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病 :一种卟啉代谢障碍性罕见病

更新时间:2024-09-20 15:40

卟啉病(Porphyrias)是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酶活性缺乏或活性抑制而引起的卟啉代谢障碍性疾病,属于罕见病的一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可以分为皮肤光敏型、神经症状型、混合型卟啉病。

不同的卟啉病发病率不一,但总体来讲都是罕见病,有些更是极为罕见。成人中以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最常见。

卟啉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性因素和环境、疾病等获得性因素,日晒、禁食、饮酒、吸烟、精神压力等诱发因素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不同类型的卟啉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疱疹、红斑等皮肤症状和腹痛、心动过速、多汗等神经内脏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尿色改变等伴随症状。

卟啉病的诊断是根据不同类型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血液/尿液/粪便中相应的卟啉物质增加及基因分析结果、组织活检等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卟啉病相关的检查包括有生化检查如尿胆色素原日晒检测和尿卟啉测定、基因分析、组织活检如病变皮肤或肝脏活检等,以此辅助进行疾病的诊断。

卟啉病的治疗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关,临床一般根据患者的皮肤症状、神经内脏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防晒避光和补充营养、药物治疗如镇痛药和羟氯喹等,以及手术治疗如肝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切除等。

大部分卟啉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规律治疗、避免诱因减少发作,控制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是部分皮肤卟啉病患者会出现颜面部、鼻子、耳朵、手指等部位的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严重的急性卟啉病发作可能危及生命。

分型

卟啉病的分型方法有多种,具体有以下几种分型方法:

根据发病机制分型

遗传性卟啉病

指由于控制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酶生成的基因出现突变,导致酶缺乏进而影响血红素形成途径,卟啉卟啉类物质增多的疾病。遗传性卟啉病根据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缺乏的酶种类不同可分为8种。

获得性卟啉病

酒精滥用、雌激素、杀虫药中毒、铅中毒引发的卟啉病,以及肾衰竭等疾病继发的卟啉病,都被称为获得性卟啉病。

根据卟啉生成的部位分型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卟啉前体物质主要在骨髓幼红细胞中产生。

肝性卟啉病

卟啉前体物质在肝脏细胞中产生,该类疾病包括急性肝卟啉病和慢性肝卟啉病

根据临床表现分型

皮肤光敏型卟啉病

指日晒后,患者被光照的皮肤形成水痘或非发疱性皮损,严重者可能形成痕、畸形,包括有X连锁原卟啉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等。

神经症状型卟啉病

指仅具有神经、内脏症状的卟啉病,患者表现为多种非特异性神经、内脏症状,如腹痛、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症状(运动性周围神经病、癫痫发作昏迷或延髓麻痹等),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包括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卟啉病。

混合型卟啉病

指同时具有皮肤症状和神经内脏症状的卟啉病,包括有变异性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病等。

病因

致病原因

卟啉病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等导致血红素生成过程中的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不能完成合成血红素的过程,导致这一过程中的卟啉或卟啉前体物质异常增多,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遗传因素

血红素合成通路中各种酶的合成都有特定的基因控制合成,若这些基因出现突变,则会导致其中的某种酶缺陷,导致合成途径的卟啉类产物异常增多,从而导致特定类型的卟啉病。卟啉病的遗传方式有多种,与突变的基因相关,包括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连锁遗传。

获得性因素

诱发因素

高危/易患因素

病理生理学

卟啉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一系列特殊酶催化下经过卟啉前体卟啉合成阶段,最后与铁合生成血红素。合成血红素所需的酶主要存在于幼稚红细胞和肝细胞,其他组织中含量很少。血红素是人体内具有重要功能的血色素肌红蛋白等多种蛋白的组成部分。这些蛋白参与体内重要生命活动环节的生物反应,因而机体内所有组织甚至每个具有代谢活动的细胞内都会有血红素蛋白的组成部分——卟啉。当遗传因素或环境、疾病因素等导致血红素合成途径中特殊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卟啉类化合物和(或)其前体就会产生过多,进而在组织细胞处蓄积,尤其是皮肤、神经系统和肝脏等处,进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当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酶缺乏时,卟啉及其前体物质可积聚在骨髓或肝脏。某些卟啉病,尤其是早期卟啉前体升高的卟啉病,可损害神经,出现多种症状,如腹痛、肌无力,后者可发展为肌麻痹。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卟啉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皮肤症状和神经内脏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尿色改变、贫血等伴随症状,长期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肝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皮肤症状

神经内脏症状

伴随症状

并发症

1.肝癌:卟啉病反复发作的患者,尤其是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患者,肝癌的患病率相对于普通人群显著升高。

2.慢性肾脏病:卟啉病的反复发作和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高血压都会对卟啉病患者的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造成肾功能恶化,长期以往逐渐变为慢性肾脏病,如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则有可能恶化为肾衰竭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不同类型卟啉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史、其他疾病等,结合体格检查、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粪便中相应的卟啉物质增加,必要时还需要基因检测等,综合以上进行诊断。

