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 :泰国的官方语言

更新时间:2023-12-15 12:06

泰语(泰文:ภาษาไทย,英文:Thai language),旧称“罗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门语言,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西北柬埔寨西北、中国西南、印度东北地区,截至2021年,全球有约6800万人口使用泰语。

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的阿育王时代,印度曾派遣帕索那和帕乌达那两位传教师到今泰国佛统府传播佛教,巴利语梵语也随之传入,泰语由此起源。1283年,兰甘亨王召集国内文人学士,沿用孟和高棉的文明模式创造了古泰文。兰甘亨碑文就是兰甘亨第一次以傣族自己的文字铭刻的,是现代泰文最原始的雏形,字母是梵文字母的变体,和现代泰文是一脉相承的,对泰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世纪中后期,居住在泰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由此泰语内部的分区逐渐形成。整个19世纪,暹罗外部各民族的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在国内统一语言。1905年,为了纠正和规范泰语的使用,泰国官方教育部起草了一部全国性的《泰语语法》。1940年,第九项国民条例《关于泰语和字母以及优良公民义务》由披汶政府颁布,标准泰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至1982年,伴随着宗教传播、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民族杂居以及民族聚居的过程,泰语通过借用、吸收数量可观的巴利语梵语、孟-高棉语、汉语、英语、马来-爪哇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法语日语等外来词语,逐渐改革、完善、扩充了语汇,泰语体系完全形成。泰语中的外来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泰语的词汇体系中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了经常使用的词汇。泰国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教育,采取各种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和语言变革,并且将标准泰语教学作为语言文化与国家发展融合的主渠道,以此来发展泰语。

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的混合体,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泰语属于音位文字类型,共有44个辅音字母,8个尾音音位,30个元音字母和5个声调,其元音字母分为单元音双元音和三元音三类。

随着泰语的发展,其在文学与艺术领域也取得不朽成绩。标准泰语现阶段在政府机关、中小学、高校和大众媒体及官方场合使用,泰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参与到泰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21世纪以来,泰国文学作品《不朽》《老房子》《可能》等19部获得东盟文学奖,其中包括了7篇小说,6篇短篇小说集和6篇诗歌。

名称由来

泰国古称为暹罗,故泰语旧称“暹罗语(สยาม[sa²¹jaam²⁴])”,1939年6月24日,銮披汶政府在立宪革命中将Siam变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则是从“暹罗”变成“泰国”。暹罗语随之变成了泰语。

使用主体

截至2021年,全球有约6800万人口使用泰语,约分布在8个国家之中:中国、缅甸、印度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泰国本土有90%以上的人说泰语,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标准泰语,其次是东北地区泰语方言、北部泰语方言和南部泰语方言。

历史沿革

起源

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的阿育王时代,印度曾派遣帕索那和帕乌达那两位传教师到今泰国佛统府传播佛教。自此,巴利语开始传入泰国地区。后来大乘佛教经柬埔寨传入泰国地区。由于许多佛典是用梵语记载的,梵文也随之传入并融合进泰语,使许多梵文成为泰语的基本词汇。1170年左右,斯里兰卡南传佛教泰国兴起,诵经的语言亦由梵语改为巴利语。受其影响,泰语从巴利语中也吸收了大量的词汇。广泛吸收巴利文和梵文的基础上,泰语开始起源。

兰甘亨王通过对1257年时期的柬埔寨草体字进行改造,即对南印度东传的几种文字字体高棉文与孟文(泰缅境内的孟族文字)进行了改造,并且增删了一些辅音字母元音符号,使之更加适合泰语的发音特点,从而创立了泰语文字。在兰甘亨王创立了泰文字母后,历代统治者对泰文字母进行了改造。1357年,素可泰四世立泰王(在位时间不详)对兰甘亨王的泰文字母进行了改革,改变了泰文字母的排列顺序与位置,将有些元音符号前置,有些上置,有些后置,有些则下置,辅音字母与元音符号的字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变化还不是很大。

