慢变化形成不同音响层次和音色效果,使原本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单调行为变成富有歌唱性的唱诵活动,形成了五会之间的多重结构层次和音响变化,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美。

修行方法

法照信奉佛教净土宗。净土宗修行方法简单易行,称名念佛即可。法照宣传净土宗的方式主要是“现身说法”,声言自己多次亲眼见过接引佛文殊菩萨、普贤等一万菩萨聚会大圣竹林寺,并说五台山寺庙景观即与自己在僧堂内粥钵中所见大圣竹林寺完全一样。还说自己曾受到文殊、普贤的接待和教诲。法照问:“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何法门最为重要。”文殊垂示道:“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至。此之二门最为紧要。”又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相关作品

著作

法照的作品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诗歌

《寄钱郎中》《送清江上人》《送无著禅师归新罗》为法照自作的三首五言律诗,被收入《全唐诗》中,另外,《全唐诗补编》也收有法照的七言绝诗《寄劝俗兄弟》二首。

贡献与影响

法照作为净土宗祖师之一,一生都在推崇净土宗信仰,对净土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著作《观行仪》和《略法事仪》开启礼赞偈的新时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后世称为“后善导”。法照不仅被李豫邀请到长安奉为"国师",而且其神异事件促进了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的广泛传播,更有后世者崇拜信仰、将他神异化。此外,法照作为中后唐净土宗礼仪的极大推进者,最大的成就便是创立了五会念佛,五会念佛对中国佛教的中国化、民间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使净土宗信仰从专属贵族的圈层走向民间大众,为民众的信仰提供了新的形式,之后它还为民间弥陀信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态。五会念佛影响之深远,东到日本,西到敦煌市地区,后来因为法照的著作尽数被传到这两个地方,在中原地区慢慢被人们淡忘,五会念佛到了南宋已不被人所知,但到了近代,敦煌藏经洞文献出土后,五会念佛又被人们熟知并重视起来。

后世纪念

洋县有法照和尚遗迹多处:释子山、念佛岩、锡杖泉。念佛岩上有唐朝所建崇法院,殿壁上有法照画像。宋、明、清三朝,汉中市人每年七月六日祭祀法照,香客云集。

相关研究

民间传说

五台圣境

李豫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法照迁居衡阳市(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在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过些时日,也是在用餐时的钵中,见五色云彩、寺院的亭台楼阁等,及至用餐完毕,钵中的景象方才消失。法照向高僧请教,其中有嘉延、昙晖二僧告知其所看到的景象是五台圣境,法照曾许愿朝觐五台山,然因有很多原因未能了却心愿。

菩萨现金色身

唐代宗大历四年夏日,法照在衡州之畔湖东古刹(亦称湘东寺内)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之初,吉祥云铺展在道场之上,云间浮现层层楼阁,数名梵天僧人身形伟岸,手持锡杖,在云端行走,随后,接引佛与两大菩萨以无量功德显现金身,令在场所有信众都能清晰目睹,心中充满无比的欢喜与敬畏,纷纷焚香顶礼,很久之后该情景缓缓消散。

参考资料

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8-19

法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19

竹林文摘| 文殊师利菩萨古今感应实录:圣境屡现.微信公众号.2024-08-20

五台山朝圣值遇文殊菩萨的殊胜缘起.登封市人民政府.2024-08-20

法照大师.五台山佛教.2024-08-1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