症状诊断

卟啉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有水疱或日晒皮损等皮肤病变和腹痛、肢体疼痛、心动过速等神经内脏症状。

检查项目

生化检查

尿卟胆原日晒检测

患者尿中无色的卟胆原经光照可转变为有色卟啉类化合物,因此新鲜尿液置于阳光下数小时可呈棕红色。

尿卟胆原测定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急性发作期尿卟胆原增高,这是卟啉病的快速筛查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发作间期患者这一指标可能正常。

尿卟啉测定

急性卟啉病发作时尿卟啉增加。

血清羟甲基胆素合成酶测定

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羟甲基胆素合成酶活性下降(平均下降程度达50%)。

红细胞内原卟啉测定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内原卟啉增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指标升高也可以出现在铁缺乏、铅中毒慢性病贫血和溶血性疾病中。

血浆荧光发射峰检测  

卟啉是人体唯一内源性光致敏剂,具有特殊吸收光谱,根据检查中荧光波长的差异可以协助判断卟啉类物质的类型,进而确定卟啉病的具体类型。

基因检测

基因测序可明确具体突变,从而确定卟啉病类型。如果生化检测提示某类卟啉病,可行相应致病基因测序来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另外,高危家庭成员可以通过检测是否携带发病患者特定的基因突变来识别。

组织活检

鉴别诊断

治疗

卟啉病的治疗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关,临床一般根据患者的皮肤症状、神经内脏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皮肤型卟啉病

一般治疗

防晒避光:采用物理性防晒霜、皮肤防护服、保护性太阳镜,房屋和汽车的窗户应该配备防护有色玻璃,并尽可能地避免灯光照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手术或其他治疗

神经症状型卟啉病

一般治疗

患者发作时以营养支持为主,需要补充电解质保证患者的钠、镁处于正常范围。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复查以便调整药物。

手术或其他治疗

对于使用氯高铁血红素治疗仍难控制的急性肝卟啉病患者,肝移植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预防

预后

大部分卟啉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规律治疗、避免诱因减少发作,控制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某些患者可能反复发作,严重的急性卟啉病发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皮肤卟啉病患者的一般寿命与人群无异,但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但是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因肝衰竭而结局不佳。

历史

卟啉病的发现和命名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认识到卟啉病的人,但他当时将这种病视为一种血液病或肺病。在1871年,德国生物化学家菲力克斯-霍珀-塞勒发现了卟啉色素同卟啉病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入卟啉的概念。1889年,斯托克维斯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临床病症统称为卟啉病。

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乔治三世晚年时出现精神错乱、剧烈的腹痛和肢体疼痛、心跳加快、失眠等症状,后人在查阅乔治三世的医疗记录发现,这位国王的尿液为紫红色,才确认乔治三世的死因是卟啉病。此外,玛丽公主、乔治四世以及文森特·梵高均为卟啉病患者。

流行病学

卟啉病是罕见病,不同类型的卟啉病发病率不一,成人中以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最常见。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症性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患病率为40/百万(美国)。欧洲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病率约 5.4/百万,症状性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年发病率约0.13/百万,症状性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变异型卟啉病、遗传性粪卟啉症的发病率比例为1.00∶0.62∶0.15。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病率为5.0/百万(英国)~13.3/百万(荷兰)。

公共卫生

卟啉病作为一种罕见病,世界各国均为卟啉病患者提供了支持。

美国卟啉病基金会,主要是为受卟啉病影响的患者和家庭提供教育和支持,以及支持治疗和预防卟啉病的研究。

欧洲卟啉病网络主要是促进有关卟啉病的临床研究。急性卟啉病药物数据库提供在欧洲上市药物的最新清单,以帮助医生为卟啉病患者开处方药。

2018年5月11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卟啉病被收录其中。

研究进展

2016年至今,基因治疗在卟啉病的针对性治疗上有显著的发展,尤其是最新研究的干扰核糖核酸输注治疗卟啉病,也就是用于 ALAS1 基因抑制的干扰 RNA(siRNAs),此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与N- 乙半乳糖胺结合,靶向定位于肝脏,N- 乙酰半乳糖胺可与肝细胞外表面表达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降低卟啉前体含量的作用,且不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8小时内内有效降低血浆中卟啉前体的含量,比单次血红素输注更快速和有效。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这种基因疗法可以有效减少血红素的产生,没有明显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防止卟啉前体的过度积累。

社会文化

中世纪到18世纪七十年代,卟啉病被认为是吸血鬼病,因为卟啉病患者由于在日晒后出现红斑、水疱、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面容缺陷和急性,所以患者选择日间少活动,又因为治疗需要输血治疗,所以被误认为是吸血鬼病。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ICD-10 Version:2019.2023-07-05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ICD 11.2023-06-07

..2023-06-07

传说中的吸血鬼症——卟啉病.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

卟啉病概述.默沙东.2023-06-07

卫生健康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药监局 中医药局 关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7-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