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东贵 :管东贵

更新时间:2024-09-20 19:01

管东贵,1931年生,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现为该所兼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史学理论与人类学,代表作为《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以血缘解纽为脉络》和《历史解析——整体观与历史结构》。

个人简介

管东贵,1931年生,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学  历

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

经 历

史语所助理员(1956.8-1960.7),助理研究员(1960.8-1967.7),副研究员(1967.8-1973.7),研究员(1973.8-1998.3),兼任研究员(1998.4- )

哈佛大学访问学人(1965-1967)

国科会人文组兼任研究员(1973-1977)

史语所第四组主任(1974.7-1985.7)、代主任(1986.3-1986.7)

史语所副所长(1986.11-1989.3)

史语所所长(1989.4-1995.3)

曾任私立东海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等历史系兼任教授

论著目录

专书

1、芮逸夫、管东贵,《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资料之部》(原语田野调查报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23,1962)。

2、《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以血缘解纽为脉络》,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3、《历史解析——整体观与历史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8月。

论文

1、董同龢、管东贵等,〈邹语调查报告叙述〉,《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3/14 (1959):21-27。

2、〈中原地区古代的丰收祭及其与「历年」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1 (1960):191-262。

3、〈中国古代十日神话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3 (1962):287-329。后收入陈慧桦、古添洪编,《从比较神话到文学》(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77),页83-149。

4、〈中国西南土著民族的试婚制的研究〉,《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页421-501。

5、〈川南短尾鸦雀苗的祭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6(下)(1966):525-572。

6、〈满族入关前的文化发展对他们后来汉化的影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0(上)(1968):255-279。

7、〈入关前满族兵数与人口问题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2 (1969):179-194。

8、〈关于满族汉化问题的意见的讨论〉,《大陆杂志》40.3 (1970):94-97。

9、〈汉代的羌族〉(上)、(下),《食货月刊》(复刊)1.1 (1971):15-20;1.2 (1971):87-97。

10、〈满族的入关与汉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3 (1971):445-488。后收入《清史论丛》5(香港特别行政区:存萃学社)。

11、〈清代辽东招垦授官例的效果及其被废原因的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2 (1972):227-246。

12、〈汉代处理羌族问题的办法的检讨〉,《食货月刊》(复刊)2.3 (1972):129-154。

13、〈汉代的屯田与开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1 (1973):27-110。

14、〈川南短尾鸦雀苗的神话与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3 (1974):437-466。

15、〈汉初经略北疆的国力结构〉,《蒋公逝世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76),页1115-1137。

16、〈汉代屯田的组织与功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4 (1977):501-527。

17、〈汉初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页537-552。后收入《中国通史论文选集》(台北:中国通史教学研讨会编,1981)。

18、〈从汉简看汉代边塞的俸制〉,《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市:食货出版社,1979),页458-495。

19、〈战国至汉初的人口变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0.4 (1979):645-656。后收入《中国史学论文选集》(台北:幼狮文化出版公司,1981),第四辑,页129-145。

20、〈汉代边塞眷廪的范围与分级〉,《中国的民族、社会与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页458-495。

21、〈我对「庙见」与「反马」的看法〉,《大陆杂志》64.2 (1982):46-49。

22、〈谷梁传「不孤子」与「缓带」解──明史解经的一个案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3.2 (1982):251-263。

23、〈略论历史上的「偶然」与「必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4 (1983):15-34。

24、〈刘彻经略北疆的战略部署──兼论中国北疆问题的特性〉,《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页533-562。

25、〈中原地区青铜时代与青铜工艺〉,《食货月刊》(复刊)16.1/2 (1986):50-55。

26、〈汉初的「众建」与「推恩」〉,《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下)(台北,1988),页365-373。

27、〈结构探讨法在历史研究上的时间幅度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0.3 (1989):677-710。

28、〈秦汉甘泉宫小识〉,《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市正中书局,1991),页53-63。

29、〈满族汉化问题新解〉,《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集》(台北: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1992),页413-433。

30、〈从李斯廷议看周代封建制的解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3 (1993):639-658。

31、〈中华民国史民族志──汉族系〉,《中华民国史民族志》(台北:国史馆主编,1995),第二章,页39-65。

32、〈经典与古史研究〉,见简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市: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519-525。

33、〈整体观与历史研究──以中原地区古代封建制的变迁为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5 (1997):1-14。

34、〈汉代的未央宫〉,《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韩国:庆北史学会编,1998),页709-721。

35、〈秦汉封建与郡县由消长到统合过程中的血缘情结〉,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5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页1-29。

36、〈再论整体观与历史研究──从历史表象到深层结构〉,《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9 (2001):207-220。

37、〈汉河西四郡建置时间问题的检讨〉,宋文熏、李亦园张光直主编,《石璋如院士百岁祝寿论文集──考古·历史·文化》(台北市:南天书局,2002),页409-428。

38、〈柳宗元〈封建论〉读后──兼论中国皇帝制的生态〉,《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页445-458。

39、〈从秦皇到刘彻历史急震荡的深层含义──论中国皇帝制的生态〉,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14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页1-18。

40、〈西羌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16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页1-19。

41、〈秦朝「速崩」问题的检讨〉,刘翠溶主编,《四分溪论学集(上):庆祝李远哲先生七十寿辰》(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出版,2006),页43-57。

42、〈周人“血缘组织”和“政治组织”间的互动与互变〉,燕京研究院《燕京学报》新24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页1-25。

会议论文

1、〈中原地区古代的娣制与试婚制〉,《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民俗与文化组》(1981),页9-31。后收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史学论文选集》(台北:幼狮文化出版公司,1984),第五辑,页215-256。

2、〈汉于武帝时期扭转北疆情势的原因分析──从过去看现在〉,《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市台湾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1984),页307-324。

3、〈中国北疆问题的回顾与前瞻〉,《三民主义与蒙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96-110。后收入《政治与文化》3(台北: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1985),页96-110。

4、〈封建制与汉初宗藩问题〉,《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与考古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页377-402。

5、〈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个特别人物──王景与高仙芝〉,发表于「中韩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后收入《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中文化交流》(韩国:国立安东大学主办,1988),页121-134。

6、〈秦汉的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的冲突与统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页57-68。

7、〈中原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血缘解纽〉,发表于「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5。后收入《中国史研究》1995.2:19-21。

8、〈从历史发展看中华民族的处境与前景〉,《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页270-275。

编辑整理

1、〈川南苗歌〉,《书目季刊》(董同龢先生纪念专号)14.2(1980):3-26。

其他

1、〈回到文化问题的本题去〉,《台北文星》10.3 (1962):27-30。

2、〈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原地区接受外来文化的一点经验〉,《东方》(复刊)4.11 (1971):40-41, 68。

3、〈科学中化集团问题中的「人」的因素〉,《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0.1 (1977):15-19。

4、〈从刘邦刘彻──光辉的历史艰苦的历程〉,《中央日报文史周刊》41 (1979)。

5、〈我对「历史」与「历史学」的看法〉,《历史月刊》2 (1988):10-17。

6、管东贵译介,〈史学与社会人类学简论〉,《食货月刊》(复刊)5.2 (1975):82-93,译自I. M.Lewis, ed., History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London, 1968)的“Introduction”。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