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鹳 :鹳科秃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

更新时间:2024-09-21 13:02

秃鹳(tū guàn)(学名:Leptoptilos javanicus),鹳科秃鹳属鸟类。别名小秃鹳、颓鹳、东方副官鹳,是一种体型硕大的黑白色鹳。体长110~135厘米,体重约10千克,颈部直立站立时,身高可达1.2米。成年秃鹳的头部和颈部完全裸露,裸出的头部及喉部呈现粉红色,颈部呈现黄色,头顶具有白色绒羽。上体黑色且具蓝绿色金属光泽,领环及下体白色。嘴形粗大且直,在巢区会用嘴叩击出啪哒声,其余时候近乎无声。秃鹳两性相似,但雄鸟明显高大而笨重。

秃鹳分布于南亚地区和东南亚等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四川省云南省一带亦有发现。常栖息在湖边、水塘、沼泽、溪流及红树林中,喜欢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食性较杂,以鱼、蛙、爬行纲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啮齿类、雏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经常采用直立的姿势伫立,有时会与其他鹳甚至雕一起随热气流翱翔,飞行时颈部收缩。秃鹳全球种群数量约8000~15000只(2013年),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并评定为易危(VU)物种,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收录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评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秃鹳是一种体型硕大而笨重的涉禽,体长110~135厘米,体重约10千克。嘴长脚长,站立时颈部直立,身高可达1.2米。为了适应其腐食习性,秃鹳的头部和颈部赤裸,其上覆有稀疏而短的毛发状羽绒。嘴长而粗,呈楔状,嘴基部较厚,往先端逐渐变细。嘴暗黄色,尖端淡白色,基部在繁殖季节缀有红色,虹膜白色,脚绿褐色到黑色。秃鹳两性相似,雄鸟体型更大。

秃鹳上体、两翅及尾羽均为灰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下体白色。翅膀宽大,最长的肩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均具稍宽的白色羽缘,使得飞行时像带有独特的白色“腋窝”。繁殖中的雄性在中间覆羽上有铜色斑点,下部肩骨、三叉骨和大覆羽内侧有较窄的白色边缘,头部两侧较红。非繁殖期的秃鹳后头和颈部裸露皮肤呈现黄色,头部两侧带有酒红色,前额则略显苍白。

秃鹳幼鸟似成鸟,但头颈部绒毛多,头顶较暗淡且体光泽度低。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秃鹳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包括斯里兰卡,印度东部和南部,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和西加里曼丹等地。中原地区境内曾记录见于江西省(7月)、四川重庆(10月)、云南省海南省。科学家认为秃鹳在中国和新加坡已经灭绝。

栖息地

秃鹳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森林及沼泽地带,常在湖边、水塘、水淹平原、沼泽、干旱河床、林中水塘与溪流以及水稻田中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海岸红树林、草地和退潮后的泥泞平坦地上。

生活习性

食性

秃鹳常单独或成小群觅食。食物主要为鱼、蛙、蜥蜴、甲壳亚门蚱蜢软体动物门淡水蟹、小型哺乳动物、早成雏等,有时也吃动物尸体。1954年四川师范大学在重庆北采得一雄性标本,胃中食物全为棉蝗(Chondranus prosea),数量约500个。秃鹳捕猎食物时活跃且粗心,常在干的地上或者浅水处缓慢行走,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和探测发现食物,而后立即啄食。

行动方式

秃鹳站立时时常缩着颈,头缩于肩上,嘴斜向下方。飞行时也不像其他鹳那样颈向前伸直,而是头缩至肩上,主要通过两翅缓慢扇动、鼓翼飞行,平均每分钟153次。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像鹰一样翱翔。

鸣叫

像其他鹳形目鸟类一样,秃鹳鸣管肌肉不发达,几乎不能发声,替代发声器是上下嘴迅速敲击而发出“嗒嗒嗒”的声响,能传播很远。在巢区的秃鹳会发出嗡嗡声,振翼有声,嘴叩击出啪哒声,其余时候无声。除了营巢时,其余时间近乎无声。

生长繁殖

秃鹳通常营巢于多沼泽的森林地带,或者海边红树林的树上。尼泊尔的秃鹳种群通常在低于300米海拔的地区分布和繁殖,且更倾向于选择在本土的高大树木上筑巢。营巢时间因地而宜。

秃鹳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有时在同一棵树上巢多达10多个,也有在岩石峭壁上营巢的。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放一些小枝或绿叶,形状呈平台状,结构庞大但粗糙且薄弱。巢直径60~150厘米,深10~12厘米。繁殖期的秃鹳常站立在巢上,鞠躬似地边摇头,边击嘴发出啪嗒声。

秃鹳每窝产卵2~4枚,卵为白色,孵化后变为土色。卵平均大小为76.4毫米*55.3毫米。孵化期28~30天,雏鸟晚成,孵出后全身被白色绒羽,头和脸近裸露,雌雄亲鸟共同抚育幼鸟。秃鹳属留鸟,寿命可达3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秃鹳全球成熟个体数量约5500~10000只,种群总规模约8000只~15000只(2013年)。柬埔寨有大约1500~3500对或3000~7000对成年个体(2013年),印度大约有1200只成年个体,马来西亚大约有300只,尼泊尔大约有200~700只,缅甸大约有250~400只(2014年),印度尼西亚估计数量不会超过2000只(1990年)。在中国和新加坡秃鹳或已灭绝。

秃鹳的全球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在印度尼西亚,1984~1986年南苏门答腊省占碑省的估计数分别为514只(388~620)和272只(152~475),而2001~2004年对这些省份的调查估计只有124只(30~318)和7只(2~17)。在中国重庆市,2009年的物种调查结果显示,秃鹳在重庆已处于灭绝状态。2013年9月和2017年夏天,有研究者在云南蒙自两次监测到单只野生秃鹳,研究者认为或为旅鸟。

致危因素

秃鹳由于体大肉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狩猎对象,使得中国境内的种群数量遭受较大破坏,在中国境内或已灭绝。东南亚一带的秃鹳受森林砍伐、沼泽排水改农田、营巢生境和觅食生境丧失或恶化,加之人类的干扰和非法捕猎的影响,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保护级别

2016年,秃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并评定为易危(VU)物种。2021年,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收录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评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柬埔寨的部分地区通过向当地居民提供保护秃鹳巢穴的奖励,提高了秃鹳筑巢成功率。印度阿萨姆邦则进行了秃鹳巢穴调查、发起巢树重新种植计划和提升秃鹳保护意识的科普教育活动。

物种对比

秃鹳又名小秃鹳,其相似种大秃鹳(Leptoptilos dubius)体型较大,喉部有大而裸露的粉红色喉囊,颈基部有白色丛羽。翅上有灰色横带。明显有别于秃鹳。大秃鹳仅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未见有分布。

参考资料

Leptoptilos javanicus (Horsfield, 1821).COL.2024-08-21

秃鹳.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28

..2022-12-1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2-14

秃鹳.中国动物主题库.2022-12-14

秃鹳.中国鸟类主题库.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21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