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骚 :三岛由纪夫创作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0

《潮骚》(しおさい),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中篇小说,他于1953年3月与8月先后两度前往神岛旅行,9月开始执笔创作,在1954年发表,作品曾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作品叙述男主人公、十八岁的青年渔民,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船主的女儿、美丽活泼的姑娘初江。他们俩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相爱了。不料,这时谣言四起,姑娘的父亲听到后勃然大怒,反对他俩再见面。后来在一次驾船捕鱼时,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从惊涛骇浪中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受到船主赞赏。最后凭着他的勇敢顽强赢得美人归。

创作背景

1951年12月开始的为期五个月的欧美艺术之旅,给三岛由纪夫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希腊绝妙的自然风光和希腊生活中勃发的生机与活力,他陶醉于希腊艺术,尤其是能够展现青春美和肉体美的人体雕塑与绘画,使他看到了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受此启发,三岛开始走出早期作品中通过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生与死、青春与衰老等二元对立来建构作品的固有模式,而寻求克服二元性的创作模式,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创作的美学目标。但三岛并没有完全拜倒在西方艺术面前,他毕竟属于日本本土作家,传统的日本古典主义是其美学思想产生的土壤和母胎,他以传统的东方哲学为美学根基,又融合了日本神道、武士道、佛典、儒学以及其伦理意义上的日本天皇观来构筑其美学空间。于是,三岛将希腊古典主义与日本古典主义加以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开创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其成功的实验性作品就是1954年6月出版的小说《潮骚》,它以古希腊朗吉努斯的牧歌小说《达夫尼斯与赫洛亚》为蓝本写成。

三岛在第一次希腊之旅时,看到了希腊艺术重视肉体与理性的平衡,从而形成其“筋肉里面有思想”的观念。对希腊古典主义的接受,加上他对井原西鹤男色”审美情趣的吸纳,使他特别崇尚青春之美,尤其推崇男性的阳刚之美和生命力,他赞美男性的肉体与行动、男性的精力和热情,并在古代日本武士道善的意义上崇尚青年男性以死相赌的悲壮精神。

出版历史

于1953年3月与8月先后两度前往神岛旅行,9月开始执笔创作,在1954年发表。

内容简介

歌岛19岁的穷苦渔民新治,打渔归来遇到富户宫田照吉寄养在外地的女儿初江,两人一见钟情。富家子弟安夫对初江也垂涎三尺。初江在去灯塔夫人家的路上迷路了,巧遇新治,两人相谈甚欢。几天以后,新治的工资不慎遗失,初江捡到并送去他家,然后又折回海边寻找新治。他们终于互诉衷曲,并相约再见。在一个大暴雨的日子,新治依约先到观哨所,并燃起篝火取暖,不小心睡着了,朦胧中看到初江裸露着在烤淋湿了的衣服,两人动情但并未结合。

归途中,他们依偎亲昵的样子被灯塔长的女儿干代子看在眼中。井上千代子对新治一往情深,妒忌驱使她把事情告知安夫。安夫于是在岛上散布新治和初江和的谣言,这让初江的父亲非常生气并严禁二人往来。

后来,宫田照吉委托自己公司的机帆船船长,带领新治和安夫出海,考核二人的表现。船回来时遭遇险情,危急关头安夫贪生怕死,新治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使形势转危为安。新治的表现赢得了宫田照吉的首肯,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角色介绍

新治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潮骚》没有像《达夫尼斯与赫洛亚》那样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平均用墨,让他们的性格平衡发展,三岛由纪夫将笔力更多地投放在男主人公久保新治身上,以实现自己的美学理想。

三岛在《潮骚》中塑造的男主人公新治是一个肉体与理性均衡的青年,他出身寒微,但他青春、健康,活力四射,他身上涵盖了青年男性一系列优秀品质。当这一青年渔夫第一次出场时,作家是这样描写的:“这个年轻人方才十八岁,前年从新制中学毕业。他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惟有脸上的稚气同他的年龄是相称的。他的黑得发亮的肌肤,一个具有这个岛的岛民特点的端庄的鼻子,搭配着两片裂璧的嘴唇,再加上闪动的两只又黑又大的眼睛,这是以海为工作场所的人从海所获得的恩赐,而绝不是属于智慧的澄明的象征。”这是一个“海之子”的形象,作家在描写其外貌时已经渗透进“筋肉里面有思想”的理念。随着情节的进展,作家多方面展示了男主人公的性格,他憨厚朴实,不善言辞,热爱渔业劳动,憧憬美好生活,极富道德感,三岛始终以肉体与理念的均衡为准则来塑造这一形象。

