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拱 :中国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6

王星拱(1888年-1949年10月8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怀宁县。他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和哲学家。王星拱的字是抚五,他在中国教育和科学领域的成就备受赞誉。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安徽高等学堂肄业,因学业优异,学部奖给贡生。光绪三十四年,安徽招考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应试录取,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研习化学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

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

工作经历

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

1921年,安庆发生“六二”学潮,他支持安徽到北京的请愿代表与北京政府据理力争,使安徽的教育经费得以增加和独立管理。

1925年"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主张"科学万能"。

1929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后又与王世杰、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任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

1933年5月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后因得罪战时教育部长陈立夫。

1945年7月,王星拱调任中山大学校长。

1948年3月,他辞职回到安庆。其间,国民党当局屡次催逼他飞赴台湾,他都不予理睬。

个人生活

健康生活

1949年10月8日,王星拱在上海病逝,终年61岁。

在上海的300多名武汉大学校友不约而同地聚会哀悼;陈毅市长送来了一幅挽联,上书:“一代完人。”遗体后被运回老家,与其妻叶玉芝的遗体合葬于故里。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他既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又是一位哲学家。

自然科学方面

作为自然科学家,他有着自发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作为哲学家,他又深受第二代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恩斯特·马赫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之争”中,站在“科学派”一边,反对“玄学派”,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相对立。

哲学方面

他在哲学上否认宇宙间有超自然主宰力量,但认为外部物质世界与主观的“精神的我”不痛分开(《科学概论》)。认为科学的构造应以宇宙现象中的因果律为基础,但又认为因果关系只能凭直觉获得。肯定一切事物可知,人的认识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演进过程,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等问题。著作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等。

出版著作

《科学概论》于2008年05月出版。

人物事件

在办学过程中,王星拱积极主张学术自由,“无为而治”,反对中国国民党政权暴力干涉。他虽是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但赞成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呼吁当局不得迫害进步学生。武汉市警备司令部特务,行将逮捕武大学生潘乃斌,他冒着坐牢的危险,资助潘离开武汉。在乐山市时,王星拱对蒋介石推行的“党化教育”十分反感。乐山武大国民党区分部拖了两年才草草成立。国民党教育部强令各大学实行导师制、军事管理、“新生活运动”,一概拖延下去,未予执行。他的目标和信念是“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1929年中国国民党教育部企图将他调离武大,因武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接着,反动派又唆使不明真相的学生掀起“倒王运动”。面对军警当众掀翻他的黄包车,特务分子用油漆在马路上刷写“打倒王星拱”的标语,以及300多假签名的控告信而毫不畏惧,表现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1933年又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与教务长朱光潜、训导长赵师梅一起,先后掩护武大进步学生何代、甘大志、刘兆丰等数十人,安全脱险。

1936年,国民党政权江河日下,中大学生因参加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多被逮捕。王星拱多次向广州市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当局无理拒绝。于是愤然离校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表公开谈话,以示抗议。1937年2月,毅然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携子女返回安庆市。适值其妻叶玉芝在安庆病逝,安徽省主席夏威借吊唁拜访,致送程仪,劝其去台湾,他断然拒绝。南京高教部亦连续来电,催离大陆赴台,亦未理睬。

后世纪念

王星拱和武汉大学

2008年是武大西迁乐山市70周年,也是王星拱老校长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武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校长,武汉大学在樱顶老图书馆旁建了王星拱雕像

从1934年6月到1945年7月,王星拱正式担任武大校长11年,时间之长,仅次于李达(14年),他在武大工作并实际主持校务前后长达17年之久,为国立武汉大学招揽贤才、发展学术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为武大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是武汉大学最杰出的校长之一。在长期的工作中,王星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主张,提出:“大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大学于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抗战爆发。王星拱及时稳妥地做好了迁校准备,使武大在搬迁诸大学中受损最小。国难当头,王星拱多次发表演说,号召抗日,并以教书育人为手段,在教学中灌注抗战的精神,特别强调战争与困难时期的人格教育。

1938年,王星拱率校西迁四川乐山,曾拒绝中国国民党在校内建立区分部,并保护进步学生,支持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武大西迁乐山市后,物质匮乏,经费困难,王星拱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正常开展,使武大得以继续和发展。他不顾病痛的折磨,跑遍了整个抗战大后方,广揽学者名流。他不问出身、派别,一律兼容并包,往往亲自登门相邀,从而延聘了不少出类拔萃的教授,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他长继承蔡元培兼收并蓄、任人惟贤的传统,聘任周鲠生为教务长(后政见不合,撤换为朱光潜),赵师梅为训导长,叶圣陶、方重、张真如、杨端六、陶因、石声汉、愈忽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为各系主讲。还延请郭沫若、黄炎培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莅校讲演、评论时局武汉大学继30年代身“民国五大名校”之后,再次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一道,被并誉为“四大名校”,还赢得了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赞赏。武大郎乐山市时期”的辉煌,王星拱当居首功。

1947年中山大学不少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反蒋游行示威中被捕,他多次向广州市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的爱国进步学生,遭拒绝后,王星拱愤然离校。

参考资料

一代完人——王星拱.怀宁县人民政府.2022-01-14

王星拱.名人简历.2022-01-14

科学概论 (豆瓣).豆瓣读书.2022-01-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