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 :陆文夫创作的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3-09-25 16:18

《美食家》是中国当代作家陆文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83年发表于《收获》第一期。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小巷文学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极具苏州市地方特色的“美食集”。

《美食家》讲述了革命干部高小庭和资本家朱自冶四十余年的浮沉纠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原地区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小说还细致刻画了苏州有名的小吃和“人间天堂”的生活。

《美食家》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由此获得“美食家”的称谓。后来,《美食家》被收入各种文集,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1985年,《美食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

徐昌霖

内容简介

资本家朱自冶出租房屋为生,收入很多,一应事务又有经纪人代为办理,所以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吃、喝、消遣。他不仅吃得又精又细,而且能把吃食讲得头头是道。中学生高小庭和妈妈是朱自冶的远亲,寄住朱家,不交房钱,朱自冶便让高小庭课余时间给他当跑街的、采买各处的风味小吃。高小庭在学校学到了革命道理,对朱自冶的寄生昆虫生活忿忿不平。1948年冬天,高小庭投奔革命到解放区,没想到解放后被分配回苏州市干商业工作。解放后,朱自冶仍然有钱,继续着每天进饭馆、上茶楼的生活。因为他不抽不赌不嫖,没干过坏事,镇反镇不到他头上,他反说共产党把天下治得太平了,可以放心吃喝了。高小庭心里有气,成功说服朱自冶的车夫阿二别再给资产阶级寄生虫当“牛马”。朱自冶没有车坐了,自然对高小庭怀恨在心。高小庭暗暗得意,认为自己使朱自冶学会了自食其力。后来组织分配高小庭去一家名菜馆当经理,他决心不再为资产阶级寄生虫服务,而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于是把名菜馆“改造”成大饭铺。受其影响,其他名菜馆也开始敷衍了事。朱自冶及其“食友”们无处可吃,丢了魂一样蔫头蔫脑。朱自冶为了吃上好菜而去旧政客的姨太太孔碧霞结婚。高小庭的改革造成饭店饭菜质量低劣也引起了许多干部、工人的不满,连老战友也责备他他毁灭了苏州市的饮食文化。60年代初国家陷于贫困,饥饿威胁着每个人,朱自冶和高小庭一起偷偷去码头拉大南瓜。拉南瓜的时候饿得皮包骨头的朱自冶沉浸在对曾经享用过的美味的回忆里,居然在幻想中创造了一道名菜“南瓜盅”。到了“文革”,高小庭和朱自冶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寄生昆虫,都成了批判对象,高小庭还被赶出苏州下放到农村。“文革”后落实政策,高小庭仍回苏州那家菜馆当经理。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小庭的思想也解放了,又把大饭铺恢复成名菜馆。朱自冶则摇身一变成为“美食家”,有好事者还借此机会成立烹学会,让他担任会长。在烹饪学会的成立宴上,高小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个性探寻的时代,文学在试图找回个性的同时也试图找回久已失落的人性。小说中“人”的探讨脱离了类似“社会主义新人”的政治樊篱,开始关注普遍的人性。这种探寻的表现之一是民间审美理想的多元回归,出现了以冯骥才邓友梅陆文夫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市井小说具有“文化化”和“风俗化”的特点。作家着眼于文化的反思和审视,不再以阶级斗争的眼光观察人物,不再写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而着重写人的环境的变异性、复杂性,写世界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的影响,把人放到社会现实、文化氛围以及自然环境的种种复合关系中加以刻画,透过个体活动来揭示群体社会的文化心理,也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塑造生动、真实、可信与富有历史感、文化感的人物形象。作者描摹民俗风情、市井人物,吸取通俗小说的表现方法、结构方式,作品呈现出通俗化审美取向,表现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人物的文化品格,进而深入透视民族的灵魂。其中,陆文夫通过典雅的园林、幽深的小巷、苏式的饮食、吴侬软语、评弹说唱,表现出苏州市享乐性城市的文化格调,形成了独特的“糖醋现实主义”和“小巷文学”特色,中篇小说《美食家》即是他在8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