老人形象

在《潮骚》中,老人形象出现了新的内涵,无论男性老人还是女性老人,均作为美的形象出现。对于初江的父亲宫田照吉这一老人,作家是这样描写的:“这老夫的裸体,的确是健美。四肢紫铜色的肌肉没有明显的松弛,目光锐利,在顽强的额上凌乱地倒竖着犹如狮子鬃毛的白发。那呈酒红的红色胸脯和这白发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发达的肌肉,由于久未运动已经发硬,经过与波涛搏斗,给人留下更加像险峻的岩石一般的强烈的印象。”

作为老年女性的代表,新治的母亲虽然年近半百,但在六七月间捕捞的季节,她仍然和歌岛其他年轻海女一起潜海采捞鲍鱼,承受着冰冷、沉闷、海水渗入眼睛以及各种创伤的痛苦。潜水上来后,她和濡女们大声歌唱,放声大笑、谈论,将辛勤劳动当作一种快乐。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三岛由纪夫在《潮骚》的后记中曾说:“我要创作一部牧歌小说,试着描绘我的世外桃源。”但从作品可知,除了新治接受挑战前往冲绳县之外,故事舞台基本被限定在歌岛这个狭小的空间之内,通过“灯塔—神社”“内部(歌岛)—外部(歌岛外)”“圣域—俗世”“自我—他者”这几组对立关系的塑造,表达了主人公新治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随着歌岛的封闭性被打破,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随之解体,作品的乌托邦色彩反衬出到冲绳去建功立业这一理想的不现实。在唯美的“牧歌小说”表象之下,或许埋藏着作者对有别于战后社会现实的“清净之所”的向往,这也许是作者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不论从作品主题还是美学思想来说,《潮骚》在三岛文学作品中都占据着特质的地位。看似是表达贯穿三岛作品始终的男性肉体行动美,但在这一表象的背后却是讴歌这一美的缔造者,即大海—母亲—精神的庇护者,是大海孕育了生命,母亲孕育了儿女,大海是母亲孕育生命的子宫,母亲是大海的表象,海是母亲意识的原型,大海与母亲是共同体。对大海=母亲的无意识的讴歌,深埋于日本民族的意识底层,是这一海洋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三岛作品及其本人的海洋情结。大海=母亲也是三岛的心灵归宿,精神的家园,创作的灵感,这一意识在三岛的作品中无处可见,却又无处不在。

艺术特色

在三岛笔下,“海”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也是这部恋爱物语故事发展的总背景。海是歌岛人生产生活的场景,男人们从事渔业航海运输,女人们从事海底采捞,这种渔业化生产模式塑造了歌岛人淳朴豪放的性格,所以,“海”的性格即是整体歌岛人的性格。日本本土神道教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皆神,因为人类的生存要依附于各种自然形态,为了获得恒久的生活保证,人类就把自然形象拟人化加以膜拜,而“海”则是歌岛人在自然中产生的原始信仰的核心,所以在岛上建有供奉绵津见命海神的八代神社,岛上的人们对海神充满了敬仰和感激,神、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加强了小说的牧歌旋律。在小说中,“海”又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海潮骚动,拍击岩石,激起千重浪花,也激荡着初涉爱河的男主人公新治的心:“年轻人感到包围着他的丰饶的大自然与他自身,是一种无上的调和。他觉得自己的深呼吸,是仿造大自然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的一部分,它深深渗透到年轻人的体内深处,他所听见的潮骚,仿佛是海的巨大的潮流,与他体内沸腾的热血的潮流调和起来了。新治平日并不特别需要音乐,但大自然本身一定充满着音乐的需要”。这段描写将人物的隐秘的内心世界加以外化,使读者更易把握人物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激越澎湃。确切地说,“海”更多的体现的是歌岛男性的性格,主人公新治就具有大海一般的性格。对大海的多层面细致描绘,加强了这部牧歌物语的抒情性。

