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补 :清代归锄子创作的古典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2

《红楼梦补》是清代小说家归锄子所著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共四十八回,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作者生平不详,但据自序可知,他在三时定羌幕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红楼梦补》从《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死后续起,通过黛玉死而复活、宝玉到大荒山出家、薛宝钗郁闷而死等情节,描绘了黛玉重归贾府、做了许多善事、晴雯未死、袭人出嫁等诸多事件的结局。作品歌颂了自主婚姻,并含寓着只要坚持与斗争就能胜利的思想。《红楼梦补》的语言流畅,结构紧严,事事与《红楼梦》九十七回以前照应,是众多《红楼梦》续书中比较好的一部。全书上场有姓氏的人物共一百五十余人,部分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上,可以看出续书与前书之不同。

节选

那日林黛玉傻大姐说宝玉娶了宝钗,心中痛苦万分,回到潇湘馆,焚巾切齿,恨不欲生。等到气绝的时候,一缕香魂离了躯壳。随金钏来到太虚幻境,遇到警幻仙子。警幻仙子告诉黛玉,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未将离恨天补完,留了一石,后来欲将所遗之石补上,可再没有本领完成未竣之工。以致此石化为神瑛于是才有了宝玉黛玉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警幻仙子认为,珠此番下世历幻,遭际实在令人遗憾。如果黛玉撒手而去,反倒做了天下第一恨事,不是报恩,而是报怨了。于是警幻仙子邀了三生石、离恨天商议,暂借三生石补了离恨天缺陷,把金陵十二册抽改几页。让林黛玉返魂,并降下巨额金银,以保证与黛玉同劫的一些薄命女子都能如愿以偿。

黛玉还魂之后,已看破世情,因而决心割断情丝,返回扬州市故里。此时宝玉仍在病中,被人哄瞒。有时追忆前情,还拉住袭人盘问林姑娘临终光景。袭人只得将错就错宽慰他。宝玉因思念黛玉,去潇湘馆凭吊,举目四望,止不住泪珠扑簌簌地滴下来。接着,宝玉上香洒酒,只膝跪下,不等拜完,放声大哭,泪如泉涌,几乎晕去。袭人等在旁百般劝慰。宝玉又想到黛玉葬花诗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禁百感交集,落花不知有林妹妹,林妹妹亦不知有落花了,然昔怜落花而葬花者尚有林妹妹,今林妹妹死了,连棺木也不得一见。是落花为林妹妹知己,自己待林妹反不如林妹妹之惜落花。于是宝玉心中又悲痛万分。袭人在旁边觉得好笑,又不敢做声。

薛宝钗与宝玉完婚后,夜间分床而寝,白天则相伴相依。圆房之后,二人亦不过情如姐弟。一日,宝玉梦中只记得娶的是林黛玉,连叫妹妹,黛玉半推半就,任宝玉恣其欢爱,一似梦游太虚幻境与仙女初试云雨滋味。而醒来才知身旁是宝钗。由于宝玉思念黛玉日甚,便借应试的机会,逃往大荒山去追寻黛玉踪影。在大荒山中,宝玉遇到了从前见到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僧道把宝玉留下,宝玉也处之泰然。得了实情后,他又途经扬州市,但未能相遇。

宝钗自从宝玉出走后,终日与袭人伤心流泪。薛宝钗早猜透宝玉心事,怀忧更切。忽又听傻大姐说宝玉做了和尚。触动胸痹心痛,一时魂魄惊飞,抑郁成疾,不久呕血而亡。贾母以下诸人都非常伤心悔恨,薛姨妈更加悲痛至极,下人中也颇多非议。贾母等后来得知林黛玉下落,便派王熙凤前去扬州说媒。宝玉婚事遂愿,返京应试。中了进士,授翰林之职。皇上谓宝玉为贾元春胞弟。黛玉乃清官遗孤,便特别开恩,降旨准允完婚。

