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蓝鹊 :鸦科蓝鹊属的一种鸟类

更新时间:2022-06-28 18:35

红嘴蓝鹊(拉丁学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别名山、长尾鹊,为鸦科蓝鹊属大型鸦类。体长510-655毫米,体重147-210克。雌性个体较大,羽色较为暗淡。嘴红色,虹膜为橙红色。整个头部至胸部上方全为黑色,头顶至后颈枕部有一块白色至紫灰色块斑。背、肩、腰羽色为紫蓝灰色,下胸部至腹部及下体白色,脚红色。其两翅羽毛黑褐色,飞羽外缘根部羽毛颜色为紫蓝色,末端为白色。尾部较长、中部向上弯曲。尾上覆羽为淡紫蓝色或淡蓝灰色、末端有黑斑和白斑。最长的位于中央的尾羽为蓝灰色,末端有白斑。

红嘴蓝鹊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尼泊尔印度、及中南半岛地区的缅甸、泰国等国。在中国分布于西起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东至辽宁省、北京、河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等地。其主要栖息于山区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也见于竹林森林边缘地带和人类活动区的树上。生活地区平均海拔地平线到海拔3500米。

2018年红嘴蓝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2023年,红嘴蓝鹊被列入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即为红嘴蓝鹊。晚唐时期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命名与分类

最初命名红嘴蓝鹊的是荷兰博物学家博达特(Boddaert, 1783)种加词“Urocissa”来自古希腊语“oura”和“kissa”的结合,意为长尾巴喜鹊。

亚种分类见下表:

形态特征

红嘴蓝鹊为大型鸦类,体长510-655毫米,翅长175-208毫米,尾长350-474毫米,体重147-210克。雌性个体略大,羽色较为暗淡。嘴为鲜艳的红色,这也是其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虹膜为橙红色。其羽毛颜色也非常丰富多彩,整个头部至胸部上方全为黑色,头顶至后颈枕部有一块白色至紫灰色块斑,向后逐渐扩大,可蔓延到上背中央。背、肩、腰羽色为紫蓝灰色或灰蓝色杂有褐色,下胸部至腹部及下体白色,有时沾蓝色或黄色,跗和脚为鲜红色。初生时幼鸟羽毛颜色为灰白色,三周后与成年类似。

两翅羽毛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根部羽毛颜色为紫蓝色,末端为白色,次级飞羽内外缘都有白色的端斑,外缘羽端紫蓝色。尾部较长、中部向上弯曲。尾上覆羽为淡紫蓝色或淡蓝灰色、末端有黑斑和白斑。最长的位于中央的尾羽为蓝灰色,末端有白斑,其余尾羽为紫蓝色或蓝灰色。飞行时尾羽通常散开呈扇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嘴蓝鹊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鸟类,其分布范围包括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在中国境内,红嘴蓝鹊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泛,西起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东至辽宁省、北京、河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等地。

栖息环境

红嘴蓝鹊主要栖息于山区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林等,也见于竹林森林边缘地带和人类活动区的树上,如城市公园、居民区和农田附近等地。红嘴蓝鹊生活的地区可从山脚平原到低山丘陵再到高原山地,其栖息地可以延伸至不同平均海拔的地区。海拔高度可从海平面到海拔3500米。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红嘴蓝鹊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群成员数量从3-5只至十余只乃至数十只。性喧闹,不甚惧人。攻击性强,常主动攻击福特猛禽。其叫声较为尖锐,一般为“喳-喳”声也会发出其他复杂多变的鸣声。

红嘴蓝鹊极喜水浴,春末秋初每天水浴2-3次,秋末、春初只要水不冰冻,每天都要水浴。

运动行为

红嘴蓝鹊喜短距离滑翔,滑翔时姿态优美,尾羽展开两翅平伸。飞行时滑翔与鼓翼飞翔动作交替进行,在受惊时会鼓动两翼向高处逃离。红嘴蓝鹊飞行能力较强,冬、春季在低山丘陵活动较多,而夏秋季则在高山峻岭活动。它们喜欢在林间穿梭,不喜在一处停留时间过长,常会在树枝间跳上跳下。

觅食习性

红嘴蓝鹊食性广、食量大。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捕食鳞翅目松毛虫属松毒蛾刺蛾科、灯蛾、袋蛾,鞘翅目瓢虫天牛、叩头虫,直翅目蚱蜢、蝼站等三十多种害虫。各种昆虫占比可达80%以上。也吃其他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两栖动物爬行纲以及其它鸟类的早成雏鸟卵。在没有动物性食物时也会进食植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果实与种子,偶尔也吃农作物。它们还有贮藏食物习惯,会将吃剩多余的食物藏到洞里。常在地面取食。

