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 :中国清朝国语

更新时间:2023-08-19 10:56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历史上主要由满族人民使用的一种语言。满语是中国清朝的官方语言,故满语有时亦被称为清语。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满语认定为极度濒危语言(critically endangered language)。

满语属于粘着语类型,文字属于音位文字类型,满语共有6个元音,22个辅音及3个为借用汉语词而增加的辅音,共31个音位。多数满语字母有词头、词中、词尾三种形式,元音字母和大多数音节形式有单独、词头、词中、词尾四种形式。 满语语音在发音上按音节划分,区分重音,并且存在阿尔泰语系语言普遍可见的元音和谐现象。词汇方面,由于满族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满语中存在大量与狩猎、渔业,畜牧、骑射等相关的词汇,在其他方面则显得贫乏许多,大量的词都具有两种以上的意思。 早期满语存在多种方言,按照清代的划分,可分为南音、北音、东音、西音,分别指不同地带所使用的满语。 书写方面,满文是竖行直写、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向右。

满语最早起源于金朝女真部落,完颜晟完颜希尹完颜亶分别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小字,各自于1119和1145年颁布,随着金朝的灭亡,女真文字没有保存下来,仅流传下口头语言。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建州女真部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命满语言学家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两人借用蒙古文,根据满语语音创造出了满语书面文字,此为无圈点满文;1626,皇太极继承汗位,实施一系列满语教育政策,1631下令,要求满族说满语、学满文,这是后金政权第一次正式下令要求八旗子弟读书。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命满语学家达海改进无圈点满文,经此改造,无圈点满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改善,改造后的满文被称为有圈点满文,也叫做新满文。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后通称“满族”。次年,皇太极在沈阳市称帝,改国号为“清”。清代建立后,满语、满文被确立为清朝的官话、国文,在全国得到推广。然而,尽管清朝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满语和满文,随着满汉民族的混居,满文满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越来越多的满族学会使用汉语,满语满文日渐衰落。

满语作为清朝国语,曾经作为国际交流语言传播到亚洲周边国家、欧洲多国以及美洲等地。进入现代以后,满语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方言以及普通话的发展,它们从满语中汲取了大量的词汇,东北的许多地名即来自满语,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等。满语还在中国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如记录了1607-1636年间建州女真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后统一征伐、建立后金政权全过程的《满文老档》;此外,满语还是记录了满族萨满文化的重要语言载体,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满语衰落后,现代仅有少数地区的少数人民仍在使用这种语言,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三家子村。针对满语的这种濒危境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传承措施,如在多地建立满语研究所、在大学开设满语课程等;东北三省部分城乡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满语教程。

名称由来

“满语”为满语言manju的音译,满洲、满族在满语中亦读作manju,有学者考证《满文老档》得出结论,皇太极三年十二月的记事中对叶赫那拉氏就已经称为“满洲”,因此,努尔哈赤统一了的建州女真就已经叫做“满洲国”。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号,正式定族名为“满洲”,后通称“满族”,同时,定“满语”为国语。

使用主体

最初满语是女真部落的语言,使用主体是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人民。 清军入关后,满语被定为清朝国语,使用主体主要仍为满族内部人民,除此之外,清朝的一部分汉人也开始学习使用满语,主要包括在清朝政府供职的官员、被俘的明朝官兵和投靠清朝政府的其他汉人。乾隆朝以后,随着满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满语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很多满族人已经无法使用满语。进入21世纪,中原地区仍存在少部分使用满语的群体,主要是东北地区的一些满族人民,另外,还有少数受满文化影响的民族如锡伯族人 、达擀尔族人使用过满文满语。