婚后,黛玉处处以“恕道”待人,先收晴雯紫鹃于宝玉房中。此时,宝玉真从心眼里欢喜,不知夜里到哪一个屋里去住歇才好,紫鹃、晴雯又互相推让,晴雯拉了宝玉要送别紫鹃屋里去。紫鹃连忙把门关上。宝玉知道他是不肯开门,只得回到晴雯屋里。两人正说话之间,那紫鹃悄悄开门出来,走到窗户底下,仔细偷听屋内动静。后来林黛玉又收了莺莺、袭人于宝玉房中。这样,宝玉虽授翰林之职,但仍然优游于政界之外,活跃于裙钗之中。

变化最大的要算黛玉了。婚后,她于潇湘馆发掘地里藏金一千三百万两。在历经了生死磨难之后,她胸襟顿异,才干大增。在理家方面,远胜于凤姐、贾探春,驳正了熙凤、探春等人偏颇寡恩之处,消除了许多积弊。她还以慈善之心博施济众,身在荣府,不忘天下。贾家仿照太虚幻境,修造了一座太虚宫,雕刻精巧,铺设辉煌,并为许多有关的人立了塑像。在宝黛等人的主张下,宫内附设了施药、施棺、施粥、施衣等四大舍局,宝玉又提议附设了一干支助婚事费用的机构,为天下人解决有关的困难。太虚宫与太虚幻境,二者一虚一实,连匾额联语都是一致的。宝玉认为,原来那些题字已经过时,应当换上新的话头。但林黛玉认为,他们这一起的人能够否极泰来,实为上天的破格承全,不足为天下法,因而坚持不改,以警悟世人。黛玉善持家事,又尤重经商。还不忘香港置地,运筹闱内。有经天纬地之才。她以天降金银为本金,攻节流为开源,分派族人营运生财,终于扭转了贾氏家族的经济困境。这时,在贾府上下,便出现了一派和睦兴旺的崭新气象。

薛宝钗到幻境后,被遣借体重生。一日,薛姨妈一早起来,眼圈红红的。黛玉忙去问安,薛姨妈说昨晚做了一个梦,非常奇怪。说看到宝钗站在炕前,宝钗说林妹妹仍旧住在潇湘馆,晴雯紫鹃住在怡红院,没有人占她的屋子,将来还住她的芜院。还叫莺儿等着她,不用去跟四姑娘。薛姨妈正要问她话,她说怕天明了,还要去见她太太呢。说着就转身走了。这时王夫人来到,她也做了同样一梦。林黛玉这时思想,大约宝姊姊这样人,夙有根基,死后一灵不散,来去自由,偶然御风而行,晚上到此看看妈妈,尽她一点孝心也是应该的。但又何必说要回来的话,哄骗她老人家呢?再者,既然到了我屋子里,多年好姊妹,何不也来会会,在梦里头说几句话,莫非怪了我了?

黛玉正在思想,只见莺儿慌慌张张的赶来。黛玉问她:“哪里去?”莺儿道:“太太说我们姑娘要还阳了。我想棺柩停在铁槛寺,姑娘还阳转来在棺木里喊叫没人听见,怎样走出来呢?我要去瞧瞧,听见有什么响动,就好叫人开棺,我到王熙凤那里要本子去。”林黛玉道:“你也成了一个傻丫头了。你姑娘果然还阳,须得的的确确定准了一个日子时辰,才好商量。这件事如今太太不过在梦里头得了一句没盼响的话,到惹你发起呆来!你去便怎么样呢?到底你要到铁槛寺去,太太知道没有呢!”莺儿道:“我没有告诉太太。那里承望姑娘就能活转来,我去走了一趟,看看光景,也就死了我这条心了。”说着,掉下泪来。黛玉见她可怜,便道:“这也难为你一片热心,不走这一趟,想是过不去的。”回头便叫跟的老婆子道:“你同莺姑娘到王熙凤那里去,说我的话,叫外头套一辆车子,再派一个有年纪的稳当家人到铁槛寺,你也同了去。”又对莺儿道:“早些回来,别去发呆胡闹。”