生长繁殖

求偶与营巢

红嘴蓝鹊繁殖期为5-7月,一般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开始求偶,多活动于山涧小溪两旁或山谷森林中,来回追逐,鸣叫频繁。特别是雄鸟鸣声高昂,音调复杂多变,尾声常带有哨音,听起来好似“归-归-归,去-归-”,一连数声或十余声。

巢筑在树杈或竹林上,呈碗状,主要由植物纤维构成,距地高2-8米。一般由雄鸟衔料,雌鸟筑巢,约2-3天筑成。巢呈圆盘形,一般外壁较为粗糙稀疏,材料纵横交错,内壁则材料环绕致密,较为精致。外径170-240毫米,内径100-170毫米,高80-140毫米,深40-70毫米。一般在清晨至上午时段,亲鸟的筑巢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下午时段也可见筑巢行为发生。亲鸟平均每小时往返4次,每次在巢中停留约5分钟至8分钟。在下雨、大风、大雾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基本观察不到筑巢行为出现。

产卵与孵化

巢筑好后雌鸟即会开始产卵,卵多数在清晨产出,一般每日产出1枚。每窝可产卵3-6枚,以产4-5枚为多。卵的颜色是土黄色、淡褐色或绿褐色,上面有紫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卵形状呈卵圆形,长径尺寸为31-36毫米,短径尺寸为23-24毫米,重7-8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7-19天,早成雏晚成性。

当一亲鸟在巢内孵卵时,另一只亲鸟则在离巢不远的地方活动,或栖息在巢旁的大树上,这时很少鸣叫。亲鸟均有强烈的护巢行为,若有闯入者来到巢区时,在巢外的亲鸟会迅速飞回并发出惊叫声。此时在巢中孵卵的亲鸟会闻声从巢中飞出,与伴侣共同驱赶闯入者,直至将其赶出巢区。之后亲鸟回到巢中继续孵卵。如果是人类接近其巢区,红嘴蓝鹊会不停地飞舞及鸣叫,也会对接近的人类发动攻击。

育雏与成长

前期雄鸟为幼鸟喂食较多,雌鸟为幼鸟保温时雄鸟喂食幼鸟的次数与雌鸟大致相等,后期则雌鸟为幼鸟喂食略多。亲鸟每小时喂食约4次,喂食高峰期主要在早晨、下午和黄昏时分,夜间喂食停止。红嘴蓝鹊性成熟期为1年,其寿命约为10-12年。

人工饲养

野生的红嘴蓝鹊成鸟难以饲养和驯化。只有野生的早成雏捉来饲养驯化,才能达到让其听从指挥的目的。

雏鸟应尽可能多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喂至其不再讨食为止。成鸟可增加植物饲料,饲喂量可加大。

在饲养过程中,为了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育,必须将强鸟和弱鸟、健鸟和病鸟进行分笼饲养,分别给食。在鸟棚中必须要放些细砂让鸟自啄。饮水要注意清洁卫生,另应为其准备洗浴用水。

可利用食物引诱法对其进行训练,养成听从驯养员声音信号的习惯。训练过程又可分栖架驯练、笼内驯练和野外驯练,驯化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个体与饲养员之间的距离。使之习惯于听从指令,野外放飞时不易逃走。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8年全球种群数量米姓统计,但红嘴蓝鹊在其分布范围内都较为常见。2009年中原地区的种群规模估计为约1万-10万对繁殖个体。其数量较为稳定。

致危因素

红嘴蓝鹊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环境变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其外由于其为知名观赏鸟,其幼鸟被捕捉用于进行饲养,导致这种鸟类的数量显著减少。

保护级别

2018年,红嘴蓝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红嘴蓝鹊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中原地区境内多个自然保护区中均有红嘴蓝鹊分布。如四川省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省的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势地貌类型,种类繁多的各色植物、丰富的食物资源完善的生态系统,为红嘴蓝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价值与危害

红嘴蓝鹊以其绚丽的羽毛、长长的尾羽和优美的姿态而闻名,其饮食习惯广泛,且相对容易饲养,是一种重要的观赏鸟类。

一只红嘴蓝鹊可保护约600-700平方米的森林免受害虫的危害。它们一天可吃掉松毛虫属40余条,一年可消灭上万条,在控制森林害虫的发生与蔓延以及防治森林害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嘴蓝鹊食物中有树木的种子,对于植物的分散与繁殖有较大帮助。在珍稀植物红豆杉种子的传播中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但红嘴蓝鹊也会吃掉一些农作物,还会捕食其他鸟类的卵和早成雏

相关文化

红嘴蓝鹊是中原地区花鸟画中的常见主角。其体形优美,羽色艳丽,姿态飘逸。以其为主题的画作很受欢迎。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即为红嘴蓝鹊。传说昆仑神话中的主神,长寿与吉祥的化身王母娘娘座下有三只青鸟,其中两只常伴西王母左右,随从服侍。另一只则担任信使,来给刘彻传递信息。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也出现了青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