发展

中泰两国正式确立官方关系始于公元1295年。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亦十分频繁。14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中原地区南部沿海的华人陆续移居泰国。同时,他们也把中国古典小说通过说唱、戏剧表演寅等多种形式传播到了这一地区。之后,作品被陆续翻译成泰语,语言的障碍得以排除,传播愈加广泛,在中泰文化交流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三国演义》《西汉演义》《西游游记》等。然而,这些翻译作品也受到时代的局限,其中就包活汉语专有名词的对音泰语翻译使用的是汉语方言如潮州话、福建话发音,例如:曹操(JoCho)-曹操。不只是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泰国的中文报纸、华人社团、中文商号,乃至华人日常生活用语如饮食、衣着、居所、工具、称谓等名词的泰文对音翻译也一律采用中国方言音。例如:中华日报一ตงฮั้วยึดเป้า(Tonghuoyutpao),潮州会馆สมาคม潮州市(SamakhomTaejiu),福建会馆-สมาคมฮกเกี้ยน(Samakhom Hokkian),正大集团บริษัทเจียได้(BorisatChiatai),腐乳เด้าฮูอื(Taohuyi),中式开衫เสื้อกุยเฮง(SueaKuiheng),椅子-เกาอี(Kaoyi),军师一nุนชื่อ(Kunsu),大簿(即班主、老板)一mu(Tuopho)。翻开泰文词典,相当一部分标注着(จีน)(即"中")字样的词汇都是汉语借词,这些词无一例外都是从中原地区方言音对详为泰语的。这些词已经被纳入泰语系统,视同泰语词。据统计,在现代泰语中,汉语借词有五百多个,丰富了泰语词汇,时至今日,大量汉语借词仍然是泰国人民日常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成为泰语词汇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80年,阿瑜陀耶王朝二十七世拍那莱王(1656~1688年)对泰文字体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使泰文字母更加完善。在此次文字改革中,拍那莱王采用了二十一世拍昭守坛王时期(1610年)开始出现的表示第3声调的声符,并且增设了重复符号,用以代表重复发音的音节及词组。从字型上看,此次文字改革将弯圆形的泰文字母改成了直线形字体,泰语称为“泰育”字体(即美术体)。这种字体与现行的泰文字母已经相当接近。

1857年,却克里王朝四世拍庄诰昭王(1851~1868年)创造了一种模仿拉丁字母及其排列顺序的“雅利安”泰文字母,用于书写佛教经典。但这种西化文字并未得到流传,最后取消使用。1893年朱拉隆功国王在其统治期间对行政、司法、军事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1892年至1915年担任内务大臣期间,丹隆亲王命令各府官员停止使用老挝语,而是根据当地的宗教来确定语言,从而使泰国朝着统一的民族国家迈出了一大步。朱拉隆功国王的改革促进了暹罗官方教育的兴起,为全国使用标准泰语奠定了基础。

1905年,为了纠正和规范泰语的使用,泰国官方教育部起草了一部全国性的《泰语语法》,并在瓦栖拉兀国王统治时期进一步修订和扩充。随着中部地区教育改革的逐步普及,标准的泰语也逐渐被中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19世纪中后期,居住在暹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佬族是当时境内最大的一个族群,他们所使用的佬语与当时的泰人方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语言学家称之为“泰国的东北话”。北部居住的是泰阮人,其自称“昆”,称自己的语言为“堪勐”,所使用的语言与中部泰人使用的语言不一样。北部还居住着傣人,使用的是傣语。在暹罗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还住着许多使用其他方言的民族。最多的是居住在北部的佤族和高棉人,讲的是南亚语系语言。除此之外,还有移居到泰国北部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瑶族苗族、瑶族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由此泰语内部的分区逐渐形成。

1917年,却克里王朝六世拍孟古诰昭王又对泰文字母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次改革将元音符号全部改为后置,即按照兰甘亨王的拼音方案以及西方语言的拼音方案进行拼写。辅音字母在此次改革中未作变动,仍保持原样。如此改革的目的原是为了方便书写,但这种书写方式尚未开始流行,拍孟古诰昭王便已驾崩。此外泰国人普遍不愿采用,仍习惯于按立泰王的拼音方案进行书写,因此,这次文字改革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完善