于是莺儿与老婆子同坐了一辆车,买了些银锭纸钱,来到铁槛寺。莺儿是前次随送灵柩来的,知道停柩之处,一经进去。走近棺旁只见棺盖上积满了灰尘,连叫几声“姑娘!”而棺内没有一点动静,全无一点还阳的样子。便哭个不停。只好回来。在林黛玉的心中,也是愿薛宝钗还阳的,第一慰了妈妈思念女儿的心情;第二夫妇三人可以共承欢乐;第三,宝钗病故由于宝玉出家,自己欢庆团圆也不应该让别人忍受缺撼,两番镜月重圆,先悲后喜,岂不是人间难及之事。只恐未必是真,又恐怕让宝玉知道了此事,也象莺儿一样认真要去开棺胡闹起来。于是黛玉反而添了一种心事。

一日,雪雁手里拿了一纸字贴儿来,宝玉接过一看,连叫奇绝,便递给黛玉看,黛玉看到笔迹很象宝钗,只见上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玉忽然想起这是薛宝钗填的柳絮词。林黛玉明白,一定是宝钗借体还了阳。原来宝钗的真魂留住太虚幻境数月,算准还阳日期,因肉身已坏,凑巧有个张家大老爷的女儿暴病而死。于是尤家姊妹和秦氏送宝钗真魂到张家附在小姐身上,借体回生。那张家只有一个女儿,爱如掌上明珠,忽然暴病身亡,她父母哀痛不已,又见死而复生,不觉喜出望外。宝钗睁眼相看,忙说自己不是他们的女儿。二三日后起身梳洗,竟与前生所见镜里的容颜无异,暗暗称奇。房中的伺候的三四个丫头,都叫不出名字,她对张太太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要生本回去见自己的母亲。张太太如何肯放。

薛宝钗想找一件东西作证,但首饰衣服都是张家之物,忽想起前生在大观园与诸姊妹填的柳絮词,词义与如今附体还阳之事有些映合,便要纸笔写了出来,送去为证。张太太拿了字帖儿,送与张老爷看,张老爷看了柳絮词,大为夸美,知他女儿不过识得几个字,那里填得上这首词来,不得不承认自己女儿空留躯壳,魂灵已易,自是伤感。于是找人去找薛姨妈。薛姨妈来了,母女二人抱头大哭。薛姨妈细问缘由,张太太将女儿病亡,苏醒转来便不是原魂的话,一一说明。薛姨妈又问她年纪生日,取何闺名,张太太逐件告诉了。薛姨妈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奇事,不但同岁同生,闺名也叫薛宝钗,而且长得竟是一个模样。薛姨妈忽然又想起一件要紧事来,问张家女儿是否订过亲事,张太太说已由贾雨村作媒,说的南京甄家。两亲家都愿意,但还没有过聘。薛姨妈急忙叫张太太不要应许,因宝钗已经出嫁配与贾宝玉了。张太太不允。

薛姨妈心上踌躇,想宝钗借了他家的女儿的身体回生转来,到底是张家的人,于是只好劝宝钗不要性急。宝钗也是个明白人,斟酌了一会儿,只得叮咛她母亲尽快想一个万全之策,接她回去。通过各种周折宝玉与薛宝钗终又喜结良缘。宝玉揭开盖头,看到新人宛然是一个宝钗,禁不住乐得心花怒放,竟忘了情,不顾众人在跟前,连声便叫“宝姊姊”。众人都笑起来。宝钗睁眼看时,满屋子都是熟人,想到自己与宝玉两番花烛,真是千古奇闻。不禁悲喜交集,又因不得不替张家小姐留些体统,勉强装出一个做新人的模样。宝玉等众人散去,便来亲近宝钗。此时宝钗亦将怨恨宝玉之意付之汪洋。宝玉还疑借尸之说事属模糊,用旧话几次试探,宝钗逐一回答,纤细不忘。宝玉十分奇异,两人卿卿我我谈到夜深,宽衣同入销金。枕席之欢娱,比以前倍增,只是含苞初放,重点元红,不能不又试一番呻吟羞涩之态。

