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 :世界上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7

“淇淇”(约1979年-2002年7月14日)是一头在中国被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次日运抵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经过水生所救治后恢复健康并由该所一直饲养至自然死亡。

白鱀豚的极度稀有,“淇淇”一度被国际关注,“淇淇”也成为白鱀豚这一物种的代表。小学教科书邮票、吉祥物等都能看到“淇淇”的身影。“淇淇”的出现使人们认识了白鱀豚,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作为世界上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鱀豚,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最久的白鱀豚(22年185天)兼人类研究白鱀豚唯一的长期接触对象,“淇淇”为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人工饲养、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在“淇淇”性成熟后,研究人员们多次试图寻找合适的雌性白鱀豚与“淇淇”联会,以此实现白鱀豚的人工繁殖,但始终未能成功。与“淇淇”同池相伴最久的小雌豚“珍珍”死去后,“淇淇”在白鱀豚馆再也没有了同伴。2002年7月14日,一个星期日的清晨,“淇淇”永远的失去了生命。

物种简介

外形特征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别名白暨、白鱀豚,属于白鱀豚属。

白鱀豚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

分布范围  

白鱀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生活习性  

白鱀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鱀豚的游泳速度很快,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经常在水面上嬉戏、翻筋斗、互相追逐,大部分时间在水下度过。它们喜欢江湖相汇、河水流动,鱼类丰富的地区,主要以鲤鱼为食,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繁殖习性 

白鱀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鱀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鱀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鱀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鱀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现状

1992年,湖北长江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科研人员尝试利用天鹅洲长江故道,对长江濒危物种白鱀豚、江豚等进行迁地保护。2006年,来自7个国家的科学家对长江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野外白鱀豚科考行动,结果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2007年中外科学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幸运的是,5头长江江豚在天鹅洲长江故道繁衍生息,至2021年已增至101头。

生平

意外捕获

1980年1月11日,4位渔民在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口捕鱼时偶遇一条白鱀豚,立即驱船追逐捕捉,他们用绳索捆住白鱀豚的尾柄,栓养于江边,然后马上上岸到附近的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报告了捕到白鱀豚的情况。收购站的同志连夜给湖北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打电话报告了这个重要消息。这条白鱀豚身长1.5米,重65千克,年龄约2岁,它是中国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鱀豚,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活体白鱀豚。

命名

1980年,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教授和副所长胡鸿钧教授给这条白鱀豚取名“淇淇”。寓意有三:“淇”与“珍奇”“稀奇”的“奇”谐音,有珍奇的意思;“淇”含有三点水,即有水中动物的意思;“淇”与“白鱀豚”的“鳍”字同音。

救治

“淇淇”在被捕获的过程中,由于体型较庞大且皮肤光滑,渔民用了专门抓鱼的大铁钩勾住其颈背部,导致其背上留下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8厘米的血窟窿,再加上挣扎时的擦痕,到水生所时已经奄奄一息。

“淇淇”被送到水生所后第10天,伤口持续发炎溃烂,高烧不退,北京动物园的两名兽医学专家立刻被请来为它治疗。因为没有为豚类动物治疗的经验,只能按照一般陆生动物的治疗方法用过氧化氢进行消毒处理,以至于“淇淇”颈背部浸过双氧水的皮肤都被腐蚀坏了,但终于退烧且可以正常活动进食。新的问题再度出现,由于“淇淇”生活在水里,皮肤一上药就溶解在水里,伤口非但没有好转,还大面积溃烂。刘仁俊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精心配制了良药,并特制了一个布背心,背心层敷上不易融水的油状药物,既可以维持药效、防止感染,又不易脱落。5天之后,奇迹出现了,“淇淇”颈背部腐烂的皮肤全好了,圆润如初。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颈背部勾伤的大洞等其他伤口也痊愈,“淇淇”终于康复。

 

人工饲养

饮食

刚开始,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吃多少,基本上一无所知。研究人员尝试过投喂鱼、虾、肉类、青菜、削成鱼形的青萝卜、做成鱼形的馒头等,最后发现“淇淇”只对活鱼感兴趣,它每天的食量大约为体重的8-10%。