历史沿革

满语的前身——女真文

金朝的女真人曾经参照辽朝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女真文分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女真大字为完颜晟完颜希尹所造,女真小字由完颜亶创制,分别于1119和1145年颁布,随着金朝的灭亡,女真文字没有保存下来,到了元朝末年,懂得女真文的人就已经为数不多。明朝初年,女真人尚能用女真文书写,朱棣招抚女真时的谕旨就是用女真文写就。正统年间,女真人已经不懂女真文,而改为采用蒙古文字。女真人讲女真语,但却使用蒙古文。女真语言、蒙、汉文字之间的矛盾,阻碍着政令文书的通行,妨碍女真社会的发展。

努尔哈赤创制满文

万历十一年(1583),身为当时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举兵攻克图伦城,开始统一建州女真的征程,到万历十六年(1588),努尔哈赤先后攻克多个部落,耗时五年建立了建州女真本部。1593年,努尔哈赤削平女真各部,建州女真得到统一。在统一战争之际,努尔哈赤意识到创建本民族文字的重要性,主张创制全新的满族文字,即满文。

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命满语学家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但额尔德尼和噶盖感到为难,不知从何入手,对此,努尔哈赤提出“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连缀成句,即可因文见意”。按照努尔哈赤提出的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额尔德尼和噶盖开始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据女真语音的特点,创制满文。额尔德尼和噶盖是满语言学家,兼通蒙古文和汉文,由他们二人创制的满文,被称为无圈点满文,在女真地区推行30余年,对女真政令的推行,以及与明朝廷、朝鲜之间的交往,发挥了一定作用。

皇太极改进满文

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的无圈点满文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字母数量少,清浊辅音不分,上下字无别,语法不规范,字形不统一等。天聪六年(1632),爱新觉罗·皇太极命满语学家达海改进无圈点满文。

达海对老满文的改进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编制十二字头。“达海治国书,补额尔德尼、噶盖所未备,增为十二字头。”

第二,于老满文旁“酌加圈点”。

第三,增制特定字母。“国书与汉字对音,补所未备”,“新补为外字”,就是于十二字头之外增加了专为拼写汉语等外来语的特定字母,以便拼写人名和地名。

经达海改进后的满文,人们称之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语成为清朝国语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实施一系列满语教育政策,1631下令,要求满族人说满语、学满文,这是后金政权第一次正式下令要求八旗子弟读书。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后通称“满族”。次年,皇太极在沈阳市称帝,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并逐步统一全国。入关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得到发展。

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满语满文,满语满文被定为国语国文,统治者要求满族人说满语、写满文,尤其强调满族贵族官僚子弟必须学会满语满文;规定满族人为官,必须能用满语满文奏对履历、拟写奏章;凡不通满语满文者,均要受到严厉申斥,甚至不准授职。

另外,满语满文日渐规范化,且通顺易懂。几朝皇帝,特别是爱新觉罗·弘历,不断发布上谕要求满语满文规范化。比如,规范满文正字,改定音译汉语借词为意译汉语借词,新定汉语未有名词的满语对译,以及规定满族名的满文书写方式等等。满语满文经过长期使用与推行,到乾隆,满语语法日臻完善,遣词造句的规则愈加完备,改变了过去满语语法形态变化混乱、句子成分省略过多的弊端。

随着不断地改进,清代开始出现了满文词书和语法书籍。康熙四十七年(1708),完成类书《清文鉴》,共分280类、12000多条。乾隆三十六年(1771),修订完成《清文鉴》。之后,学习满语满文的参考书《清文虚字指南编》《满汉字清文启蒙》《初学必读》等陆续问世。

乾隆朝以后,随着满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许多满族人渐渐学会了汉语汉文。除在朝廷议事与政事场合仍使用满语满文外,作为交际工具的满语满文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很多满族人,其中包括一些贵族和满族官员,已经不会说满语、写满文了。满语满文日趋衰落。

语系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

使用范围

地理范围

清入关以前,满语使用范围主要局限在东北三省地区。

1634年,清入关以后,随着清代统治的加强,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满语的使用范围向南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封闭的满族聚集区,群众仍不同程度的使用满语,如黑河市大五家子乡、四季屯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村