銮披汶·颂堪任内阁总理时期(1938年12月~1944年7月),泰国政府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将泰语中的同音字母改用同一字母代替,大大简化了泰文的书写形式。但此次方案并未受到泰国人的普遍欢迎,遂于1945年被取消。此次改革对现行的泰文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即短音符号从此不再用于标记梵语单词,而巴利语中的重复字母则减去后面的字母,只保留一个作为塞音韵尾的字母,现在人们书写时还遵行这一规则。1940年,第九项国民条例《关于泰语和字母以及优良公民义务》由披汶政府颁布,确立了泰语为国家语言,并禁止使用非标准泰文书写系统以外的任何书写系统。其后披汶政府倒台时,泰国所有学龄儿童以及曼谷华人社区的儿童都在公立学校上学,学习标准的泰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泰国加入联合国,成为世界各主要机构的成员国英语因此成为泰语外来语的第二大来源。从曼谷王朗三世王末期往后的一百年间,泰语对英语的借用近乎频繁,许多新的词汇又大批被泰语借用。1950年至1982年的32年中,秦语词汇增加了18.41%,其中外来词的增加率是33.33%,英语的增加率是60.44%。

语系

泰语为泰国的官方语言,以曼谷音为标准音。泰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傣语支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泰语、老挝语等主要语言,作为同一语支语言,壮傣语支各语言之间语音差异相对较小,它们内部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这些语言的声韵母的数量大体相同,壮候秦语支各语言声母大约都在20个左右,韵母比较复杂,在80~90个之间,都完整保留了-p、-t、-k、-m、-n、-0六个韵尾,而且对应非常整齐。

语言分布

泰语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西北柬埔寨西北、中国西南、印度东北等国家和地区。其另分为大泰方言(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缅甸北部及西北部、印度东北部),兰纳方言(中国云南南部、掸邦东北部、泰国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暹罗方言(泰国中部及南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等三大方言。

内部分区

泰国方言根据地理情况可划分为4个部:北部泰语方言、中部泰语方言、东北部泰语方言和南部泰语方言。

北部泰语方言又称兰纳语或越南台语,是泰国北部清迈清莱府、南奔、南邦府帕府楠府、帕尧和湄宏顺府八个府的大部分居民及素可泰府程逸府、北标府和呵叻府一些县的居民所操的语言。他们把自己所操的语言称为“城语”,称自己为“城人”。在泰国中部例如北标府的骚苋县、叻丕府的万磅县、叻丕直辖县、呵叻府的四球县等,所操的泰北方言称为“越南语”或“老挝越南语”。这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居民是从越南老挝迁徙而来的兰纳傣族,这种语言的文字称为“城镇文字”。估计操这种语言的人数不少于1040万。

中部泰语方言是泰国中部大部分居民所操的语言,以曼谷话为标准音,俗称官方语言,并有文字。操中部泰语方言的人数不少于1730万。中部泰语方言共分为五个分支:(1)曼谷音语,大多在曼谷及其周邻的府使用。(2)西部音语,大多在素攀府班武里府佛丕府叻丕府佛统府北碧府红统府的一些县内使用。(3)东部音语,在庄他武里府罗勇府春武里府的一些地方使用。(4)素可泰府音语,大多在素可泰府境内使用。(5)呵叻府音语,在呵叻府境内使用。

或称东北方言,估计操此方言的人数不少于1850万,分布在泰国东北部的18个府内,每个地方的发音都不一样,尤其是声调,有4~6个。

南部泰语方言是南部春蓬府拉廊府素叻府攀牙府、甲米府、董里府那空是贪玛叻府普吉府、宋卡府、沙敦府惹拉府北大年府以及陶公府大部分居民所操的方言,总人数大约有 660万。南部方言在语音和一些词汇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语言特点

