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文 :清朝的官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1:34

王森文,山东省渚城人,清代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任兴安 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释》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森文生平

王森文(1758-1823),字吉农,号春林,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五子,年少家境贫寒,在其姊帮助下,完成学业。精通天文、术数,金石、诗文及绘图。嘉庆十年(1805),以第三甲第10名进士,任镇安县知县。御敌守土,修庙尊礼,颂声大作。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调任兴安府安康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他各方筹款,加高城墙,增设掩体城垛,修建安康城双堤,并与郑谦合作纂修《安康县志》20卷,为安康留下了重要的史料。后因犯法获罪,(嘉庆十七年前后)被免职。离开安康之时,“士民泣送至百余里”,足见其受民众爱戴之深。

去职后的王森文暂居长安,期间,与总纂张聪贤,编辑董增臣一起参与修订《长安志》、与张树勋一起编撰《武功志》,并著《汉唐都城考》,为日后大明宫的复原提供了依据。其在《长安县志》卷十四中对长安洱海地界的描述,即:“北极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为后人了解昆明池的位置和面积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依据。

嘉庆十九年(1814),王森文恢复官职,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一说为,因其姐在四川省,王森文申请调任汉中府略阳知县),公务之余,对汉中石门石刻和略阳灵崖寺《阁颂》石刻悉心探究,著成《石门碑醳》一书和《郙阁铭考》一卷。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年(1815),徙补洛南县知县。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厅抚民同知向淮与潼商道辖洛南县王森文一起编纂成《续修潼关厅志》。嘉庆二十四年初,因成绩突出,被朝廷授予“文林郎”,其妻子被封为“孺人”。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王森文见仓颉造字摩崖毁损(共计28字,刻于与阳虚山隔河相望的玄扈山峭壁上),于是从许庙(仓颉造书处)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为洛南留下了一处宝贵的文化胜迹。

道光三年(1823)六月,王森文调任蒲城县知县,当年九月卒于任上,终年65岁。死后“贫无以殓,邑尚书王鼎遗之棺,同官复助之,乃归榇”,足见其为官之廉洁清贫!

王森文的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金石研究。嘉庆十九年秋,其在略阳县任上时,受邀赴褒城县办理诉讼案件,乘便跋涉褒谷口,对那里的众多的石门石刻进行探访考究,著成《石门碑醳》一书,为现存第一部石门石刻研究专著,被后世研究石门学者奉为经典,对研究石门石刻旧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在洛南县任上,访得阳虚山仓颉刻迹原拓,重为摹石,正面题“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碑阴为世传仓圣二十八字,至今碑石犹存。

对略阳的贡献

其一,搜得《宴游记》及《翠峰亭铭》摩崖石刻。在略阳七里店纱帽湾山崖上,原有唐朝顺政郡太守房涣《宴游记》石刻、宋代武兴刺史王震《翠峰亭铭》石刻,因年久湮没,无人知晓,甚至连明代嘉靖略阳县志》对此也模棱两可,语焉不详,是王森文在略阳任时,历尽艰辛,多方查考,最终搜访获得,至此以后的略阳县志才得以对此详尽记载。《金石续编》卷八云:“《略阳县志》载翠峰亭而不及二刻,王君森文署略阳县事,访得之”。

其二,对《郙阁颂》的研究。王森文在略阳县知县任上时,对陕南碑铭留意颇多,他曾对灵岩寺中的《郙阁颂》作过深人细致的考察,著有《郙阁铭考》一卷和《郙阁铭摩岩碑考》文,对其中缺失的文字进行了摹绘订正,成为后人研究这一碑刻的重要依据(12)。

其三,为略阳留下了两首诗作。王森文工诗,《国朝山左诗汇抄》后集卷十三(13),收录其诗作五首,其中最后一首《读韦苏州\u003c听嘉陵江水声诗\u003e偶题》系作于略阳任上(14)。另外,爱新觉罗·旻宁版《略阳县志》收录有王森文为略阳贡生淡金赢的题诗《再过乐素河赠淡生》一首:

浩落除溪水,栖迟乐素人。

门添新弟子,身足旧衣襟。

雪堕半山雨,梅开孤寺春。

此中得幽兴,吟眺不嫌频。

由于王森文在略阳县任县令仅有一年,由此诗内容推测,该诗作于次年(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年,公元1815年)初春。其后不久,王森文即徙补洛南县知县。仅仅就这一年时间,其对略阳的文化事业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