一日,宝玉和衣倒在床上,才朦胧合上眼,便见柳五儿来到床边,说妙玉请他到太虚宫有要紧话说。宝玉心想到林黛玉那里告诉一下,只恐怕黛玉阻止他,便径直去太虚宫。进了宫门,一女子对宝玉叱问道:“何处俗物,擅入此间!”宝玉见女子加以厉色,只得俯首相告,那女子答道:“这里没有什么妙师父,还不快走。这里乃清虚飘渺之所,觉有便有,说无便无;纵然有,她也未必肯出来见你。”说着,径自走开了。宝玉被她冷落,心头正在烦闷,忽听隔墙传来歌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怕没前因,今生怎想遇着他?毕竟有奇缘,肯教心事成虚诧。从前枉自嗟呀,到后何须牵挂。捞起了水中月,栽活了镜中花。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忍他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曲终人不见,余韵悠然。宝玉听了,山神伫立。忽然一女子从院门走出,引宝玉来到配庑薄命司中,让宝玉看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那女子先将册上旧句指与宝玉瞧了,又看改的。宝玉最后拜谢仙女,离了太虚宫回家,经至怡红院。见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鸳鸯、香菱晴雯袭人等许多人望的望,站的站,满屋子莺声燕语。宝玉把刚才之事向她们说了,黛玉说世界上那里有什么太虚幻境。这时,只听院子里山崩般得一声巨响,众人赶出去一看,一块大石从天上塌了下来。宝玉惊醒,眼前根本就没有黛玉、宝钗以及晴雯、袭人、紫鹃莺儿等人,原来是红楼一梦。

创作背景

归锄子自序说他续书的动机是:“借生花之管,何妨旧事翻新;架嘘气之楼,许起陈人话旧:此‘后’、‘续’两书所以复作也。但如宾岂有并尊,抑后来更难居上。屈我潇湘之位,尚费推敲;让人金石之缘,终留缺陷。”由此可见,归锄子是不满《后红楼梦》《续红楼梦》二书,所以自己操笔,以为林黛玉吐气扬眉。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红楼梦》的续书不断涌现。归锄子对“后”、“续”二书的意见,在第一回开始也作了阐发,云:归锄子告于友曰:“《红楼梦》一书写宝、黛二人之情,真是钻心呕血,绘影镂空,还泪之说,林黛玉承睫方干,已不知赚了普天下人之多少眼泪,阅者为作者所愚,一至于此。余欲再叙数十回,使死者生之,离者合之,以释所憾。”友曰:“已有《后红楼》《续红楼》矣,不能扫弃陈言,独标新格。”归锄子曰:“后、续两书,各有所长,然宝、黛卒合,不从自己构思设想濡笔蘸墨而来,于心终未释然。”

后面,作者又说自己馆塞北,梦中青埂峰石做人言,令他去掉《红楼梦》后二十回,“补其缺陷,使天下后世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于是作成此书。《红楼梦补》“直接前书九十七回,自林黛玉离魂之后写起。凡九十七回以前之事,处处照应,以后则各写各事”(《例略》)。