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泰语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的混合体,其中的许多词汇来源于巴利语梵语高棉语马来语、英语和汉语。其特点是与汉语相比较,泰语修饰词和中心词的位置与汉语相反,泰语修饰限制词一般在中心词之后,指示代词在整个修饰词前面。泰语主要靠实词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基本的词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人称代词分敬称、谦称、卑称、泛称、奇数、双数、多数等。

语音

泰语元音有长、短之分,辅音有单辅音和复合辅音之分,还有颤音。尾音分清尾辅音和浊尾辅音两大类。泰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辅音

泰语辅音字母共有44个,根据这些字母音调的高低,分为3类,即:高辅音、中辅音和低辅音,同时具有单辅音音素21个,复合辅音音素11个。泰语中的复合辅音由两上单辅音排列而成,其中的第二个单辅音规定为r、I、w。泰语共有11 个复合辅音,它们在音节中充当首辅音。也就是说,两个辅音排列在一起后不能跟在元音之后充当尾辅音。

注释:目前,个别泰语辅音在现实生活中已基本上不使用,例如:ฅ、ฃ

泰语辅音的数量多,而且写法相近且辅音中音位相同的辅音字母较多,难以辨识。泰语中的复合辅音分为真复合复辅音和假复合辅音两大类,真合复辅音是两个辅音的音都要发音,假复合辅音的读法还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只发前一个辅音的音,另一种情况是ก[/th/]和จ[/r/]组合却发[/s/]的音。

尾音

泰语的一个音节至少包括一个首辅音、一个元音和声调,最多可以包括两个辅音、两个元音、一个尾音和声调。若一个音节以元音结尾,称为开音节。音节类型为辅音+元音;如果一个音节以辅音结尾,称为闭音节。音节类型为辅音+元音+辅音。为了描写方便,将处在音节末尾的辅音称为尾音,泰语共有8个尾音音位,这些尾辅音可以分为清尾辅音和浊尾辅音,浊尾辅音只有三个,这三个都是塞音ก[/-k/]、ด[/-t/]、บ[/-p/]。

元音

泰语共有30个元音字母,分为单元音双元音和三元音3类。

-ะ、-ๅ、 -ิ、 -ี、 -ึ、 -ื、-ุ 、-ู、อูเ-ะ、เ-、แ-、ะ、แ-、โ-ะ、โ-、เ-าะ、-อเ-อะ、เ-อ

เ-ีย、เ-ือ、-ัว、-าย、ไ-、ใ-、-ัย、-ุย、โ-ย、-อย、เ-ย、 -ิว、เ-ว、แ-ว、เ-า、-าว、เ- ียะ、เ- ือะ、- ัวะ

เ-ียว、เ-ือย、-วย

泰语元音有长短之分,不仅可以区分意义,自带的声调也不一样,与不同类别辅音相拼之后声调也不相同。为了便于划分音节,在有尾辅音的情况下,有的元音会出现变形或简化的现象。若不熟悉变形的形式,在看到单词后会出现不会念的现象。例如:ค+โอะ+น=คน(人)。

声调

泰语共有5个声调,一调调值33,二调调值22,三调调值41,四调调值453,五调调值24。

决定声调的因素有辅音、元音、尾辅音及声调符号。重要因素是辅音,不同类别的辅音和长元音或短音相拼的声调规则是不一样的,以清尾辅音或浊尾辅音结尾声调规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低辅音很特别,它所标的声调符号和所读的声调是错位的,标第二调调号读第三调,标第三调调号读第四调。

词汇

按照泰语词汇的性质和功能来分,可将泰语的词汇分为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功能相当于词的固定结构的熟语等。泰语的基本词汇比一般词汇的数量要少,是整个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泰语的基本词汇具备三个特点,即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基本词汇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ฟา天、ดน地、ลม风、เมฆ云等。

