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盖巨脂鲤 :锯脂鲤科巨脂鲤属的一种鱼

更新时间:2022-12-20 11:30

短盖巨脂鲤(拉丁学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俗称淡水白鲳、淡水鲳、似鲳脂鲤,在中国台湾被称作“银鲳”,属锯脂鲤科巨脂鲤属鱼类。短盖巨脂鲤体侧扁呈盘状,背部较厚,腹部窄扁而圆。鱼体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米,体重可达20千克。头部小,口端位无口须,眼中等大小,吻短而圆。体色由背部到腹部从银灰色逐渐变为橙红色,被小型圆鳞均等而紧密。在鱼种阶段体表具有明显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成鱼较不明显。胸鳍、腹鳍、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从胸鳍前至肛门覆盖有呈锯齿状的腹棱鳞;后鳍具有一脂鳍;尾鳍为深叉型,下叶稍长于上叶。

短盖巨脂鲤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后被美国、巴西、中国等世界其他国家引入,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短盖巨脂鲤属于热水性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2~3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摄氏度。

短盖巨脂鲤被作为经济鱼类引入世界很多国家,由于这种鱼类对很多本土物种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

短盖巨脂鲤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肉质鲜、耐低氧、体色美丽,是一种食用与观赏兼备的大型经济鱼类。短盖巨脂鲤帮助传播种子是亚马逊栖息地的增长和发展重要的一部分。

引种和培育历史

引种历史

短盖巨脂鲤是亚马逊盆地的重要养殖食用鱼种,也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族观赏鱼。它已被全世界多国广泛引入作为水产养殖鱼类或作为一种水族观赏品种。

培育历史

形态特征

短盖巨脂鲤体侧扁呈盘状,背部较厚,腹部窄扁而圆。鱼体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米,体重可达20千克。头部小,口端位无口须,眼中等大小,吻短而圆。吻长小于眼径,头长为吻长的4倍为眼径的3.77倍,为眼间距的2.08倍。

短盖巨脂鲤的背鳍较长,鳍式为18~19;臀鳍鳍式为26~28;胸鳍侧位而低鳍式为16~18,从胸鳍前至肛门覆盖有呈锯齿状的腹棱鳞;腹鳍腹位,位于背鳍正下方鳍式为8;后鳍具有一脂鳍,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具有鳞片,边缘呈黑色;尾鳍为深叉型,下叶稍长于上叶。

短盖巨脂鲤的第二性征终生不明显,较难分辨雌雄。在酸性水中的成熟雌鱼相比雄鱼,体色更黑,胸部、腹鳍、臀鳍的红色也更深,腹部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由于卵巢挤压肛门明显突出于泄殖腔外缘。成熟雄鱼的腹部或侧线的下半部色泽呈银色,腹部较扁平,泄殖腔紧闭,体表上有一条纹路。

短盖巨脂鲤体色由背部到腹部从银灰色逐渐变为橙红色,被小型圆鳞均等而紧密,不易脱落。鱼种阶段体表具有明显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成鱼较不明显。成鱼的体色受饲养环境的影响而有变化,饲养在室内水族箱中缺乏阳光的情况下和碱性水体中的短盖巨脂鲤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养于池塘中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侧线前半部向后下方倾斜,后半部平直。侧线完全,鳞式为82~98。鳍条无硬棘;胸鳍、腹鳍、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

短盖巨脂鲤上颌齿有两排;外排有10个犬齿状上颌齿;内排有4个槽状上颌齿。下颌齿也有两排,外排具有10个大下颌齿,内排2个圆锥状下颌齿,牙尖向内弯曲。上颌骨达不到眼前缘,颊部裸露,不被眶下骨或鳞片所覆盖。脊椎骨数36~37。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短盖巨脂鲤原产地为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洪泛区。后被美国、巴西、中国等世界其他国家引入,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栖息环境

短盖巨脂鲤属于热水性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2~3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4~32摄氏度,若水温持续两天低于12摄氏度,容易冻死。该鱼对环境耐受力强,在溶氧为0.5毫克/升时仍能生存,不仅适宜于淡水中养殖,而且在15‰以下的咸水中也能生存,对pH值要求在5.6~7.4。

生活习性

短盖巨脂鲤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温顺,反应速度较快,有成群活动的习性。因群体生长较均匀,个体差异较小,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种内一般不互相残杀。短盖巨脂鲤是溯河性鱼类,自然繁殖需要有水位的变化,水流的刺激,天气阴暗等条件。

短盖巨脂鲤为杂食性鱼类,虽为杂食性鱼类但消化系统的特点与肉食性鱼类相同。具有发达的颌齿,粗短的食道,发达的胃以及多分支的幽门盲囊,较短的肠道。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双鞭毛虫门等单细胞藻类和萼花臂尾轮虫、水、枝角类桡足类。当体长6厘米以上时,除了摄食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摄食植物碎屑、菜叶、果皮等。

