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7

王伟铭,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系1982年毕业;1987年和199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先后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工作简历

1982年—1985年渤海石油公司研究院, 任助理工程师

199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先后任助理研究员

(1990年—1994年)、副研究员

(1994年—1996年)、研究员

(1997年—至今),孢粉室副主任

(1992年—1996年)、古植物与孢粉室副主任

(1999年—至今);

1993年—1994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

人物经历

在国外重点高校和知名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近4年,包括丘园邱园、德国下萨克森州历史海岸研究所、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日本山形大学和名城大学等。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46;IGCP-355)中国工作组成员,2000年任第10届国际孢粉学大会副秘书长、学术组组长,江苏省“333工程”成员。曾先后与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同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澳大利亚、土耳其和中国等地举行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研究机构和高校作学术研究报告20多次。

学术任职

情况:现任中国孢粉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新近系工作组组长,《古生物学报》副主编,《生物进化》、《Journal of Korean Paleontological Society》和《古生物学文摘》(网络版)编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古气候委员会通讯委员等职。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晚白垩世—新生代地层学和孢粉植物群、孢粉植物区系、被子植物门的演化与发展、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过去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以及生物地层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才、重点和面上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基金,美国地理学会研究基金,德国大众汽车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所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和973等项目30余项。完成涉及“东亚植物区系中主要特征成分和重要类群的形成和发展”、“新生代生物群的大辐射与环境背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日本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与环境的比较研究”、“中国新近系地层建阶”、“南京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综合研究”、“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与全球变化”、“长江中下游平原网纹状红土和下蜀土的微体植物群与第四纪气候”和“太湖地区新石器早期农业的起源,全新世植被、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部);编辑和参与编辑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摘要集,和其它纪念论文集4册。曾获中国科学院198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992年度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1999年度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2006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代表论著

王伟铭,舒军武,陈 炜,丁金龙,20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纪研究,2(2):233,2442009

王伟铭,2009. 中国孢粉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古生物学报,48(3):338-346

王伟铭,邓涛,2009. 新近系谢家阶层型剖面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古生物学报,48(1):1-8

王伟铭,舒军武,邓涛,2009.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与环境响应. 古生物学报,48(2):175-184

王伟铭,2009. 中国孢粉学发展的契机与抉择. 古生物学报,48(2):290-292

王伟铭,尹崇玉,郑卓,万传彪,李建国(编辑),2009.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古生物学报,48(2):139-292

王伟铭,朱怀诚,2009. 孢粉和植硅体. 见: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古生物名词(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22-129

王伟铭,2009. 麦塞尔化石遗址寻绎. 生物进化,2:46-51

周山富,周荔青,王伟铭,吴聿元,杨学英,2009. 江苏省白垩系及其被子植物门花粉和演化。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1-470(98万字,图板64幅)

李泉,吕厚远,王伟铭,2009. 国际植硅体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for Phytolith Nomenclature 1.0)的介绍与讨论. 古生物学报,48(1):131-138

舒军武,毛方园,王伟铭,王元青,2009.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过渡带表土花粉分析. 微体古生物学报,26(4):373-381

李建国,王伟铭,2009. 春华秋实,友谊花开—第12届国际孢粉学大会及中国代表团活动侧记. 微体古生物学报,26(1):92-95

2008

王伟铭, 2008. 中科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侧记. 生物进化, 2: 48-51

王伟铭, 2008. 水杉的故事. 生物进化, 4: 44-48

宋之琛,王伟铭,毛方园,2008. 依据孢粉资料探讨我国西北第三纪时期的干旱化及其与季风的关系. 古生物学报., 47(3)

邓涛,王伟铭,岳乐平,2008. 中国陆相新近系山旺阶和保德阶综合研究报告.《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北京:地质出版社, 13-31.

邓涛,王伟铭,岳乐平,2008. 中国陆相新近系谢家阶综合研究报告.《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北京:地质出版社, 32-40.

2007

王伟铭,房迎山,2007. 洞穴剖面黏土样品孢粉分析;古植被与古气候探讨。In:房迎山,董为等(主编). 南京驼子洞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北京:科学出版社,162-164;168-170

王伟铭,2007. 丘园植物世界巡礼. 生物进化,3:58-60

舒军武,王伟铭,尹德顺,王金山, 2007. 黑龙江省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盆演化和植被变化研究. 地层学杂志,31(3):247-254

舒军武,王伟铭,陈炜, 2007.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 微体古生物学报, 24,(2):210-221

舒军武,王伟铭,王爱根,2007. 江苏宜兴龙池山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古生物学报,46(3):340-346

伊奈治行; 齐藤毅; 川基弘; 王伟铭,2007. 岐阜县南部の下部中新统中村层から产した枫香树属(フウ属,金缕梅科)の叶,果および花粉化石 地质学杂志, 113(10): 542-545

王伟铭,陈炜,舒军武,2006. 中国新生代典型旱生被子植物的演化与发展. In:戎嘉余(主编),方宗杰,周忠和詹仁斌王向东袁训来(副主编). 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 北京:科学出版社,769-781,955-957

刘金陵,王伟铭,2006. 再论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的年代与环境. 古生物学报, 45(3): 410-415

邓涛,王伟铭,岳乐平, 2006. 中国陆相中新统谢家阶. 地层学杂志, 30(4): 315-322

李春海,陈杰,王伟铭,2006. 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孢粉记录. 微体古生物学报, 23(2): 175-181

胡东生,张华京,徐 冰,张国伟,李世杰,彭渤,王伟铭,陈诗越,徐士进,田新洪。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的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及地球动力学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 2006, 8(5): 33-44

2005

王伟铭,邓涛,2005. 新近系研究进展简介. 地层学杂志29(2):104-108

宋之琛,王伟铭,黄翡,2005. 中国粉属Tiliaepollenites花粉的植物关系及其意义. 古生物学报, 44(1): 36-43, 1 图版

王伟铭,舒军武译,2005. 《Fossil Plants and Spores: modern techniques》(eds., Jones, T.P. \u0026 Rowe, N.P., 1999,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一书的第八部分—古气候学,共6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57-290

王伟铭,舒军武,2004.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 古生物学报, 43(2): 254-261

王伟铭, 舒军武, 陈炜, 2004. 第四系重新定义的有关建议. 地层学杂志, 28(4): 319-320

邓涛,王伟铭,邱占祥,岳乐平,张云翔, 2004. 新近系保德阶建阶研究新进展. 地层学杂志, 28(1): 41-47

方爱民, 刘小汉, 王伟铭, 俞良军, 李潇丽, 黄费新, 2004.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岩(物)中孢粉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四纪研究,23(6):245-253

刘金陵,王伟铭, 2004. 关于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的讨论. 第四纪研究, 24(2): 213,2162003

南京市、周晓丹,2003. 南京直立人洞穴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数研究. 科学通报,48(11):1205-1208)

王伟铭,陈耿娇,陈运发邝国敦,2003. 宁明县盆地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地层学杂志27(4):324-327

邓涛,王伟铭,岳乐平,2003. 中国新近系山旺阶建阶研究新进展。古脊椎动物学报, 41(4):314-323。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