有关生活与生产资料的:ข้าว大米、ตะเกียง灯、ผัก菜、ผ้า布、มีด刀、ปากกา笔、รถยนต์车、เรือ船等。

有关人体各部分的:ใจ心、หัว头、มือ手等。

有关亲属关系的: ยาย奶奶、บิด爸爸、母亲妈妈、พี่ชาย哥哥、น้องชาย弟弟等。

有关人和事物的行为、变化的: ไป走、คิดเห็น想、เขียน写等。

有关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 ใหญ่大、เล็ก小、ดี好、เลว坏等。

有关数量的: สิบ十、ร้อย百、พัน千等。

有关程度、范围、关联、语气的:ดีมาก很、มากที่สุด最、ทั้งห蚁科都等。

一般词汇

泰语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就是一般词汇,有的一般词汇又能转为基本词并具备基本词的性质。现代泰语的一般词汇包含外来语、行业语等。

词汇举例:แถวนีมีสถานีรกไฟใตดินไหม?这附近有地铁站吗?、ไม่ได้พบกันเสียนาน好久不见、หมู่นี้เป็นยังไง?最近过得怎么样?、ลมพัดแรง刮大风等。

熟语

泰语词汇里有相当一部分熟语词汇,这些熟语也就是习惯用语,泰语里的熟语大致可分为三类,成语、俗语和格言,在语言应用中,人们往往将这些词当作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这些词汇归属于一般词汇。

成语:泰语里的成语以四音格词为主,少数的是五词或六词组成,这些词的组成有的是叠音,有的是叠韵,有的叠义如:ถ้อยคำ言词+สำนวน言词=ถ้อยคำสำนวน言词。

白话文:泰语的俗语,来自古代俗语,有的是口头流传,其词义内容比较好,有警世和教育的寓意,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从字面上就能直接领会其含义。另一类从字面上不能马上领会其含义,要用它引申义如:ปิดประตูตีแมว关门打狗。

格言:กระต่ายตื่นตม大惊小怪、ถี่ลอดตาช้าง ห่างลอดตาเล็น小处吝啬、大处浪费等。

方言词和外来词

方言词

泰国方言根据地理情况可划分为4个部,即:西北方言、东北方言、南部方言、中部方言等。各个方言在语法和词汇上是相符合的,但是在语音、语调上有不同点,具有地方方言的特点。中部方言,即标准音,共有21个首辅音,9个尾辅音,单元音18个,3个复合元音,声调5个;东北方言以乌汶府乌汶音为标准音,乌汶的语音有20个单首辅音,9个尾辅音,18个单元音和3个复合元音,基本与清迈语音一样;不同的是,乌汶方言语音没有复合辅音,但有6个音调;南部方言在语音和一些词汇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以那空是贪玛叻府差旺县差旺音为代表的南部标准方音有20 个单首辅音,有9个尾辅音,有14个复合辅音,有18 个尾辅音和 3 个复合辅音,与其他泰语方言一致。至于音调方面,洛坤音有7个音调;泰北方言有20个单首辅音,尾辅音9个,复合首辅音10个,6个声调。

外来词

也称为借词,指的是从外来语言里借来的词。泰语中的借词大部分来自以下五种语言:巴利语梵语高棉语、汉语和英语。这些借词转换成泰语时,可能发生形变、音变或义变,因为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发生这些变化是极其正常的。泰语吸收了许多巴利文、梵文词汇,与泰语词汇配合在日常用语和各学科文化用语中使用。这些词大部分被变音,使之与泰语语音一致。巴利文、梵文借词的某些词义与原词不一样,但大部分在泰语中仍保留了其原意。现代的泰语中保留了大量的高棉语借词,这些借词主要反映在书面语和日常口语中。由于泰语借用这些词后进行过变音改造,使之与泰语语音一致,因而从现有的柬埔寨借词已难寻觅其原貌了。泰语中汉语借词的特点与巴利语梵语高棉语借词的特点不一样,因为泰语在吸收这些非汉语词时大都把它们的书写形式改变成泰语文字的形式,并且进行变音使之与泰语语音一致,或者根据泰语语音规则来发音。泰语中的英语借词要比巴利文、梵文、高棉语等的借词多得多。泰语借用英语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形式:1、音译即借用英语的音与义。为了使借词的音与原词一致,泰语中规定了英文字母转换成泰语字母的方法。2、把英文词汇的词义译成泰文,并推广使用。

