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0

渔梁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村落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景观,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及鲜明的人文特色。

地理环境

渔梁村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顷。其形态似鱼。渔梁在唐朝即已具雏形,渔梁的名称由坝而来,渔梁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

渔梁坝,是隋朝一位官员汪华所建,选用的花岗石,徽式风格榫头,将块块巨石牢牢“锁”住。水坝分左、中、右三个水门,左边长年流水,中、右水门既防涝又防旱。

人口民族

渔梁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徽城镇,辖两个村民小组,共有137户405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286,劳动年龄内242人。乡村从业人数为283人,其中劳动年龄内241人,其中男136人,女147人,农业从业人数204人。耕地面积共为246亩,其中水田209亩,旱地37亩。

旅游

渔梁坝

若是来歙县旅游,一个地方必然要去,那就是被人美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它位于古徽州府城歙县以南3公里。曾辉煌一时的徽商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堪称徽州商人“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渔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

歙县,明清时期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市南京市上海市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村因紧靠新安江而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这里曾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之处,为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

“渔梁坝”,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波涛水声轰鸣,水花四溅,雪浪排空,十分壮观。大坝是用重达数吨的花岗石砌成。据说,当年徽商最兴盛之时,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可以想像,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令人惊诧“这一繁华竟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渔梁古街

渔梁依山临水,类似古长城建筑风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渔梁连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渔梁是徽州的重要水路码头之一,渔梁商业街也因此而形成。渔梁街蜿蜒一公里,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俗称鱼鳞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两侧,重楼挑檐,鳞次栉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蓝天仿佛成一线;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各种店铺、庄号古貌犹存。街南的渔梁坝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渔梁的一大景观。坝下飞珠溅玉,雪浪滚滚,蔚为壮观。从渔梁坝走百步石阶上岸,过望仙桥就到了新安第一关——新安关。出新安关,过紫阳桥就到理学大师朱熹之父朱松结庐讲学的紫阳山,明代曾在这里建造紫阳书院。

渔梁驿

渔粱古为通京大道,宋设渔粱驿。渔梁,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顷,人口1770人。该村形成于唐,约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迁居渔梁,并发展为村落,其形态似渔。古村落内现存传统古建筑430处,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

门票价格:30元

开放时间:全天

文化

文物古迹

古村落内传统古建筑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20处。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业街极富特色,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构成了渔梁村落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业街。

渔梁印象

歙县,明清时期仍为徽州府所在地,因此,渔梁古村因紧靠新安江而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提起渔梁古村就不得不提“渔梁坝”,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坝长143米,底宽27米。每逢春夏水涨湍流沿三道水门飞泻而下,涛声轰鸣,雪浪排空,十分壮观。大坝是用重达数吨的花岗石砌成。

渔梁坝的下端就是“新安第一关”。此关建于明代嘉靖,徽商通过了这一“关”,意味着还有更多的“关隘”等着去闯。

渔梁街上的居民胡小香已经70多岁了,她年轻时长期在水运码头上做挑夫。她告诉记者,渔梁古村曾经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之处,也是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

徽商最兴盛的时候,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解放前后,歙县修建了通往杭州市的公路,新安江下游又建起了大型水电站,渔梁通往钱塘江的水运航线被人为“割断”,繁荣百年的渔梁自此衰败下来。

今天,当您走在渔梁街上,见两边青一色的旧式板房古色古香;见许多古店号、老庄号依稀可辨,仍能品味出浓浓的徽州韵味。

百年“同和堂”

渔梁街上尚存百余幢老房子,保存最为完整且至今还有人居住的是“同和堂”。

74岁的徐光富老人就是“同和堂”的第六代主人。徐光富说,这幢老宅已有100余年历史,他的孙辈算起来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同和堂”有大小房间10个,空间布局开阔,可以看出当初建房人的阔绰程度。虽经百年风雨沧桑,但徐家老宅仍保存完好,窗花、门边、木柱的镂空都完好无损,雕刻得十分精美。“这要得益于全家人的拼死保护。”老徐说,在极端左翼年代,他们用泥巴将房子的雕刻糊上,再贴上“标语”,“老宅的雕刻这才逃过了一劫。”