另外,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所使用的锡伯语属于满语支,于1947年在满语基础上改造而成,当地仍在广泛的使用由满语改造而来的锡伯语。

使用情景

除了作为满族人民的日常用语外,还有一些场景满语是必须用语。例如:

清朝早期太祖太宗时期,朝廷用语必须使用满语,公文也必须以满文为主,只在必要时附加汉文。清代时期,祭祀活动中,祭祀祝文一律使用满语。满族萨满祭祀使用满语进行,即使清后期满语逐渐式微,人们依旧使用汉字标音记录满语神词。

内部分区

明代女真语分为建州长白方言、海西方言、东海方言、黑龙江方言,与清代满语方言分为南音、东音、北音和西音是彼此对应的, 与满语学家穆晔骏所分的盛京南满方言、宁古塔东海方言、嫩江萨哈连方言、京语的划分也是彼此对应的。

根据清代的划分名称,南音指的是兴京长白一带的女真语,现代学术界所说的满语规范语(或书面语)指的就是后金方言;东音是以宁古塔为中心,向东到大海这一区域的女真语;北音指的是黑龙江省一代的女真语;西音是由属于南音的建州女真语派生出来的,形成于满族入关后的顺、康时代,形成地区是北京。

在满文创制以后,只有依兴京音(建州女真语音)而写成的书面语,实际上,这就是兴京长白一带的女真口语。南音、北音、西音都未曾有文字,只保留口语状态。清朝消亡后,这几种满语方言并非立刻消失,其中有的方言保留了若干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相继消失。

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语完整的继承了南音,即盛京南满方言,因为地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并未受到汉语的重大影响,保留着满语南音的全貌。

北京满语,也就是称为京语的满语方言,和东北满语来源有所重合而又有所不同。东海、黑龙江满语方言走向两个途径,留在故土的成为东音、北音,即宁古塔东海、嫩江一带的方言,入关的语言参与了京语的形成;海西方言和建州方言合并,走入统一归途,建州语书面语保存下来,口语则一同参与形成了西音,即京音。

语言特点

语音

满语属于粘着语类型,文字属于音位文字类型。共有元音6个,辅音22个及为借用汉语词而增加的辅音3个,共有音位31个。满文的多数字母有词头、词中、词尾三种形式,元音字母和大多数音节形式有单独、词头、词中、词尾四种形式。

元音

辅音

元音和谐现象

元音和谐是阿尔泰语系各语族的语言里所共有的特征。在阿尔泰语系的一种语言或方言里,,有一些元音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性质上他们有互相适应的关系;有一些元音则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性质上有互相排斥的关系。元音的这种适应和排斥的关系,叫做元音和谐,元音的这种适应和排斥的规律,叫做元音和谐规律。

满语有六个基本元音音位,即a,e,i,o,u,ū,根据它们在词中和构词词缀、语法附加成分种出现的规律,可以分为三类:

阳性元音:a,o,ū

阴性元音:e

中性元音:i,u

一般来说,阳性元音只能和阳性元音元音和谐,阴性元音只能和阴性元音和谐,中性元音既可以和阳性元音,也可以和阴性元音和元音和谐。除这三种情况,还有两种情况:有少量的词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同时出现;有一些附加成分是固定的。

音节和重音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在满语种, 元音或复合元音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也可以与辅音相结合构成音节,但辅音不能自成音节。所以,满语中的音节是由元音构成的,一般来说,词中有几个元音就有几个音节。

重音是语言中重读的音。满语种的多音节单词,有重读音节。重读音节与元音不分长短一样,没有语法意义。满语中的重读音节,一般有两种情况:

i. 动词原形中,音节重音一般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即词尾-mbi的前一个音节上;

ii. 动词的命令式、祈请式以及一些其他形态中,音节重音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词汇