建造白鱀豚馆

“淇淇”开始一直养在非常简陋的鱼池中,后来转移到一个“干打垒”的水泥池中。几天以后,池中的自来水很快就被藻类、尘土和细菌污染,对“淇淇”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并且这个水深不过3-4米的露天水池一到夏天,经暴晒后的水温可高达35℃,“淇淇”就会出现食欲下降、活动能力下降等中暑症状。研究人员尝试加盖遮阳棚、加大自来水注入量、在水中放置冰块等措施,但都无济于事。研究人员又试着给“淇淇”服用一些防暑降温的中药,如藿香正气口服液等,效果出奇的好。从此,藿香正气液成了“淇淇”常备的避暑药。

1986年,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的特批(200万元)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支持下(380万元),筹建白鱀豚馆的专项经费很快到位。同年,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来视察后,组织中国银行向国外驻华金融机构和中国驻外银行发起募捐,共募集50万9千美元,作为建设白鱀豚馆仪器设备专项费用。 经费落实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先后给予了2亿元的器材和经费支持,并由日本住友公司亲自来安装。这样白鱀豚馆就拥有了7套先进的过滤设备、7套美国滤罐、2套36千瓦的蒸发器、2套臭氧设备和2套加氯设备。之后,在刘仁俊教授带领下,经过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同志们半年多的努力,中国第一座鲸目动物饲养馆——白鱀豚馆建成并于1992年投入运行。

成为明星

1980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特批10万元经费,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淇淇”。不久后,邓小平夫人卓琳代表邓小平专程来看望“淇淇”。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专门指示要照顾好“淇淇”,同时对白鱀豚进行深入研究。时任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书记的陈丕显多次看望“淇淇”并帮忙解决了很多饲养中的实际困难。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国家和湖北省领导,也曾冒雨探望“淇淇”。

198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刊出“长江中捕获1头白鱀豚”的消息。同年2月24日,《湖北日报》在“新春获珍宝,喜事震中外”的报道中透露,“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同志称它是1980年初的一件喜事,在科学上、国际上也是一件大事,要加强对白鱀豚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指示立即加拨研究经费。”

1980年,中国国家邮电部打破特种邮票至少要提前两年列入计划的发行惯例,于当年12月15日增加发行T57白鱀豚特种邮票,全套两枚(面值8分和60分),发行量150万套。该邮票是中国第一套水生哺乳动物题材邮票,也是第一套标注拉丁学名的动物题材邮票。该邮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设计,一枚是面值8分的《悠然自得》,表现白鱀豚的生活习性,穿梭于大江之中;另一枚是面值60分的《环游浅底》,展现了一对白鱀豚在水底玩耍嬉戏的场景。

1981年,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被特邀参加在英国召开的国际捕鲸委员会第31届年会,并在会上作了《中国白鱀豚的研究》报告,播放了“淇淇”治伤过程的视频,由于国际上从未见过白鱀豚,外国专家们一致要求将视频反复播放, 从此,白鱀豚“淇淇”名扬世界。

1986年10月,鉴于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研究方面的出色工作,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发起、水生所组织的世界首届“淡水豚类生物学及物种保护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会后,白鱀豚被IUCN列为保护级别高一级的“濒危(EN)”,而此前是“情况不明种”。1997年,白鱀豚成为农业部设立的中原地区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标志徽图案的主体。2017年,白鱀豚被IUCN 评为极危(CR)物种。

“淇淇”两次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是各类科普读物的主角,并担任过许多重要活动的吉祥物。1992年,白鱀豚被选为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1993年,白鱀豚被选为武汉市国际横渡长江节吉祥物;2000年,白鱀豚被选为中国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吉祥物;2006年,白鱀豚当选在武汉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吉祥物;2007年,白鱀豚当选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吉祥物。

寻求配偶

雄性白鱀豚4岁时,就已经性成熟了。1986年,淇淇已经6岁了,给它找对象成了当务之急。中科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期待着,淇淇能子孙满堂。