整体来看,作品虽然采用了大量内聚焦于新治的限知视角,但从“他的肌肤被太阳晒得不能再黑了,长着极富岛民特色的端正的鼻子和毅裂的嘴唇”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极富岛民特色”只有在与歌岛以外的对比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叙述者同时又立足于歌岛外,通晓外部一切信息,传达出歌岛没有一家弹子房和酒吧等与外部都市的对比信息。这种叙述手法把内部(歌岛)与外部的差异明确显示出来,叙述者从外部审视着内部,“穿过海湾内外的无数渔船”打破了歌岛空间的绝对封闭性。歌岛虽然时常被暴露在外部世界的干扰之下,但阻隔内外联系的大海荡涤了都市之风吹来的“污秽”,只留给小岛“有益的”东西,坚实地捍卫着歌岛的清净。从外部捍卫歌岛的是大海的馈赠,从内部主宰歌岛的是岛内的共同体意识,即一种虔诚的海神信仰文化。这种信仰与大海的馈赠本质上有共通之处,理念上彼此照应。把歌岛分割为内外两部分的“海”这一空间意象,也是连接内部与外部的通道,走出大海也就走出了内部进入了外部空间。

环境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在作家创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潮骚》这一牧歌式恋爱物语中,三岛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诗情和牧歌情调,非常注重环境的设置。作品中歌岛的实景地是与现代都市文明隔绝的偏僻小岛神岛,岛上保留有大量的日本原始文化,三岛曾两次对神岛进行实地考察,并写有大量风景和环境素描,以图在创作中以唯美细腻的笔法提炼出生活中的诗意,通过小说对环境的描写以获得一种理想化的现实即艺术的现实,并从日本文学传统中寻索出与希腊艺术精神相符合的元素,来实现自己创作的美学价值。所以,《潮骚》中封闭自足的歌岛就是作家独有的美意识审视下的现实,既充溢着牧歌情调,又在大海的潮骚中展现着三岛爱、死与美的永恒主题。

三岛从小就期待凶事、死亡的发生,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死”和“血”往往被当成美学形式展示出来。而对“生”和“青春”的赞美成为《潮骚》的主题。小说中几乎没有对鲜血和死亡的描写。作者将《潮骚》排除在血腥和暴力的世界之外,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完全平和的世界。再次,从两性描写上来看。《潮骚》是三岛作品中性爱描写最少的爱情小说。健康朴素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虽然男女主人公有着很多独处的机会,但两人却始终没有越界。即使是全裸相拥,也将童贞坚守到婚后。作者一改以往风格,完全忽略肉体上的感受,将两人清教徒式纯洁无暇的恋爱物语表现到极致。即使文中有女主人公身体的描写,也只是为了表现年轻生命的无限活力和母性象征。

除此之外,还需谈及小说简洁的描写手法。小说刻意放弃了人物内心描写,简洁笔触除去了繁琐的心理描写和修饰,通过对外在行为描写的叙事诗式,给大家描绘了纯洁的恋曲,完全去除了现代人的不安和怀疑,给读者一种明快的感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希腊式的描写方法。

作品评价

美国三岛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唐纳德·金:(《潮骚》是)“恋爱物语”,是希腊古典主义与日本传统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中国众多评价者对此也是共识。

日本文艺评论家佐伯彰一:《潮骚》的内容是一部天真纯朴的青春恋爱物语,让人感觉到三岛与“现实的和解”,一改以往颓废、晦涩、压抑之风。

我得的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三岛。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日]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的三部杰作中,如果说《假面自白》是黑色的、《金阁寺》是红色的,那么《潮骚》就是透明的。《潮骚》这样洋溢着幸福的书,作家在其写作生涯中只能写出一本。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右翼分子。主要作品有《金阁寺》《鹿鸣馆》《丰饶之海》等。

1925年,三岛由纪夫出生于日本东京,6岁时进入学习院大学初等科,1938年在学习院杂志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酸模》。16岁,他以三岛由纪夫的笔名在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花儿怒放的森林》。1944年,毕业于学习院高等科,由于成绩优异,日本天皇曾亲手奖赏给他一块银表。同年10月正式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次年2月应征入伍,但因军医检查有误,当天就被遣送回乡。1946年6月,经川端康成推荐,三岛在《人间》杂志上发表小说《烟草》,遂登上文坛。1946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大藏省银行局,不出一年就辞职,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面自白》,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杀。

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各种文学奖。他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日本设立了纪念他的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潮骚》本身也已五次被改编成电影,显示了其在文学和影视上的广泛影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