人物介绍

林黛玉

贾宝玉薛宝钗婚礼之时,黛玉含恨而死,香魂来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说本来为了酬报神瑛的灌溉之恩而入世,若如此撒手,不是酬恩反报怨了,遗她回去。因此黛玉得以复活。不久,婶母把她接回扬州市。此时黛玉对宝玉已心灰意冷,每天虔拜观音大士。得知宝玉为她而出家,对宝玉的爱又萌发出来,所以当王熙凤前来提亲时,她便允从了。经北静王为媒,皇帝赐婚,终于与宝玉完姻。她和宝玉的婚姻,得到了命运、人伦、政权几个方面的承认,而且婚事有贾元春省亲一样的豪华气派。作者通过各方面的渲染,使她与宝玉的结合和当年薛宝钗偷嫁宝玉成了鲜明的对照。复活后的林黛玉,不仅身体健康无恙,而且性格大改,并显示出了惊人的治家理财的才干,使干练的王熙凤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如宽宏大量,不记前仇,不歧视人,接纳宝钗,不计较名分,招进袭人,好言劝慰;让宝玉收晴雯紫鹃莺儿、袭人为妾,全无妒嫉之心,感化赵姨娘,挽救贾环。通过她的作用,改变了贾府过去互相倾轧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融融相处,拯救了频于倾败的贾府。黛玉的所做所为,使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花袭人、赵姨娘等人深为感动,无不从内心里发出对往事的忏悔。林黛玉不仅赢得了婚姻上的胜利,也赢得了人格上的胜利。

贾宝玉

与薛宝钗成亲后,发觉受骗,暗中决定履践前言,出家当和尚,和薛宝钗保持夫妻名分的姊弟关系。中举后,私出到大荒山出家。在大荒山上得到了失去的宝玉。因与黛玉情缘未了,被成仙的柳湘莲送到南京市甄宝玉家。在甄家得知黛玉没死,便向甄宝玉述说与黛玉的情缘,说出了不得黛玉婚姻不回家的誓言。贾府从甄宝玉那里得知此情后,上下人等皆以为宝玉未娶黛玉是失策。王熙凤不得不到扬州市向林家提亲。适得皇帝赐宝黛二人婚姻诏书到了金陵,宝玉回家,考中进士。殿试之日,在一派豪华气氛中,与林黛玉结成良缘。之后,收晴雯紫鹃,又再娶借体还魂的薛宝钗,又收莺儿袭人。受仙人之意,修造了太虚宫。在贾府诸事如意的除夕之日,贾宝玉得一梦,梦游太虚宫,抄了已改过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上的字句,正与黛玉等看时,惊醒,却是红楼一梦。

主题思想

该书让原作各色人物或受到惩罚或得到完满结局,带有强烈的补憾色彩。这也是多数续红之作所共有的,但在续作结尾作者自扫其迹,写出全书只是宝玉一梦,更具有思想深度。

鲁迅是将《红楼梦补》赫然列入“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的《红楼梦》续书之内的。而归锄子之所以要如此写,则前已指出犀脊山樵已代为答曰:是因为以王夫人为主体的前书中“淑者不淑,而良者不良”,“私固无私,惑亦未惑”。所以他要从九十七回写起,由警幻修改十二钗册,令林黛玉回魂,让“大观园里,多开如意之花,荣国府中,成享太平之福”,使读者能“扬眉吐气,一雪书中之愤恨”。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尽管归锄子在书中也写得花团锦簇、其乐融融,且有借尸回魂等荒诞不经的情节,然而书中对生活细节的展现基本上还是写实的。最后又以李公佐“南柯一梦”式的写法结束全书,明示书中所写不过子虚乌有。