短盖巨脂鲤幼鱼时期与食人鲳(Serrasalmus nattereri)相像,是为了减少在发育阶段被捕食的概率。

短盖巨脂鲤会释放一种叫“Schrekstoff”的警报物质进行种内通信。若鱼受伤,伤口会释放这种化学物质到水中,提醒附近的同种和相关物种可能存在危险。

生长繁殖

短盖巨脂鲤一般寿命为15~25年,在2年零9个月时性腺第一次达到成熟,每年10~12月为产卵期。短盖巨脂鲤性腺发育的水温要求是21~32摄氏度,雌雄亲鱼发情期会有明显的追逐,发出“咕咕咕”的求偶叫声。一年多次产卵,生产中一般为2次。产卵量为每千克鱼体重产8万~10万粒,产卵多年的亲鱼可达10万~15万粒。卵呈翠绿色,无粘性,圆球形,外表有粘液,卵膜无色透明,卵径1.06~1.11毫米,在静水时沉入水底,遇水流则漂浮在水中,卵孵化后,鱼苗长约2毫米,重约16克。

在中国的自然条件下,2冬龄的亲鱼体长可达到43厘米,体重达到2.69千克左右。它在原产地最大个体重可达20公斤,通常人工饲养5厘米长的鱼种,三个月后个体重就可达1公斤左右。

养殖技术

亲鱼的培育

亲鱼选择个体大、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无伤、鳞片鳍条完整的达到成熟年龄的成品鱼,单养亲鱼。如果一年中准备只产一次卵,可采用常规培育,原则是“精料、青料结合投喂,辅以适当施放粪肥,定期冲水”。如果一年中试行多次产卵,应当进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无需施肥,主要以精料(颗粒饲料)为主,辅以少量的青料,并经常制造水流,以达到亲鱼性腺快速发育的目的。

人工催情授精

因短盖巨脂鲤得在其他环境因子如电导率、水位、降雨量等的协同刺激才能达到性成熟所以尚不能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产卵,必须经过人工注射催情剂(激素)才能产卵。产卵完的亲鱼经30~50天的强化培育可第二次产卵。催产前先分辨好亲鱼的性别,然后进行注射激素催产,再进行人工授精。在进行人工授精过程中,应避免精、卵受阳光直射,授精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快速,避免对亲鱼造成受伤,引起产后亲鱼的死亡。

人工孵化

孵化工作是人工繁殖的最后一个环节,因短盖巨脂鲤受精卵对水的温度以及水质要求高,孵化时间长,受精卵可采用孵化环道进行孵化,孵化水温尽量保持在25~30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8~29摄氏度。因短盖巨脂鲤的卵在静水中为沉性,在流水中为半浮性,还得控制好水流速度,节奏按慢—快—慢—快—慢进行。当鱼花发育至两眼点、腰点长齐时,即可结束人工孵化。

病害防治

短盖巨脂鲤不耐低温,在水温12摄氏度以下,就容易冻伤冻死,越冬期间水温降低,鱼会减少摄食、体质变差,导致鱼体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甚至死亡。

肤霉病:病鱼体表局部可看到有许多絮棉状的白毛(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病鱼焦躁不安多在水面慢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而导致死亡。防治措施是尽量避免在低温季节捕捞和运输鱼种,对养殖池采取保温措施,使水温保持在19摄氏度以上。若发病可用食盐泼洒。

小瓜虫病:小瓜虫病是短盖巨脂鲤越冬期间第二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比水霉病低,但致死率比水霉病高。病鱼体表面和鳃瓣上可看到许多的点状囊泡并有一层白色的粘液,鱼鳃有时出血,呈暗红色。防治措施为全池泼洒甲醛水溶液

斜管虫病、车轮虫病:两种虫寄生在短盖巨脂鲤的鳃和体表上,病鱼体表面可看到一层淡蓝色薄膜(斜管虫病)或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膜(车轮虫病)。防治措施为全池泼洒硫酸铜水溶液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物种危害

短盖巨脂鲤性情凶猛,少有天敌,对很多本土物种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于1982年最先入侵中国台湾,它们会杀死入侵地的土著种以及消灭土著种的鱼卵和鱼苗导致生态失衡,在控制预防方面要防逃逸。

短盖巨脂鲤食性很杂,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还会变得和“食人鱼”一样凶猛,人若被其咬上一口,同样也会血流如注。因此,这种鱼出现在公园水池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物种对比

短盖巨脂鲤与“亚马孙河食人鱼”(纳氏臀点脂鲤)外形相近,并且为“同族近亲”,常用于水产养殖的锯脂鲤亚科(Serrasalmidae)有三个品种,分别为大盖巨脂鲤、细鳞肥脂鲤和短盖巨脂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短盖巨脂鲤体色银灰色,背部银灰色,胸部淡橘红色,腹部白色,臀鳍红色。鱼种阶段受环境影响而变化体色,室内水族箱中因缺乏阳光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在池塘养殖的鱼种体色鲜艳,红鳍、白身、黑尾𫚐体侧有浅蓝色斑纹,极具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短盖巨脂鲤的肉厚细嫩、鱼刺较少、含胆固醇低、且肉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作为食用鱼养殖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广东省1988年养殖短盖巨脂鱼产量550吨,到1989年产量达到6500吨。同时,短盖巨脂鲤也受到钓鱼者的喜爱,可开展游钓业放养。短盖巨脂鯉在原产地南美洲亚马逊河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短盖巨脂鲤为引进种,已成为中国养殖的品种,具有食性杂、外观好、生长快、喜群居、性温和的特点,且能忍受低溶氧和高盐度的养殖环境,又不易生病,已在中国推广,该品种对中国国淡水养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价值

短盖巨脂鲤是亚马逊栖息地的增长和发展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季节性洪水的上涨,它们的几乎只吃河流沿岸树木和植物的种子和坚果,成为传播种子的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