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特镇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20:00

法特镇,隶属于吉林市舒兰市,地处舒兰市西北部,松花江东岸;东与莲花乡接壤,南与白旗镇亮甲山乡相连,西濒松花江与九台区三台乡、德惠市朝阳乡隔江相望,北与榆树市大坡镇保寿镇交界,距舒兰市45千米,区域面积145.4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辽时,属东京道宁江州。

金时,属上京路会宁府南境和海兰路的西北境。

明时,属阿林卫。

清代,属乌拉总管衙门。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巴彦鄂佛罗旗。清康熙二十年,设驿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文报局。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舒兰市

民国初期,属舒兰县二区法特保。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法特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榆南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划归舒兰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更名第十区。

1955年,第十区更名法特区。

1956年,划归白旗区。

1958年4月,法特区改法特乡;同年10月,法特乡改为法特公社。

1962年,法特公社分为法特、莲花2公社。

1984年11月,由法特公社改为法特乡。

1992年12月,由法特乡撤乡设镇,改为法特镇。

行政区划

1996年,法特镇下辖法特、东岭、头台、榆底、杨公、魏家、焦家、杨林、五里坡、楼上、黄鱼、王大、向公、西良、江沿15个行政村和镇东、镇西2个社区。

2011年末,法特镇下辖法特、农场2个社区,法特、头台、杨公、魏家、杨林、五里、大黄鱼、王大、西良9个行政村;下设4个居民小组,7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法特镇下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法特社区、农场社区、法特村、西良村、王大村、黄鱼村、五里村、杨林村、魏家村、杨公村、头台村;镇人民政府驻法特街富民路。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法特镇地处松花江和卡岔河二个平原中间地带,地形中部高两边低,地形按西、中东分为平原和湿地、丘陵山地、平原。

气候

法特镇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燥,夏季炎热,秋季凉爽晴朗,冬季漫长严寒。

水文

法特镇境内属松花江流域,水网密布,从镇西流经3个村14千米;卡岔河从镇东流过,流经3个村15千米。

自然灾害

法特镇主要灾害为洪涝、大风、干旱、冰雹和早霜冷害;风灾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旱灾主要有春旱和伏旱。

自然资源

法特镇境内储有河沙、卵石、江浮石和草炭等资源,其中,草炭储量1.2万立方米;境内有中华鲟细鳞鲑等鱼类。

人口

2011年末,法特镇总人口3816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462人,城镇化率90.3%;总人口中,男性19525人,占51.2%;女性18639人,占48.8%;18岁以下5922人,占15.52%;18—35岁9657人,占25.3%;35—60岁16921人,占44.34%;60岁以上5664人,占14.84%;以汉族为主;有满、回、蒙古、朝鲜4个少数民族。2011年,法特镇人口出生率7.5‰,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长率1.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0人。

2017年末,法特镇常住人口为31635人。

截至2018年末,法特镇户籍人口为40279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法特镇生产总值实现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6000万元,人均收入实现3600元。

2011年,法特镇财政总收入0.26亿元,比2010年增长23.1%;人均财政收入7884元,比2010年增长6.8%。2011年,法特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964元。

2018年,法特镇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2个。

农业

2011年,法特镇农业总产值1.6亿元,比2010年增长3.5%,实现农业增加值0.3亿元。法特镇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2011年,法特镇生产粮食8.3万吨,其中水稻4.1万吨,玉米4.2万吨。法特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法特镇蔬菜产量2.1万吨,品种有黄瓜、豆角、西红柿等。法特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黄牛、家禽为主。2011年,法特镇生猪饲养量11万头,年末存栏7.2万头;黄牛饲养量1.3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羽,上市家禽326.4万羽。2011年,法特镇生产肉类24047.7吨。2011年,法特镇水果种植面积180亩,产量7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葡萄等。法特镇渔业以养殖鲤鱼、草鱼、鲢鱼、鱼为主。2011年,法特镇渔业总产值560万元。

工业

2011年,法特镇工业总产值为3800万元。

商贸

2011年末,法特镇有商业网点240个,职工1020人。2011年,法特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亿元,比2010年增长5.8%。

金融

2011年,法特镇有金融机构3家;存款余额为2.6亿元,比2010年增长21%,人均储蓄3805元;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比2010年增长7.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法特镇有幼儿园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720人,专任教师35人;小学8所,在校生1989人,专任教师10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74人,专任教师5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PERCENT;私立专业学校4所。2011年,法特镇教育经费达180.6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法特镇有科技人才4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7人,经营管理人才132人,技能人才83人,农村实用人才186人;有2个民营育种研究所,从业研究人员5人;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林业科技服务站5个,从业服务人员29人;有农村科技人才15人,实用人才45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法特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8个,有二人转、鼓乐演艺班子,演职人员240人;有综合性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1个,面积1080平方米,藏书26万册;文化大院9个,有书画创作人员8人,年创作品130多件;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1人。2011年末,法特镇有篮球场16个,门球场1个;100%的城市社区和9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6.4%。2011年末,法特镇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吉林卫视等71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96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79.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法特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2个;病床11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1张,固定资产总值67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人。2011年,法特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65万人次,住院手术309台次,出院病人0.2万人次。法特镇重点医院有吉林市法特农场职工卫生院、舒兰市法特中心卫生院。2011年,法特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11.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4万人,参合率90.1%;孕产妇死亡率15.8/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法特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01户,人数1316人,支出132万元,比2010年增长36.1%,月人均83.6元,比2010年增长36.1%;供养农村五保177人,支出25.7万元,比2010年增长30.6%;农村医疗救助1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81人次,共支出7.01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农村临时救济198人次,支出59.4万元,比2010年增长12.5%;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6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4.5万元;有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收养农村五保85人。

交通

法特镇有G202国道从境内穿过,境内长14千米。2011年末,法特镇有县级公路1条,总长69千米,实现了水泥路屯屯通。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法特镇原名法特哈,法特哈是满语“蹄”的意思,松花江西有山如蹄。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法特设立的驿站名为法特哈驿站。康熙帝九年至二十一年(1670—1682年),用于封禁“祖宗肇兴之地”长白山,禁止汉族蒙古族越境采捕长白山特产,修筑南起辽宁开原的威远堡镇,北到舒兰法特东亮甲山的柳条边墙,设立的第一边门建在法特,名为法特哈门。法特的名字是由驿站名和边门名而来。

文物古迹

法特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鱼圈遗址,还有珠山原始社会西团山遗址渤海文化、辽金文化遗址群等遗址

文物基地

1981年4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舒兰市法特镇黄鱼村、珠山,面积15000平方米,该遗址包含西团山文化、渤海文化和辽、金文化遗址。出土遗物很丰富,石、陶、骨器均有。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