语法

词法

泰语的构词法:单纯词由辅音元音、尾音、声调依一定的规则组成音节语素,由语素组成词;复合词的构成则有7种方式,即:简单复合、重叠、附加、萨玛复合、顺替复合、嬗变、缩简。

三合音节——由元音、辅音、声调组成。

四合音节——由元音、辅音、尾音、声调组成,或者由元音、辅音、声调、不发音字母组成。

五合音节——由元音、辅音、尾音、声调、不发音字母组成。

两个以上自由语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词,有六种形式。

两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การ(事务)+ บิน(飞)=การบิน(航空)

三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ทอง(金))+ปิด(贴)+พระ(佛)=ทองปิดพระ(贴佛像之金)

四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เครื่อง(用具)+ชัง(称量)+ตวง(用容器量)+วัด(测量)=เครื่องชั่งตวงวัด(衡器)

五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หนาม(刺)+ยอก(扎)+เอา(拿)+หนาม(刺)+บง(挑)=หนามยอกเอาหนามบง(以毒攻毒)

六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เสียม(削)+เขา(角)+水牛水牛)+ให้(使)+ชน(斗)+กัน(副词)=เสี้ยมเขาควายให้ช鸟纲ัน(挑拨离间)

七个自由语素形成的复合词:เอา(拿)+จมูก(鼻子)+ผ(人)+อื่น(其他)+มา(来)+หาย(失、愈)+ใจ(心)=เอาจมูกผู้อื่นมาหายใจ(仰人鼻息)

名词重叠:泰语里的名词重叠大致有三类。一类:形式是AA,仅限于单音节表示称谓的名词,重叠后的名词表示复数。二类:形式是ABAC或AABB,重叠后表示类属。三类:形式是AA或AABB,个别名词重叠后,已失去名词的语法特征,变成了形容词。

量词重叠:泰语的量词重叠形式是AA(单音节、多音节均可),表示“逐个儿”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一A一A”。而汉语单音节量词重叠式(本本、句句等)则表示“每一”的意思。

数词重叠:仅限于位数重叠,表示一个数值相当大的约数。

动词重叠:泰语里的部分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的动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AA的形式,含有动量短、时量短或尝试的意味,后面往往要有表示程度或尝试的副词与之搭配。

形容词重叠:泰语形容词的重叠式仅限于状态形容词,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

副词重叠:副词重叠的例子很有限,形式是AA,带有强调色彩。

代词重叠:只有不定代词可以重叠,形式是AA,泛指全范围。

谐音重叠:泰语中有大量成语是以谐音的方式复合而成的。

近义或同类重叠:两个近义词或表示同类事物、动作的词复合,在泰语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句法

泰语中的句子按其特点分为三种:单句、复句和从属句。此外,还按照说话者的意图分为五种句型: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和祈使句。

1、陈述句指说话的人要陈述主语干什么、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用处或者情况如何等的句子。

例如:dekdek kamlaylenna:mnajkhlo:g(孩子们正在沟里玩水)。(说明在干什么)

2、疑问句在句首或句尾有疑问词的句子。

例如:khrajpajrapkhawthi:sana:mbin?(谁去机场接他?)u:kcapajthiawkapkhraj?(孩子将和谁去玩?)

3、否定句指有maj(不)一词在谓语之前的句子。

例如:dekdekmajja:kpajron rian.(孩子们不想上学。)

4、祈使句这类句子省略主语,因为可以知道句子的主语就是听者或接受命令的人。也就是说这类句子只有说明部分,没有主语。此外,句首还用con(没有实意)来加强语气使之更明确。使用命令句,可能表示命令去做,也可能表示告知禁止做。例如:表示命令去做的句子:lük khin!(站起来!); 表示禁止做的句子:ja:lonlenna;mnajlamkhlə:g!(别下沟去玩水!)

