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兀鹫 :鹰科兀鹫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2

细嘴兀(学名兀鹫属 tenuirostris):是鹰科、兀鹫属的鸟类。细嘴兀鹫是留鸟,不会迁徙。栖息在开阔和部分林地,主要在低地。也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发现,并从垃圾堆和屠宰场中清除动物尸体。建巢于枝叶茂密的树丛上。繁殖季节在10月至来年的3月间,每窝只产1枚卵。孵化由雌雄双方共同承担。

形态特征

细嘴兀鹫体长80-100厘米,体重6-8千克。体型中等,看起来非常像印度兀鹫,但它的翅膀稍短,而且它的鸟喙更加精致。印度兀鹫的鸟喙较小,黑色。头部和脖子较暗,几乎全是黑色。

顶冠形成的角度不明显,明显缺少白色。背部和翅膀比其他上部更暗。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呈棕色,下身呈淡褐色。大腿上有一些柔软的白色羽毛,在飞行中清晰可见。颈部和头部有深深的皱纹和皱褶,这些皱纹通常在印度兀鹫身体上不明显。耳朵的开口更宽,更突出。虹膜呈栗色蜡膜全黑。

亚成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和颈部在黑色皮肤上有白色羽毛。区别是脖子较短并有着较深的皮肤。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

可能已经灭绝:越南。区域灭绝:马来西亚泰国

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山脚下的山丘上,从印度西北部(哈里亚纳邦)到柬埔寨南部,途经尼泊尔、阿萨姆邦,东部则是缅甸。

曾经,它们在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部更为常见。

栖息环境

细嘴兀鹫栖息在开阔和部分林地,主要在低地,生活在开阔的空间、部分森林地区和海拔高达1,500米的山丘中。经常在村庄和屠宰场附近活动。在缅甸,经常可以在“秃餐厅”(vulture restaurants)看到它们,这些地方是人工堆积腐肉,为食物不足的猛禽提供食物。这些地方通常位于200-1,200米之间,定期供应动物尸体,这有助于兀鹫类的生存。

生活习性

细嘴兀鹫是留鸟,不会迁徙。但是当年轻或不成对时,飞行距离可以覆盖巨大的区域。它们以小于10只的松散群体。它们的行为与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其他秃鹫非常相似。通常成群结队地活动,遍布分布区的树木和棕榈上。

它们还栖息在靠近屠宰场的屋顶和旧墙上,村庄外的垃圾场和房屋边缘。最喜欢的栖息地会被粪便污染,如果它们被占用太久会导致树木枯死。因此,细嘴兀鹫被认为对芒果、果园和椰子种植园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大型鸟类虽然畏惧人类,以令人厌恶的方式回避人类,但它们也能够在天空中威风凛凛地翱翔,不拍打翅膀。大部分时间都在扫描自己的领地寻找食物,长途跋涉寻找尸体。它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兜圈子,似乎只是为了玩得开心。

它们高度发达的视野使自己能够快速发现腐肉,即使这些食物隐藏在灌木丛下的地面上。乌鸦和狗的存在更方便了这种惊人的寻找猎物的速度,这为它们提供了额外的线索。尸体的清洁也以创纪录的时间进行:集群60-70只秃鹫能够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内清空12千克的尸体。该活动伴随着推挤和争吵以及响亮的声音活动(尖叫声、嘶嘶声和吼叫声)。

当强制性吞食大量食物后,细嘴兀鹫不得不被迫在陆地上过夜,然后才能再次飞走。为了能够起飞,这些大型鸟类只用用力扇动翅膀才能获得很大的动力。通常,该物种不得不等待几天才能享用一顿丰盛的新餐。

在牲畜和牛群丰富的地区,细嘴秃鹫仅以腐肉为食。它们还经常出没于热带稀树草原、平原和丘陵,那里的大型野生有蹄类动物数量众多,海拔高达1,500米。它们在村庄附近积极的觅食,在那里它们可以利用垃圾箱中的食物残渣。该物种只吃腐肉,喜欢牛的尸体,但也会吃野生鹿和被老虎杀死的野猪的尸体,以及人类丢弃的腐肉。细嘴兀鹫可以忍受其他秃鹫和食腐种类的存在,同时它也会吞噬自己同类的尸体,然后休息消化食物。

生长繁殖

细嘴兀鹫的繁殖季节在10月至翌年的3月间。主要在树上筑巢。在繁殖地营建紧凑的巢穴,建巢于枝叶茂密的树丛上,安置在高大的树木中。巢径60-90厘米、深度35-50厘米。其高度距地面7-16米。每窝只产1枚卵,孵化期50天。由雌雄双方共同承担。在柬埔寨,从2006年到2011年监测的30个巢产生了27只早成雏,成活率为87%。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