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地带,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等条件形成了满族的社会生活特点。满族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为渔猎、牧业、征战,农业处于次要地位,因此,满语中存在着大量与狩猎、渔业,畜牧、骑射等相关的词汇。比如,满语中关于一种鸡有专业词汇七八种之多,有关雕类的专门词汇据统计至少有十六种,关于其他诸如野猪、熊、羊、狍的专业词汇皆有十余种之多。

满语词汇在渔猎、牧业、骑射等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词汇则显得贫乏。因此,满语词汇中,大量的词都具有两种以上的意思,多者达八、九种意思,可分为多义词和同音词两类。

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虽不相同,但彼此之间联系接近,其中一个意义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成为“基本意”。

如ᡤᠣᠴᡳᠮᠪᡳ(转写字母:gocimbi)一词,有“抽、吸、吹奏、撤回、消退、减少、拔出、抽出、出虹”等意思,“抽”为基本意,其他七种意义是由“抽”派生出来的。

同音词

满语同音词在语音、书写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几个词义之间毫无联系,甚至词类都截然不同。

如ᠪᡝ(转写字母:be)一词,有名词“饲料、鱼饵、牛车辕横木、伯(爵位)、〔代词〕我们、我”等意。

语法

名词

满语的名词可分为四大类: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时位名词。

普通名词:表示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某种物质的名称。例如:

专有名词:表示某一人,某一地点,或特殊事务所专有的名称。例如:

抽象名词:表示抽象概念的名称。例如:

时位名词:也叫时位词,指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例如: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者存在、联系的词叫做动词。满语中的动词数量多,形态变化丰富。满语动词从形态上看,除几个无形态变化的动词外,绝大多数动词原形是由词干和词尾两部分构成的。满语的动词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类。一是从动词的意义以及动词对动作客体的关系区分,二是从动词的形态区分。以下对两种分类方法作简要介绍:

i:及物动词也称作“他动词”或者“外动词”。及物动词指动作能直接作用于课题的动词,及物动词要求前面的直接受事者为宾格、经格形式,用格助词、宾格的格助词有时可以省略;

ii:不及物动词也称“自动词”或“内动词”,不及物动词指动作不能直接作用于客体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前面不要求有宾格 、经格形式的直接受事者,因此不用格助词,而要求其他格的格助词。

i:有形态变化的词又可分为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

规则动词指的是各种形态变化有一定规律的动词。规则动词的词干在形态变化时时固定不变的。不规则动词则是指部分形态变化没有规律的动词。

ii:无形态变化的词是指动词本身没有语法形态的变化。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变化的状态的词叫做形容词。根据形容词的特点,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两大类。

i: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和特征的;

ii: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状态的;

iii: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的。

i:由名词派生的关系形容词;

ii:由动词派生的关系形容词;

iii:由形容词派生的关系形容词。

代词

根据代词的意义,满语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物主代词、指己代词五类。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的代词,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时间、住所、动作等,疑问代词是用来提问“谁,什么,怎么样,多少”等的代词,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指己代词是表示自己所有关系的代词,又叫做反身代词。

数词和量词

数词是指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以及计算时说明人或事物的顺序的词,满语中,根据数词的意义可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复合基数词。量词指的是表示事物单位的词,满语中可分为表示个体的量词、表示集体的量词,表示度量衡的量词以及表示面积的量词。

副词

副词时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根据满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分为七类: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状态方式副词、语气副词、方向副词。

格助词

满语中专门用来表示“格”这一语法范畴的词叫做格助词。满语的格助词不能直接使用,不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概念,也不能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只能用于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之后表示这些词在语言结构中同其他词、词组的领属、方位、位置等关系。

书写特点

元朝灭亡后,女真语失去了其文字,因此,后来的满语成为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满语因此采用了蒙古文的字母来建立其书写体系。这种被称为“老满文”的文字照搬了蒙古文字母,书写时不加圈点,除此之外,这种新创的满文还有诸多问题:第一,字母书写没有划一,几种书写形式常引起混乱;第二,一字多音,时常混乱。第三,满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汉语借词难以用蒙古字母拼写。总之,依据蒙文字母创建的老满文不完全适合满语语音系统。