5、祈使句和命令句一样只有说明部分。这类句子有"请"请"、"麻烦"、"劳驾"之类的词放在句首表示礼貌。

如:pro:tnotsu:pburl:(请停止吸烟。)

文字

泰文是1283年由坤兰甘亨国王在古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古泰文在字形上与古高棉文近似,在写法上比古高棉文易写。在泰文发展中,泰文字母在书写和拼读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古泰文的基本书写方式一直保留至今。泰文书写采取连书形式,自左向右,横向书写。词与词之间不用标点,也无间隔。以两个字母的间隔或句中的小停顿表示一个句子。在泰国历史上,好几位君主曾力图对泰文字母的书写加以改革,但都因得不到社会的接受而失败。当代泰国文字有44个字母。这些字母表现为21个辅音音位。泰文的元音无字母,而用21个符号标在辅音字母的上下或左右,以表示元音。

语言保护

使用现状

泰语分为标准泰语和泰语方言,标准泰语是越南语,泰语方言属于地区性方言。标准泰语现阶段在政府机关、中小学、高校和大众媒体及官方场合使用,对泰国不同区域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截至2021年,泰语的全球使用人数达到6800万。21世纪以来,泰国政府将英语作为国家间经济、政治、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语言工具,各级学校加强英语教学,故英语在泰国显得日益重要,逐渐成为泰国第二大语言。同时,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中泰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成为泰国学校的热门外语,汉语在泰国的传播迅速,故泰语的使用相对以往逐渐减少。

保护措施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教育的普及,标准泰语迅速传播。到如今,标准泰语在泰国广为人知,并占据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官方法令规定在全国各级学校使用标准泰语作为教学语言;标准泰语也在媒体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电视和广播节目都用标准泰语播出,以加强其作为国家语言的地位;它也是行政、商业、公共演讲的官方语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威望的象征。

作为泰国第一语言的普及教育,泰语的教育从幼儿园人学开始,在泰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期间泰语始终是核心必修课程,在大学,非泰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1-2年的基础泰语。以曼谷社会特权阶层的口音为基础的标准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标准泰语是该国所有泰文学校的授课媒介语。使用标准泰语的教育是强制性的,且开始得很早。为了使少数民族语言集团更好地融入泰人社会的主流中,泰国政府提倡在各级教育中,泰语应成为民族融合的主要渠道。

为体现泰国国王对泰语和泰国文化的高度重视,1993年泰国政府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国家泰语日”,鼓励泰国人民正确使用泰语,传承弘扬泰国文化。每年为期一个月的“国家泰语日”相关庆祝活动由泰文化部主办,同时面向在泰外国人士颁发“泰语运用杰出奖”等荣誉。

泰国《2010年国家教育条例》明确要求,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数学和语言的知识与技能,注重泰语的正确使用。”为了规范标准泰语的使用,泰国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制订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标准的皇家学院,其通过各种渠道对泰语的使用进行规范。

