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正音运动 :1970年于香港开始的正音运动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5

粤语正音运动,指中国香港从197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连串独立但亦相关连的所谓“矫正”发音的运动。运动最初只是针对中国香港传媒的粤语懒音及错读,后来发展为一场关于粤语“正确读音”的广泛讨论和争议。何文汇博士是该运动中最活跃的推广者之一,他提倡以《广韵》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粤语读音,这一学说在学术界、传媒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采纳,但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支持度有限。

背景

1949年之后,中国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中国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市,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香港的经济腾飞就远远把广州抛在了后头,自此中国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

本来1949年之前,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带的有钱人举家南迁中国香港,大量的上海方言口音使得中国香港的粤语发音已经有些混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内地“逃港潮”,又有很多潮州市等非粤语区的人进入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的粤语就更为混乱。大量不发鼻音的“粤语懒音”现象出现,例如将“恒生银行”读成“痕身银行”,将“朋友”读成“贫友”等。

事件经过

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市粤语。这一正音运动一度很好地纠正了上述粤语发音混乱的局面,但之后又有反复。

随着中国香港经济的腾飞,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须请家佣照顾小孩。七十年代时中国香港曾向广东省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女性去中国香港做家佣,因为广东人与中国香港人“同声同气”,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中国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中国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

这时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争议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何文汇”。

何文汇,中国香港著名的粤音专家。他是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的首任院长。现为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亦曾任中文系教授。

何文汇一直都为“粤语正音运动”不遗余力。他曾为中国香港的中国香港电台主持过不少粤语正音的节目,出版过不少教导粤语正确读法的书籍。

何文汇藉着中国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并成功让中国香港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音更改为《广韵》的音。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

他举措引起了包括广东省、北美等地大部分粤语语言学家的反对,并称其发音是搞乱粤语的“病毒音”。相当一部分的中国香港语言学家也不认同按照《广韵》来发音,再加上大部分的中国香港市民日常说的都是现代的粤语。因此现在中国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