1981年3月3日,当日下午,江苏省太仓县渔民在长江喜获一只号称“江中熊猫”的白鱀豚。这只白鱀豚起名“苏苏”,这个名字不仅代表这头白鱀豚出自江苏,同时还有“起死回生”“欣欣向荣”的含义。这一头是雌性,可与去年捕获的联会,为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条件。然而,“淇淇”没有等到“苏苏”的到来,10天后,“苏苏”在南京师范大学饲养池中死亡。

1986年3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中原地区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一头成年雄豚体长207厘米,体重110.75千克,取名“联联”;另一头幼年雌豚体长150厘米,体重59.5千克,取名“珍珍”。“联联”与“珍珍”是一对父女。由于年龄较大的“联联”刚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一直无法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1986年6月3日,人工饲养刚两个月,年龄两岁左右的雌豚“珍珍”被移入一个与养“淇淇”的圆形池相通的椭圆形池中,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珍珍”主动从椭圆池游入“淇淇”的圆池。以后的日子里,两豚在一起活动的时间逐渐增加,而且显得非常融洽。每次喂鱼,只要“珍珍” 来吃,“淇淇”总是让开,只要“珍珍”在喂食区,“淇淇” 总在外侧等待。 “淇淇”和“珍珍”共同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开展的白鱀豚生殖激素方面的研究,这是开展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采精、受精卵和其他繁殖课题的重要前提。但是“珍珍” 还要再过四年才能达到成熟年龄,“珍珍”没能坚持到那一天。1988年9月,“珍珍”呼吸变得断断续续, 呼气带有臭味。科研人员诊断结果为间质性肺炎。“珍珍”的病情越来越重,1988年9月27日,“珍珍”在人工饲养下生活了九百一十一天、与“淇淇”同池相伴两年零一个月后死去。

1995年12月19日,组织了11只船40多名捕手,从10月31日下水,直至12月19日下午5时,一头体长2.29米的雌性白鱀豚在长江石首市北门江段被捕获。当晚近9时,被安全移入石首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成为进入该保护区的第一头白鱀豚。次年7月,长江日报记者万强发表一篇名为《“主角”在命名前死去》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在湖北石首水面捕获的一头雌性白鱀豚,准备为它举办一个隆重的命名仪式,可这头白鱀豚却在一个月之前突然殒命于长江。

病危和离世

后来,人们经过数次努力,也一直没能给“淇淇”寻觅到合适的对象。老年的“淇淇”颈部等处皱褶逐渐增多,牙齿也慢慢磨损脱落,上下颌中部的牙齿只剩下光秃秃的牙根部分。由此而来的,是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行动迟缓。“淇淇”捕食活鱼时定位不再精准,甚至,有些较为活跃的小鱼还会从“淇淇”的嘴边“死里逃生”。

年迈的“淇淇”也会时常患上胃病、肺部炎症、发烧、拉肚子等疾病。研究人员会定期给它体检,密切关注它的行为和生活节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救治。“淇淇”曾于1996年、2000年大病两次,经过抢救和精心护理,均转危为安。

2002年7月14日,一个星期日的清晨,“淇淇”毫无征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员立即下水急救,发现“淇淇”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此时的“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千克,约25岁,经分析属高寿自然死亡。

贡献

保护的“亲善大使”

“淇淇”是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也是生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时间最长的白鱀豚。社会各界、世界各地关心白鱀豚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淇淇”,并通过“淇淇”来了解整个白鱀豚的现状、探讨保护白鱀豚的对策,唤起了人们对白鱀豚及其它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

认识和研究白鱀豚的最佳对象

23年饲养“淇淇”的历史也是白鱀豚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历史。围绕“淇淇”的饲养,在白鱀豚的饲养学、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中国的淡水鲸类研究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并居世界领先水平,也为后来江豚的保护提供了珍贵借鉴。