语言文化

文学

中世纪及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玛哈塔寺庙碑文》,这一碑文作品叙述了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根据这个碑文可以知道佛教世界观存在于素可太。当时唯一杰出的著作是里泰国王的《三界经》,其对傣族社会宗教观的形成、对泰族文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提到了《嘉塔卡》《普陀》《察里雅皮塔》《维苏德希玛格》《齐纳兰加》等等经文的著名评注,《阿布希德哈玛特哈散加赫》和《萨拉特哈散嘉》经文的扼要叙述,以及《洛卡潘纳吉》《洛库帕吉》《阿龙纳瓦吉》《玛哈卡帕洛卡散特罕》之类的末世论著作,对泰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近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城市口述故事,创作了关于民间人物西特诺猜的故事。至19世纪上半叶,泰国恢复了游记诗、叙事诗、摇篮曲等等诗歌体裁。泰国作家根据《五十个故事》《加吉》《阇陀伽》《三界经》的情节写出了一些叙事诗。泰国大臣本隆,遵照拉玛一世的指示,同其他几个诗人一起,写出了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拉差吉拉特》(1784年),并且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泰文发音是《萨姆柯克》,即《三国》)从中文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史上,这些是第一次用散文形式而不是用诗歌形式撰写和翻译的作品。19世纪下半叶,泰国文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体裁:历史长篇小说,书信形式的短篇故事,抨击性的著作,政论文章,通俗科学小品。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历史学、人种志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医学、语言学的著作,这些著作受到的重视并不亚于传统的游记诗、说唱诗、叙事诗以及对宗教著作的评论。许多新的著作都是70至80年代第一次发表在曼谷一些定期出版物上的,如:英文的《暹罗共和》(约1870年),泰文的《瓦契拉扬》(1884-1905年)和《瓦契拉扬·维塞特》(1884—1894年)。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社尼·骚哇蓬(真名萨猜·班仑蓬)的长篇小说《魔鬼》(1957年),是现代泰国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家劳·康宏的短篇小说《政客》,古腊·柿巴立的短篇小说《艾奴迷了路》,都是充满作者社会人民艰苦命运的同情,并加以尖锐讽刺的作品。21世纪以来,泰国文学作品《不朽》《老房子》《可能》等19部获得东盟文学奖,其中包括了7篇小说,6篇短篇小说集和6篇诗歌。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现出社会科技的进步为泰国文学作品带来了新兴内容。

艺术

电影

1897年电影技术初次引入泰国,仅播放西方电影。至1923年,第一部无声电影于泰国制作并上映,标志着泰国电影业本土化的开始。20世纪50-60年代,泰国电影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开始吸收国际元素的泰国电影,与好莱坞等国际电影产业接轨。在此期间,电影类型开始多样化,包括喜剧、恐怖和爱情片,商业化程度逐渐提高。至21世纪初,泰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2004年的《鬼影》和2010年的《冠军拳手》等电影展示了泰国电影的独特魅力。这一时期,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让新一代的泰国导演和制片人推动了泰国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

音乐

泰国音乐起源可依据14世纪的有关佛教宇宙论的文献《Trai Phum Phra Ruang》,此书谈及人类问题以及世俗乐器的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泰国政府严格控制古典音乐的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得到了强劲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音乐一直是泰国小学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相关的艺术学校包括南邦如诺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清迈城市艺术学院等学校,专门开设古典和传统音乐舞蹈课程。一些高校成立了相关的地方艺术组织,在发展传统和地方音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音乐教育开辟了新的传播领域。此后,泰国将传统音乐视为向外界展示其民族宗教、仪式、节日活动和文化内涵的完美窗口,泰国音乐迎来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民俗音乐

20世纪60年代在泰国社会兴起了一种新的民歌形式——“田园民谣”。它是一种具有泰式特色的泰式音乐,流行于泰国的城市和农村。其艺术表现形式结合了泰国乡村文化、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泰国小农社会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矛盾的产物,也是泰国城乡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曲调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音乐和其他文学形式,如收稻歌、兰达调、毛兰歌、梨甲戏、乔歌、伊塞歌、长鼓歌、船歌和乞丐谣等。其后“田园民乐”作为一种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官方主流的肯定,获得了“独具特色的泰国文化”的定位。

戏剧

泰国,在文化上处于印度文化圈与中国文化圈交汇地区。长期以来,它的文化与印度、中国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互补关系,其戏剧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而个性鲜明的独特风貌。泰国文化中,泰国戏剧是东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泰国最古典的民族戏剧孔剧,出现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将对真主的诵赞变成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礼该戏,起源于真人表演的泰国木偶戏,还有18世纪下半叶却克里王朝时期产生的哑剧、无面具舞剧等。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20世纪以后,纳拉贴巴攀蓬亲王创作了《盖通》《缅甸大王》《妙令克乐发》《帕罗》等剧本。20世纪70年代末,在泰国戏曲舞台和民间民俗、宗教活动中,也出现了保持拉孔、力奇戏、潮剧、泰语潮剧、皮影戏、猴戏、传统戏剧、现代歌剧、舞剧等表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