徐光富说,小时候街道上非常热闹,家里因做生意比较殷实。老徐说,他祖上是浙江人,做农具生意,后来改做布匹和服装生意,因看中渔梁交通便利,便置下了这幢老宅。

虽然已经破败萧条,失去了往日繁华,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徐光富却不愿离开。他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里的老房子,喜欢新安江江水的味道。

古商行的蜕变

渔梁老街的房子最有特色的一点是“亦店亦宅”,有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坊宅混合式。而“巴道夫运输过塘行”则是一座典型的前店中坊后宅式建筑,主要经营茶叶兼营其他杂货。

如今,从渔梁街保存下来的昔日店铺的面积来看,“巴道夫运输过塘行”是整个渔梁街上最大的商行。“巴道夫”为人名,“过塘行”为货物中转批发店之意。

这里摆设依旧,但当年繁忙的景象早已不在,在商铺的前厅正中摆着一张硕大的柜台。主人告诉记者,那柜台已经摆放了近百年时间,从没有挪动过。

当记者走进这家商行时,7位老人正坐在里面聊天。71岁的胡小香老人说,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这老屋里凉快,没事时,周边的老人都喜欢聚到这里侃大山。商行败落之后,老人们经常来此,或下棋或聊天,十分悠闲,昔日的商行,如今已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

喝黑水的“鱼头

82岁的老船工谢胜斌说,过去,人渴了就可弯腰捧起江水一通猛喝,可这里的水连洗衣服也嫌脏了,变化实在太大。

渔梁街道长约1000米,整个古村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极像一条游动的大鲤鱼。全部路面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镶砌,恰似“鱼鳞”,如逢烟雨绵绵,整个村子仿佛一条巨大的鲤鱼在微微游动……

记者看见,在渔梁街的入口位置,一条小溪从“鱼头”处穿过,因小溪两侧的杂草遮挡,游客一般只闻溪水声而看不清流水。然而,当记者顺流而下找到小溪与新安江的交汇处时,看见的却是一股急泻而下的黑水。

当地人也不清楚这乌黑的水从何而来。老街居民魏先生说,他在渔梁街上住了几十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看到黑水流入新安江,他十分担心江水会受到污染。

除此之外,渔梁街上千余居民每天的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放到新安江里,街道里的排水系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难承受的“火灾隐患”

渔梁街上无论是商铺还是老宅,都是清一色的木结构建筑。然而,这个特色也为防火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老街上的巴慰祖纪念馆就坐落在渔梁街的中端,经巴氏后裔精心修缮而成,里面摆放的既有康熙帝送给巴慰祖爷爷的“莲淑长春”匾额,还有爱新觉罗·弘历赐予巴慰祖“星璨南天”匾额,十分珍贵。这座房子三进二层四个天井,足见主人的地位之显赫。

此外,“方思政堂”建于清代,内部建筑构件采用了徽州三雕中的“镂空立体砖雕”,人物故事情节栩栩如生。

类似这样有着重大保护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的古建筑还有很多,但是它们时刻处在火灾隐患中。街区里住着的多是老人与小孩子,街道的电线线路则像蜘蛛网一样在古建筑间穿行布设。

古建筑保护专家、歙县建委原主任王恩建说,渔梁街的木质老屋最大隐患就是消防问题,由于屋屋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渔梁街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后,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保护项目。在这之前,老街的防火问题已经引起关注,街区里安装了消防栓,还由居委会等制定了防火预案,街道始终把防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