人物介绍

朱自冶

朱自冶是一个“奥勃特洛莫夫”式的人物。对他来说,思考的脑、劳动的手、跋涉的脚下均可退化,但只要留一张嘴,品尽美味佳肴。他是资本家,却不是青面獠牙之鬼;他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寄生昆虫。他在长年的寄生虫般的生活中积累下丰富的经验,然而这一切均与为人民服务风马牛不相及。他的美食理论主要用来满足口腹之欲。他不懂经营,没有技术,虽然是个房屋资本家,但连自家有多少房屋,坐落在哪里,都是稀里糊涂。他人生的最高理想也就在于吃,其专长也在于吃,以吃为业,嗜吃成精。他不注重修饰衣着,不好美色,所行所思的惟一目标,就是怎样获得美食之福。因了这种“理想”的支撑,他不睡懒觉,为的是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进澡堂也是为了消化食物以便享受下一次的美食。后来他与孔碧霞的结合,对于“美食”的追求是一个重要因素。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他的吃客生涯没有受到影响,在惬意悠闲的生活中也由衷地拥护新社会。困难时期,他以“温习”过去所吃的名菜,在家中享受其人生的福分,虽然在现实中他卑琐又惶然地向人讨几只果腹的南瓜。文革时期,为了一时苟安不顾及夫妻情义。在改革的浪潮中,他又一跃而起,成了“美食家”,虽然根本不会下厨,被妻子评价为“宜兴市的夜壶,独出一张嘴”,却当了烹饪学会会长,在新形势下“乘汤下面”,扶摇直上,捞取利益。这是一个既令人反感又令人神往,既庸俗而又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

高小庭

穷学生高小庭是朱自冶的远亲,在父亲谢世后,全家搬进朱宅,做朱自冶的守门人,同时高母帮助朱自冶料理家务,高小庭放学后也替朱自冶跑腿儿,从而成为朱自冶家不交房钱的房客。对朱自冶等所体现的旧苏州市存在的污垢,学过一些革命道理的高小庭有着强烈的憎恶,决心用血洗尽这污垢而投入革命。然而当他重回苏州,却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将奢糜的生活与古老的传统都当作革命的对象。发表“反吃喝宣言”,实行饭店“大众化”,却导致了单调、贫乏、粗糙的结果。后来在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时,意识到自己“只知道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却不知道忘记了变化也背叛差不多的,同样的违反了人民的心意”。高小庭还犯了“左派成人幼稚病”和实用主义的用人方法,为了推行自己的措施重用了包坤年,“文革”间却被其打得半死,并且包坤年将高小庭当年的改革“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他从失误、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终于成熟起来。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美食家》不是所谓重大题材或反映历史斗争的宏篇巨制,但人们却可以听到历史的足音,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朱自冶一生忙着的就是如何吃,如何让自己一天吃得称心如意。旧时代他靠祖上留下的房产生活,时代变了,他也只能谋求吃饱,吃出点意思来。后来竟也能由一个浑浑噩噩的吃客变成了社会名流“美食家”。高小庭一心为人民服务,但他的简单的“大众化”导致群众生活的贫乏化。他原以为这仅是干预朱自冶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实际上却违反了人民的心意,将苏州市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夷为平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性的失误,连人民也向他提意见,只有他从多年的经历中学会用复杂的多层次的办法满足人民需求时,问题的解决才露出一点端倪。作者从“宏观”着眼而在“微观”落笔,这篇小说表面上大讲“吃经”的小说,在一大堆有关吃喝的有声有色的描绘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在“吃”中发现一部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巧妙地让读者从一个特殊角度的“窗口”作观察点, 纵览了三十多年工作中“左”倾成人幼稚病和实用主义的不可低估的危害性,艺术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将“凡人小事”与整个国家的政治脉搏紧紧相联,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促使读者“深思”。

《美食家》意蕴深刻、丰富,以探讨文化问题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探讨文化问题。小说虽然主要写一个以品味佳肴为职业的人“吃”的历史、生活际遇及其精神风貌,但并非仅仅把“吃”作为一种生活现象、生理需要来描写,而主要是把“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来描写,挖掘其社会、历史意义。作家是通过对“食”这种特定文化形式的描写思考整个文化问题,并将对文化的理解与评价通过朱自冶和高小庭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朱自冶体现着高雅的文化,但这高雅却建立在以剥削为主的生存方式上;高小庭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这两个人物身上被肯定的因素的统一——高雅的文化形态与健全的生存方式的统一,才是理想的人生。