皇太极时,达海改进了老满文,创制了一种“有圈点满文”。 书写上,新满文改进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新满文,第一,编制了“十二字头”;第二,在书写时,字旁各加圈、点;第三,固定了字形,对字母的书写形式加以固定,使之规范化;第四,确定音义,改进字母发音,固定文字含义。如在老满文中,元音o,ū,u经常混淆互用,辅音k,g,h的书写有时完全相似;在新满文中,o,ū,u加以区别,辅音k,g,h的书写也各不相同;第五,创制特定字母,设计了十个专门为拼写外来语(主要是汉语)借词的特定字母;第六,施用切音。

另外,满文的书写形式为竖行直写、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向右。

影响

满语国际传播

作为清代的国语,满语时清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工具,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欧洲诸多国家和美洲都对满文有所研究学习。

亚洲

朝鲜)1600年,朝鲜王朝收到建州女真的官方文书,这是朝鲜对满语的初次认识。朝鲜最早的满文图书为1639年申继黯翻译的《小儿论》《八岁儿》等。1677年朝鲜司译院改设“清学厅”,推动了朝鲜对满语文的译学。

(韩国)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结束了朝鲜和清廷的宗藩关系,韩国研习满语文的传统日渐消亡。1947年,,国学大学(已并入高丽大学)首任校长主持满蒙语讲座,率先恢复了韩国的满语文教育机构。韩国学者开始重新整理出版早期的满文著作。截至2019年,韩国满语文研究机构主要有韩国阿尔泰学会、首尔大学人文学部阿尔泰学研究所、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满洲学中心,从事满语文人才培养的大学主要有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庆北国立大学

日本)日本对于满语最初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645年,遭遇海难漂流至满洲的日本商人依照见闻携程《鞑靼漂流记》,用日语假名记录了基本满语单词发音。1894年,日本中学开始设置中国史,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有意搜集满文文献。多年以来,东京外国语学校、神户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等培养大批满文学者,日本是世界满文文献典藏较多的国家之一。

欧洲

除了亚洲国家,欧洲多个国家得益于其派往中国的宗教史团,也进行了一定的满语文教学和研究。例如,1647年,葡萄牙耶稣会士安文思在《关于中国文字与语言论文》中介绍了满语的“十二字头”。1676年, 比利时籍耶稣会士南怀仁出版了欧洲首部满语语法著作《鞑靼语基础》。 另外,还有诸多国家曾对满语进行学习研究:

意大利)明末清初,意大利有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包括利玛窦、龙华民、熊三拔等。他们大都把掌握中国官话作为在华传教的基础。

法国)法籍耶稣会士是推动满语文在欧洲传播的主力军,1688年,头顶“国王数学家”荣誉的5位法籍耶稣会士抵京面圣,康熙帝张诚白晋留用宫中,命其专习 满语文以授己西学。张诚编撰《鞑靼语概要》(1696)、白晋编撰《康熙帝传》(1697),并合 作将几何原本1689)翻译为满文,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1718)等,这些著述加速了满语文在欧洲的传播,形成了语法著析、辞书编、经典互译等满语文研习传统。

德国)德国对于满语文的最初记忆可追溯到1651年,顺治帝向德国寄送敕封德籍传教士汤若望的满文命。但是,文献记录中鲜有汤若望以及郭士立花之安、安保罗等德籍传教士研习满语文的记录。不同于意大利法国 满语文研习从耶稣会士开始,德国最先开展满语文的研习者主要是德籍学者。1726年,拜耶尔俄罗斯皇家科学院工作后,逐步把满语文纳入研究范围。

(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接触满语文,可以归结到1655年抵京的俄罗斯使团。1715年,在康熙帝的应允下,俄罗斯开始派遣首届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华,并在12年后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中, 明确可以选派6名学生随团来国子监研习满语文,由此开启了俄罗斯满语文研习的“教士”阶段, 既培养了俄罗斯首批满语文专家,也形成了收集文献、互译经典、编写教材、著录辞典等注重基础研究的俄罗斯满语文研习传统。

