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鸢 :珠鸢

更新时间:2024-09-21 17:09

珠鸢的学名为Gampsonyx swainsonii,其拉丁文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生物学家威廉.斯文森而命名,并由尼古拉斯·艾尔沃德·维格(Nicholas Aylward Vigors)于1825年纪录。珠鸢以前属于隼科,因为它的体型很小,羽毛很像。但是一些新形态标准将该物种置于鹰科,它与黑翅鸢属的物种非常接近。珠鸢是珠鸢属唯一的成员,有三个亚种北部湾形成的亚种不同于指名亚种,两翼是褐色。珠鸢雌雄相似,但雌鸟比雄鸟大10-20%。不迁徙,该物种有一定的游牧和捕食领域。

形态特征

珠鸢体长20-28厘米,翼展45-55厘米,体重94-120克,是美洲最小的福特猛禽。雌雄相似,但雌鸟比雄鸟大10-20%。成鸟有一个黑色的顶冠,上体、双翅和尾部是深灰色。后脖颈有白领,前额和面颊呈淡黄色、橙色至浅黄色。下颏和喉部白色,就像下面有深红褐色边缘的颈领。而下体主要是白色,大腿,胸部两侧有黑色斑块。翅膀有一个白色的后缘。带钩的喙黑色,带有蓝灰色的蜡质。虹膜呈棕色或淡红色。腿和脚鲜黄色或红褐色。幼鸟羽毛与成羽相似,但领圈呈淡黄色,背部和翅膀羽毛有白色和栗色斑纹,背部和次生羽的边缘呈棕褐色。虹膜棕色。这个物种在飞行中,主体呈现上体的黑色和下体的白色,对比很鲜明。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发展很广。原产地是南美洲,在中国台湾省,阿根廷,澳洲都有引进,亦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圭亚那、尼加拉瓜巴拿马共和国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栖息并活动于稀树草原,开放的林地和毗邻的落叶林、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屯、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偶尔也出现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和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不迁徙,但该物种有一定的游牧和捕食领域。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也会出现数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至高空,两翅平伸不动,尾翼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视力亦很敏锐,在高空盘旋时即能见到地面动物的活动。性格机警,人很难接近。主要以蜥蜴为食,也吃小型鸟类,昆虫。

生长繁殖

求偶配对

繁殖季节开始时,它们在繁殖地附近的空中追逐,像田在做飞行特技表演,双方的爪子扣在一起翻滚,时而又相互追逐高速飞行。

筑巢

巢通常建于平时休息的同一棵大树上。雌雄共建,用一些小树枝搭建。鸟巢深杯型支建于高树上。

孵化

通常产1-4褐色的卵,有灰色或紫色斑纹。主要由雌鸟孵化33-35天。

育雏

出壳后喂养5个星期后益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珠鸢全球总量估计为500,000-4,999,999只成熟个体(2019年)。趋势证明该物种正在经历显著增长(2019年),范围已经扩大到巴拿马共和国地区,整个亚马孙河地区也为该物种创造了新的适宜栖息地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REDLIST.2024-03-05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CITES.2024-03-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