原白鱀豚研究组组长陈佩薰利用饲养“淇淇”的经验编写了《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稀世珍宝——白鱀豚》(英、日文版),在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和地球的宣传科普上发挥重要作用。1996年,陈佩薰还与一位美术工作者合作,出版了连环画《白鱀豚“淇淇”的故事》,成为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

仿生学研究

白鱀豚的信号具有多变性,且其对声信号有很高的接收和检测能力,能灵敏地感知极低的回放信号,并且迅速作出反应。白鱀豚的声学机理,如能通过仿生学的研究为人们所利用,将大大推进声纳技术发展。在与“淇淇”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它是靠着体内一套精准无比的声纳定位系统来确定物体的方向和形状的,这套系统对于现代的远洋导航技术和军事潜艇的侦测技术来说都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怀念

“淇淇”之死震动了海内外,各方面唁电、电话纷至沓来。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海洋公园等均发来唁电,日本美国等国的鲸目研究机构也纷纷发来了慰问邮件。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一位不知姓名的朋友给张先锋发来手机短信息:““淇淇”走了,很多人只能通过图片认识白鱀豚。”   

2002年7月15日,设在水生所的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收到深圳中臣合信息咨询公司康钧先生的FAX:“让我们把对“淇淇”的爱,化作一种力量,让长江变得更清澈,让长江真正变成一条母亲河,使人类和“淇淇”们永远和睦相处。”康钧先生还特意捐助1000元人民币,表示为保护长江、保护白鱀豚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也是“淇淇”去世后收到的第一笔捐款。7月16日,陈宜瑜副院长电话指示,要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继续努力,抓紧对白鱀豚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在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方面作出新的贡献。7月19日,水生所又接到陈竺副院长的电话指示,要求水生所认真研究、总结“淇淇”的饲养经验和死因,形成报告。就白鱀豚今后的保护工作和思路加以研究。

标本展出

2019年1月12日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举行白鱀豚“淇淇”3D复原标本揭幕仪式。仪式上,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介绍了3D打印复原“淇淇”标本过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分享了当年与“淇淇”相处的故事。水生所副所长胡炜表示,“淇淇”已经离开16年,但一直没有被忘记。

这是中原地区利用3D打印复原重建珍稀动物标本的首次尝试。“淇淇”3D复原标本揭幕后,与会的各界人士纷纷合影留念,并现场观看了16年前制作的幻灯片《“淇淇”的23年》,参观了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鲟等其他长江珍稀动物标本展览,进一步交流了长江珍稀动物保护以及长江大保护的经验和体会。

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纪念——永远的“淇淇”.长江网.2023-11-09

历史上的今天丨1980年城陵矶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白鳍豚.湖南日报新媒体.2023-11-09

听!白鱀豚淇淇的故事.中国科学院.2023-11-09

为了忘却的纪念——永远的“淇淇”.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2

淇淇:岳阳人心头永远的疤.岳阳日报.2023-11-09

我在水生所做研究.武汉市政协网.2023-11-09

长江女神-白鳍豚.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2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2-28

白鱀豚.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2024-01-20

从5头到101头 江豚畅游天鹅洲长江故道.湖北日报.2023-12-23

奋斗拼搏六十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3-12-23

白鱀豚淇淇三年祭.新浪科技.2023-11-09

“长江女神”白鱀豚:这个世界,它来过.人民号.2023-11-09

“长江女神”白鱀豚:这个世界,它来过.人民号.2023-12-23

白鱀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2023-12-23

风雨长江五十载.中国科学院.2023-11-09

白鳍豚野外灭绝至今无法证实.人民网.2023-12-23

白鱀豚淇淇“归来”.上游新闻.2023-12-23

人与生物圈.中国科学院.2023-12-23

淇淇:岳阳人心头永远的疤.华声在线.2023-12-28

生死白鳍豚.央视网.2023-11-09

“淇淇”的生与死.中国林业新闻网.2023-12-23

全社会对“淇淇”辞世表示关切.光明网.2023-11-09

陈竺副院长指示水生所做好白鱀豚保护工作.中国科学院.2023-11-09

水生所展出白鱀豚“淇淇”3D复原标本.中国科学院.2023-11-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