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美食家》以人物命运的曲折发展为主线,将朱自冶有吃、无吃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和高小庭的反对美食到重视美食的过程交错推进,叙事艺术语言上借鉴了传统话本苏州评弹的艺术手法,地方色彩浓厚,流溢着市井民俗的气息,注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细微性和合理性。写高小庭同朱自冶关系的多次变化,和对朱自冶态度上从厌恶到略有同情以至有所警惕的变化,既细致合理而又富于戏剧性,受到评弹艺术很多影响。结构上也脱胎于话本,小说基调缓慢张友鸾,即使写“文革”的部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也并不火爆。

人物塑造

作家选取精巧的表现角度,紧扣人物关系,安排情节和组织素材,就避免了对人物言行平面化的描摹,而是径入肺腑,直撕灵魂,传神地凸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作品没有把资本家遗少朱自冶完全塑造成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无赖形象,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忠实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朱自冶迷恋“美食”式的逍遥生活,但也富有同情心:从未真正难为过借居的“我”与母亲,常常将零钱塞给“我”并以“给你给奶奶买肉吃”为由使我不至于太难堪;公私合营时,“我”的改革措施惹恼了朱自冶,他居然当面同握有权力的“我”顶撞,尽管最终被“我”的“革命大话”吓退,也足以显示他的幼稚和单纯。

《美食家》在塑造人物时注重的是整体,而并不始终环绕一个人物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性格发掘。作家运用的散点透视,朱自冶是整部作品情节的生发点、扭结点,却不是始终处于唯一的中心位置,随着情节开展,小说的中心不断移动,时而是朱自冶,时而是高小庭,时而是包坤年,最后是孔碧霞,构成了作品的网状结构,而在这个整体结构中朱自冶的位置和点与点之间多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最终完成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朱自冶作为 一个“吃”的体现者,尽管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但是一旦他处在整体的关系之中,他独特而又略带喜剧 色彩的命运浮沉就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艺术效用。解放前,他作为一个有钱的吃客而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解放了,他又因为吃而成了“废物”,被社会无情地奚弄;最后,同样因为吃,他又突然变成“奇货”而被某些人 奉若上宾。在这阴错阳差、颠颠倒倒的世界中,朱自冶的性格是静止的,缺乏可变性,他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惩罚和奖赏、冷落和款待,既反照出历史的某种曲折多变性,人物本身又极富于存在感。而小说中朱自冶的个人生活经历的横向展开,虽游离于作品的主题之外,却构成了这个人物的生动活泼性。环绕这个人物,作品穿插进大量的世态民风的描写,使作品趣味盎然,在审美上引起读者共鸣。

幽默风格

《美食家》中关于苏州市菜的制作及吃法的叙写笔调从容疏朗、语气轻松闲适、意趣细微琐碎,渲染出一种轻灵幽默的气氛。作者的手法多种多样,以典型化的描写,夸大生活现象中的不合理因素,以真切的心理剖露,显示人物的单纯和幼稚,便是酿造出幽默效果的主要手法。如高小庭对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曾经有过错误的认识,以致看到花花绿绿的大菜馆就想像卖火柴的女孩是死在这菜馆的橱窗前,这种真切的心理描写,生动地显示了高小庭年轻时的幼稚和淳朴,具有明显的幽默效果。另外,作家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议论性因素,但并不是就事论事的说理,而是属于旁逸斜出的诙谐,更突显作品的幽默感。比如,交待朱自冶专吃“头汤面”的嗜好后,紧接着就是一句煞有介事的议论:“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看似为朱自冶的怪癖寻找理论根据,实际上寓谐于庄,机智地调侃对朱自冶无聊的陋习。

作品影响

《美食家》荣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美食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由徐昌霖执导,夏天、王诗槐主演。

2018年9月,入选中原地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作品评价

作家李准在《文艺报》试刊号上发表的《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吗》一文中称“《美食家》是可以传下去的”。学者范伯群认为“《美食家》显然是继《小贩世家》“突破”之后的又一新的台阶。如果说它是脍炙人口、风靡一时是决不过分的”。

作者简介

《美食家》作者陆文夫(1928—2005),泰兴市人。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荣誉》,同年又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颇受好评。

1977年重返文坛后,在创作上不断探求和突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小巷文学”作品。已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一、二集)及四卷本《陆文夫选集》。

陆文夫注重发挥小说的批判功能,但总是带着微笑针砭积弊;坚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将平凡的人和事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描写,追求意蕴丰厚和“多主题的统一”。小说精于构思,有意借鉴话本苏州评弹的表现方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就像一个个构筑精巧的“苏州园林”,艳丽别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