书籍特色

《红楼梦补》中处处可见对《红楼梦》情节与细节的模仿,有的是太想与原作保持一致,乃至亦步亦趋,显得重复,比如第六回小红与紫鹃在蜂腰桥上密谈,小红将窗子推开半扇,照搬原著第二十七回小红与坠儿说话被薛宝钗偷听一节。有的是与原作相对应,如原作有千红一窟的茶、万艳同杯的酒,续作中就有忿花与黄花菜上的露珠炼制的茶。也有的情节移植巧妙,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埋下伏笔的作用,等等。除此之外,续作对原作的照应还体现在对原作前九十七回情节和细节的回顾上,如讲到书厅,会提到是贾政曾经打宝玉的书厅;写林黛玉乘舟看见长河落日的景色,会回忆香菱学诗;闲笔写藕官挖笋,也不忘带一笔火腿鲜笋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看出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去回应原著,试图创作出于原著风格一致的续作。但或许是作者才力不足,或者是太想与原作保持一致,情节的移植虽有成功之处,但总体上与独创精神相违背,因袭太多,附骥太重。

作品评价

晚清文学家姚燮《读红楼梦纲领》评:按此书别开生面,亦有近情动人之处。

近代红学家吴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评:“解庵居士称翻案诸作,此为第一,吾亦云然。然宝黛为木石姻缘,质锁作定,大可删去,眼泪化金,尤属无理。至于通体口吻,与原书逼肖,可谓善于仿者矣。”

《红楼梦补》在笔墨布局上,比《红楼梦》其他续书略有提高,所以《续红楼梦纲领》上说:“此书别开生面,亦有近情动人之处。”《忏玉楼丛书提要》说:“宝、黛为木石姻缘,质锁作定,大可删去;眼泪化金,尤属无理。至于通诉口吻,与原书通肖,可谓善于摹仿者矣。”“归锄子《红楼梦补》是这三部续书中唯一高扬扬黛贬钗主题的,然其主旨亦在补前书之恨。”、《红楼梦》续书中写得最好的小说《红楼梦补》采用的是复生模式。这样就会无形中使人产生了这种叙事模式是《红楼梦》续书的主流模式的印象。采用这一类模式的续书都是属于扬黛类的。从语言角度讲,《红楼梦补》流畅典雅,文笔干净利落,一扫后四十回的拖沓,几乎恢复前八十的语言风格。但是这部书的创作意图是为了给“薄命司”中的所有女子翻案,也就是彻底改变《红楼梦》一书“怀金悼玉”的主题。作者让林黛玉死而复生,让宝玉历经磨难坎坷才娶到了黛玉。作者的观念中,黛玉必须是嫡妻,必须先薛宝钗娶回。这样宝钗必须得死。很显然,作者是抑钗扬黛的。作者把宝钗的金锁送给了黛玉,让黛玉成为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归锄子眼里,黛玉是完美的,她美丽而不矫情,富有而不骄矜,痴情而不嫉妒。她和善待人,管理得体,以一颗善良的心体察一切人,使袭人感恩戴德,使赵姨娘转为宽厚。但是宝钗形象就差强人意了,变得极为平常。在归锄子笔下都是好人。大观园众女子,贾雨村贾政王夫人薛姨妈贾珍,等等,他们身上没有缺点,他们在林黛玉数千万两银子之下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这种人物当然是违反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因为人性中必然有缺点,但是归锄子没有写出来。因此,《红楼梦补》的主题流向平庸。这种平庸还表现在对神话层面的利用上,归锄子把妙玉贾惜春写成了神仙,完全失去了佛学的深度和道家的哲学意义。曹雪芹用神话带有一定的象征意蕴,而归锄子用神话不过是为其情节的发展找个托辞。从这点上分析,归锄子的作品只能流入三流。(豆瓣网评)

出版历史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藤花初刊本;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藤花榭重刊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藤花榭重刊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本;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经阁石印本;

1914年上海共和书局石印本;

1923年上海启新书局石印本;

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

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本;

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红楼续书选”排印本;

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红楼梦》资料丛书续书”排印上海镕经阁石印本;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藤花榭重刊本。

作者简介

“归锄子”,沈德,字寅恭,号归锄。浙江桐乡人。嘉庆、道光时期戏曲家,著有杂剧《奇烈记》《后白蛇传》,传奇《香雪缘》《旌烈记》等。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红楼梦补.豆瓣.2013-03-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