美洲

受欧洲殖民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满语曾传播到美洲大陆。

美国与满语的接触始于1784年。当时,一艘来华的商船返航时采购了大量中原地区商品,这些商品上多带有满语文“符号”。

1830年,裨治文(1801-1861)、雅裨理(1804-1846)、卫三畏(1812-1884)等传教士陆续来华,卫三畏曾专程赴巴黎采购满文印刷设备

1898年,通晓满语文等语言的德籍东方学家劳佛(1874-1934)移居美国,美国本土由此开始研习满语文。

首位精通满语文的美籍学者柯立夫在巴黎留学期间,师从伯希和,并赴中国访学,回到哈佛大学后主持内亚与阿尔泰学委员会, 开创了重视满语文研习的治学传统。

美国的满学研究极其重视满语文史料翻译应用。1985年白彬菊发表《新发现的材料:用于研究的满文档案书籍的重要性》;1993年,柯娇燕出版《满族人》,以重视满文档案著称的“新清史”逐渐兴起,涌现出路康乐、陆西华等著名学者学者。

1993 年,白桂思印第安纳大学乌拉尔和阿尔泰学系改为中央欧亚学系,其连同欧立德所在的哈佛大学均可教授满语文。

满语和东北方言

虽然满语使用的时间短暂,但对汉族聚居区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作为满族的聚集地,也是满语通行时间最长的地方。东北方言中使用的大量地名、日常词汇和亲属称谓等很大一部分是满语的积淀,常常夹杂在汉语中使用。

满族作为东北部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产生大量满语地名。比如,齐齐哈尔市是摔跤手的意思,是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译,意思是“边疆”;此外还有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吉林省等地名。

东北有一种用羊或者猪的骨关节来玩的游戏,叫做“抓嘎拉哈”。“嘎拉哈”即为满语,指动物腿上的距骨;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时一般说“你别给我瞎勒勒”,满语中“勒勒”是“说”的意思;东北话的“咋呼”“磨蹭”也来自满语,指做事很慢,满语中“咋呼”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里成了“咋呼”,意思是不礼貌、不文明、瞎喊;东北话里的“埋汰”在满语中意思是不干净、很脏。诸多例子不胜枚举。

在普通话中,也有很多词汇源于满语,比如“挺”好的的“挺”字,来源于满语;“马马虎虎”源于满语音译;“别扭”也来自满语,原本意思是“特殊”。

发展现状

满语的濒危困境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满语认定为极度濒危语言(critically endangered language)。 满语作为清代的国语在中国通行了大约300年的时间,随着满族满族汉化程度的加强,满语逐渐走上式微的道路。至乾隆时期,百分之八十的满人不会使用满文了。到清光绪九年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满族人仅剩4万多。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为1038.7958万,其中通晓满语还能写满文的人不足百人。满语显然已进入濒危境地。

保护措施 

针对满语的濒危境况,中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保护和抢救满语文。

一是政府部门的努力。进入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以来,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曾多次协调省人大、省政协和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对全省满族语言文字的传承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抢救策略并予以一定的落实。2014年制定了《关于保护抢救满族语言文字工作方案》,并开始逐步实施。

二是一些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面对满族语言文字濒危现状,发出呼吁和提出建议并力所能及地实施。如刘全芳曾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呼吁,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传承满语文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在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专业满语文人才,使一些高素质满语文专业人才将来有机会参与满文档案翻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设立过满语专业,招收本硕博学生。其中,黑龙江大学在满语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第一期满语本科教学,培养目标是为翻译整理满文档案文献和清史、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人才。 不仅大学,东北三省部分城乡中小学也陆续开设满语教程,其中以小学居多,开设年级多为3-5年级。社会上,各类短期满语培训班也相继出现,如满族联谊会或相关学会、研究会举办的满语文活动。

