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属 :今鸟亚纲隼形目鹰科下的属

更新时间:2024-09-21 20:52

黑翅鸢属(学名:Elanus)是一类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特征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红眼睛,腿部黄色。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益鸟、野兔、昆虫和爬行纲等为食。

形态特征

黑翅鸢属共有4种,代表物种黑翅鸢,身长35-38厘米,翼展80-95厘米,体重197-343克,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

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初级和次级羽毛的上表面有软的小羽片,有助于鸮形目般的无声飞行。脚部覆盖着非常小的鳞片,在下表面,只有在末节指骨下方才有鳞片。爪子的下面没有凹槽。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巴哈马孙浩然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多巴哥岛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好望角马达加斯加,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也见于葡萄牙匈牙利德国欧洲南部国家。

云南省、广西浙江、河北省等省。

栖息环境

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米多的高山均见有踪影。这些鸟类生活在开阔地区,有黑色的翅膀斑纹和短而方的尾巴。

生活习性

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益鸟、野兔和爬行纲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其中纹翅鸢是该属种类中唯一夜间捕食的鸟类。

繁殖方式

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栗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早成雏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下级分类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生效年代:1997。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中国物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