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柳莺 :分布在青海等地的雀形目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0

柳莺属(学名:Phylloscopus griseolus),又称橄榄柳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灰柳莺上体灰褐色、灰橄榄褐色或土褐色,有的在腰部微缀黄色,两翅和尾褐色或暗褐色,羽缘较淡,最外侧一对或两对尾羽具窄的白色或灰白色尖端。眉纹鲜黄色长而明显,从鼻向后一直延伸到枕,尤以眼下面中段最为鲜黄,后段为皮黄色;眼先和贯眼纹褐色,头侧混杂有褐色和皮黄色。下体皮黄色或棕黄色,胸和两胁较暗,胸侧体侧常沾淡褐灰色,腹中部和喉较淡,腹中部多为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褐色或黄灰色。新鲜的秋羽上体较春羽灰,下体少黄色而有点沾褐色。第二枚飞羽在第九和第十枚之间或等于第九和第十枚。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暗褐,胸亦较褐。

虹膜暗褐色;上嘴浅黑色或角褐色,下嘴黄色或橙黄色;跗和趾橙色或黄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8-10克;体长:雄性113-133毫米,雌性100-140毫米;嘴峰:雄性10-11毫米,雌性13-14毫米;翅:雄性52-68毫米,雌性54-61毫米;尾:雄性47-54毫米,雌性43-48毫米;跗蹠:雄性19-21毫米,雌性19-20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上缘疏林和邻近的高山和高原灌丛地带,尤其喜欢多岩石的山坡和沟谷灌丛,也栖息于林缘和生长有稀疏树木或灌木的荒坡草地,海拔高度多在2300-4500米,秋冬季节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它的栖息地包括岩石丘陵和灌木林。

生活习性

灰柳莺常单只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3-5的小群。整天多数时候在地上和岩石上活动,快速地在地上和岩石间奔跑。一般是到岩石缝隙中或在灌木下,有时也很熟练地在灌木和树上觅食,停息时亦多站在地上或岩石上。这种鸟类常常成群出现,喜欢在植被低处觅食,有时甚至在地面上跳跃。鸣声约1秒钟,包括4-5个音调相同的快音节:"tsi-tsi-tsi…”。有时有清脆的装饰音。叫声为轻柔而且有特色的"quip”声,听似滴水声。主要以毛虫直翅亚目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目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它从小树枝和叶子上搜集昆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中亚区,东亚检)、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它是古北界地区的一种柳莺属。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喀什、天山、中部和静县、南部昆仑山、阿克陶县乌什县、罗布泊、若羌、阜康市阿尔泰)、青海(祁连山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卓尔盟)(繁殖鸟)。

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堆着石块的裸露山侧和灌丛宽阔地,距地面0.1-0.6米高的树枝上。巢呈球形,由草或细树枝构成,内垫以厚的羽毛。巢的进出口位于巢的顶端而不是侧面。营巢需时5-6天,由雌鸟独自承担,雄鸟多在巢的附近活动,偶尔也协助造巢。巢的大小为:外径11.5-13.5厘米,内径7厘米,高14厘米。巢筑好后2-3天开始产卵。一般于早晨产下卵。每窝产4枚卵,偶见5枚。卵呈长而尖的卵圆形,结构细而紧密,无光泽。卵呈白色,缀以栗色斑点,尤以钝端稠密。卵平均大小为16.7毫米×12.5毫米,最大为17.3毫米×13.0毫米。孵化期14-15天。雏鸟为晚成鸟,留巢期15天,由双亲共同育雏。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