另外,中国建立了一系列满语文研究机构保护抢救满文,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满族文学研究所、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所等。

未来可能发展路径

为了满语文的保护和传承,有学者曾给出未来满语保护以及发展的路径,例如:将满语的教育培训纳入国家教育规划,把培养满语专业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开展广泛的满语兴趣教育,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开设学习班;注重满语的应用,挖掘和创作满族艺术和满语艺术,使其广泛地进入文化市场;注重从锡伯族青少年中选拔培养满语人才,对于锡伯族青年学习满文专业或者锡伯语专业,愿意从事满语教学科研的,要予以重视,视为稀缺人才等。

另外,关于满语的保护和传承,观点活跃的主要是一些满语本体研究专家和清史专家,他们对于满语保护和发展的观点也有差异存在。满语本体研究的专家的着眼点在于,在他们认为的满语消失的界限前,要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满语资料;而清史专家则更多的表现出对满语人才的渴望,希望满语能够维持甚至发展。

语言文化

满语文学

《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是以满文书记的记事性档册,是研究清入关以前满洲社会、后金汗国的兴建、扩张以及满族语言文字发生、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满文老档》有原本和重抄本之别。原本成书于清入关之前,重抄本始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

明万历二十七年,班禅额尔德尼等人奉命创制满文,之后,后金汗国的记注官便使用满文记录当时的各种活动,形成记事性的满文档册。清入关后,档册被送到北京,由于存放保管不当,档册开始发霉。大学士西林觉罗·鄂尔泰奏疏请旨对其进行整理。1741年,满文档册得以重新整理保存。重抄本始作于乾隆三十九年,当时,乾隆命大学还俗舒穆禄·舒赫德挑选专门知识官员,对档册进行重抄编排。整理后,分别藏于北京和沈阳市宫中。清朝灭亡后,重抄本首先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崇谟阁本《满文老档》——清朝开国历史见证》。

满文老档》所记史事起于1607年,止于1636年,记载了建州女真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后统一征伐,建立后金政权的全过程。同时,对于满洲社会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以及后金汗国的各种社会制度等均有记载。《满文老档》中还存有关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一些记录,比如努尔哈赤废其子爱新觉罗·褚英事以及努尔哈赤与其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统治者的内部斗争。

萨满宗教文化

满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主张三界说,即天界、人界、地界。萨满是沟通人鬼神的代言人,他借助于奇特的仪式、服饰、法器等获得具有支配神灵的能力。萨满教是中国北方诸民族共同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而满族的萨满教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宗教形态,在满语词汇中,存在着丰富的萨满教文化因素。

满族先民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语言中含有大量的神灵崇拜词汇。例如:

abkai hehe 阿布卡赫赫:天女,天母

abkai enduri 阿布卡恩都哩:天神

fodo mama 佛多妈妈:柳枝娘娘,柳母神

除此之外,满族对各种神灵的信仰崇拜还体现在多种形式的萨满祭司活动中。满语中关于萨满跳神活动的词语非常丰富,涉及祭品、祭器等。例如:

saman 萨满、萨摩、萨吗、叉马

tungken,”抬鼓“(木质双面蒙牛皮或驴皮或马皮)

toli,“神镜”,“铜镜”(萨满跳神时佩戴的小镜子)

“满语活化石”村庄——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始建于清代,是以满族为主要居民的村落,现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达满柯友谊乡。20世纪60年代,三家子满族较好保留满语口语,在家庭交流中使用满语,被学界称为“满语活化石”。自建村以来,三家子村民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而稳定的社会环境,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满族传统文化。

满语转向濒危后,之所以能够在三家子村留存,有其特定的原因。三家子满族多为披甲极其家属,村民成分相对简单,很少有擅长使用汉语的村民,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又减少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客观上保护了满语的延续和使用,正是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家庭内部仍有人使用满语作为日常用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