教育

解放前,渔梁村没有学校,只有富家子弟读私塾,贫穷的孩子大部分没有读过书。直到1951年才开办公立学校,校址在当时的马祖庙。只有两位教师,潘任校长,学生有10几个,入学率只有40%。从1956年开始,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教师增至6人,学生也增到30—40人。在以邱秀英为校长,姚吉和为教导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严格执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组织红卫兵串联,学校的管理、教学都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红卫兵串联结束,开始复课,继续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在邱秀英校长的多方努力下,学校新建了两座简陋教室,开办6个教学班,这时学生有90多人,教师有8人。直到1970年原寿华任校长,姚吉和任教导时,学校逐步扩大了生源,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了常规化、制度化。72年学校开设首届初中班,包括幼儿到初中共有8个教学班,学生达180余人,教师13人。在中央“勤工俭学”的号召下,原校长组织和带领全校师生大搞勤工俭学,轰轰烈烈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教育战线掀起学习江西省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精神,提倡“半工半读”。学校在荒山上开垦了大寨田,并种上了黄桃、梨、茶树、番薯、玉米等。还种植了白木耳、香菇、养猪、养兔等。

全校师生提出的口号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74年教育部门又提出“送学到家门,方便人民群众”的口号,全村按自然村先后办起了花墙头、茄萝、焦山尾、童家源、黄家源、下西坑等民小。

并招聘了许多名民办教师,师资队伍扩大了,学生的入学率也提高了20%。全校学生达200余人,教师达21人。75年学校筹划新建两座一层共10个教室,76年破土动工,77年竣工。77年开始由江荣庭任校长,在江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上山砍杂木、砍孟宗竹,下地拾稻穗、采茶叶。利用赢利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如:添加了钢管球架、爬杆、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77年“文革”结束,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78年以后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再次得到充实,生源也再次扩大,不但开办了六所民校,而且初中的生源来自管九、小碧、练村、早田的东门头等村,这时学生数达400多人,教师达26人之多。是建校以来的鼎盛时期,直到90年代才停办初中班。

88年新建两栋教师宿舍楼。95年—98年,在“普九”的工作中,学校再次改建,先后将马祖庙前后殿拆除,只留中殿(八角亭)做为“渔梁驿”的遗址,中间浇筑4米宽的水泥路面,新建学校大门;新添单双杠、爬梯、跳箱、木马等体育设施;购置书橱两眼,图书2000余册,自然实验器材一套,鸟类标本一套,自然实验桌六套等教学设施。在江校长的带领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96年获得了浦城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等光荣称号。1998年9月以来,聂崇富任校长,崔学裕任教导,集体班子成员年富力强,工作踏实肯干,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全校共有学生200余人,教师14人,共有9个教学班,其中花墙头民小有2个教学班,1个教师。至今有3位教师参加大专自考毕业,100%教师学历合格。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校长、教导积极带领全校师生开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求精务实。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购置一台教师办公电脑,接着又购置15台学生电脑,供学生上信息课使用,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连续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镇前茅。2003年又获得了浦城县“素质教育合格学校”。

2004年7月18日,在县委常务副县长梅庭旺的召集下,教育局刘曹辉局长、仙阳镇张建斌书记、村下派支书傅荣辉、村主任梅庭富、小学校长聂崇富,还有镇、检察院等领导。在渔梁小学教师办公室讨论决定:将两排旧教室拆除,新建一栋三层共12个教室,具体由教育局规划实施,村投资5万元。结果教育局从设计图纸到审批下来用了一年时间。直到2005年7月初才破土动工,工期150天,总投资35万5千6百50元,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共三层9个教室。

2006年春交付使用。2005年7月村委为了渔梁街道便于疏散人员,通过教育局、镇政府、仙阳中小几方领导研究决定:将渔梁小学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的横道打开作为渔梁街道通向公路的一条横街道。村负责将学校的大门移到教学区南面围墙中间位置,厕所、体育设施等移到教学区内。原铸造厂拆除,留给学校一个方正的地盘。

交通

渔梁是古时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出歙县城南门,从西干山下沿练江下行,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堤栏残道逶迤如带、这就是当年喧闹一时的徽商往来奔走于江浙与徽州间的通大道一一新安古道。古道原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因年知失修,今人已是乘汽车往还、它己基本失去利用价值,故很残破寂寥、行人极少。

参考资料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地名介绍.博雅地名.2021-05-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