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更新时间:2024-09-20 18:10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美国诗人,被誉为“垮掉派教父”。他不仅是作家,还是翻译家、评论家和哲学家。雷克斯罗斯也是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

经历

肯尼思·雷克斯罗斯于1905年12月22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是药品推销员查尔斯·雷克斯罗斯和迪莉娅·里德的儿子。由于查尔斯颠簸的生活,一家人常在北方的中西部四处搬迁,直到迪莉娅和查尔斯分别于1916和1919年去世。其后三年,雷克斯罗斯和一位姨母住在芝加哥。被开除出高中后,他通过文学沙龙、夜店、演讲厅和流浪汉聚居地接受教育。他当过摔跤手、冷饮服务生、营业员和记者,1923—24年间,他因为拥有一家妓院的股份而坐牢。

二十年代

二十年代,雷克斯罗斯用背包旅行的办法跑遍了美国,他到过巴黎纽约,曾在一所宗教学校任教职,在哈德逊谷的一所修道院度过了两个月。他的晚期诗作里,有对这段经历的沉思,但早期的作品是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尽管往往含糊地体现。1927年,他与安德烈·沙菲——一名患有癫痫症的画家——结婚,搬到了旧金山。二十年代末,他的第一批诗歌出现在《异教徒》《莫纳达》、以及查尔斯·亨利·福特的《蓝调》上。这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艾尔弗雷德· 诺思·怀特海的哲学著作。

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雷克斯罗斯开始研究神秘主义和共产主义。阅读雅各布·伯麦、托马斯·阿奎纳邓斯·司各脱,影响了他对长诗《大马士革,我的家》的修订,该诗在1963年由新方向出版社出版。雷克罗杰斯还参加了约翰·里德的共产主义俱乐部——一个支持工人阶级作家和艺术家的组织。尽管对党内政治不信任,他仍然参与了在西海岸新区的组织工作,直到1938年。他还和其他左派诗人(例如刘易斯·朱科夫斯基、约翰·奥朋等想让诗歌脱离感伤主义和印象主义的诗人)通信。三十年代中期,他参加了联邦艺术计划,1936年在西部作家会议上发言。他的诗歌发表于《新群众》《党派评论》《新共和》和《艺术阵线》。 1937年,他的作品出现在詹姆斯·劳夫林的《诗与散文的新方向》第二册。一段长久的友谊开始了,对那位出版商来说,雷克斯罗斯是一位终生的朋友、精神导师和滑雪伙伴。

1938年,雷克斯罗斯把政治注意力转移到基于生态学的不抵抗主义上来。他的第一本诗集《于何时》(1940)不怎么受欢迎——他把这归咎于东海岸城市的文学成见。1940年安德烈·沙菲去世,他与玛丽·卡丝——一名公共卫生护士,一位和他有着共同政治热情的女人——结了婚。美国参加二战后,雷克斯罗斯登记为“因道德或宗教信仰原因拒服兵役者”,并担任精神病看护至二战结束。作为反战的举动,他帮助了一些日裔美国人逃避拘禁。与此同时,他也研习佛教、道教和瑜伽。

四十年代

1944年,他出版了诗集《凤与龟》。题头是一首长长的哲学叙事诗,中间布散着细致的感官形象。这种俗世的哀史是雷克斯罗斯战后美学观念的中心。他相当严肃地看待诗人的社会责任,在1958年对肯尼斯·帕钦的评论中,他写道:“如果没有人哭喊:‘啊,愿灾祸降到流血的诅咒之城!’没有人听到那哭喊的少数,我们便知人类终会在无望和永恒的疯狂中逝去。”(肯尼斯·帕钦:《文集》,理查·G·摩根出版社,1977年,23页)。四十年代末,他成立了一个周五夜的沙龙和一个周三晚的哲学俱乐部,以讨论他的政治理论和诗歌,出席的朋友有罗伯特·邓肯、威廉姆·艾沃尔森、理查德·埃伯哈特、菲利普·拉曼提亚,以及后来的艾伦·金斯伯格劳伦斯·费林盖蒂加里·斯奈德,还有垮掉一代的其他人物。

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后(1948),雷克斯罗斯旅行着跨越了欧洲美国,他在这期间的社会学观察所得体现在《龙与麒麟》(1952)里。五十年代,雷克斯罗斯继续履行垮掉一代教父的职责,部分是通过一个每周播出一次的电台节目。他也成了两个女儿的亲生父亲,其母亲是哲学系的学生玛丝·拉森。1953年,为纪念狄兰·托马斯,他写下自己最广为人知的诗:《汝不可杀人》。作为对正统文化的控诉,这首诗质问谁该为托马斯的死负责,答案则暗指在这世上拥有鸡尾酒和布鲁克斯兄弟牌衬衫的那些人。它成为了雷克斯罗斯诗作的标志。与此同时,和垮掉一代一样,他开始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女演员雪莉·麦克雷恩五十年代末出席了一场诗歌-爵士乐的演出,她说雷克斯罗斯就像“第四度空间里的约翰·多恩”。

晚期

1955年他和卡丝离婚,1958年和拉森结为法律上的夫妻(他们曾于1949年在法国秘密结婚),1961年离婚。1974年,与他同居的秘书,卡罗尔·婷可成为他的第四任妻子。六十年代,雷克斯罗斯支持民主和反战运动。他的《短诗合集》和《长诗全集》分别在1967和1968年出版。由于日益得到主流评论家的认同,他为《星期六评论》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并在1964年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奖。他的晚期作品大多与东方哲学有关——这个主题也吸引了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学生们(1968—74)。部分因为译介亚洲诗人所作的贡献,雷克斯罗斯获得了富布赖特基金的赞助去日本交流(1974— 75),和尼古拉·哥白尼终生成就奖。他最后的重要作品,是对一位叫摩支利子的虚构的日本诗人的一系列作品的翻译。在晚年,他与青年作家们保持着友谊,比如他的文学遗产的执行人布拉德福德·莫罗,和女权主义诗人如卡洛琳·弗尔什、丹妮丝·列维尔托夫。1982年6月6日,雷克斯罗斯在圣巴巴拉去世,他的葬礼别具特色:天主教徒在颂扬,僧侣们在吟唱,垮掉的一代则在朗诵诗歌。

作品

诗歌作品

1929年,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他的主要诗歌作品有︰《几点钟》(In What Hour, 1940)、《凤凰与乌龟》(The Phoenix and the Tortoise, 1944)、《万物的印记》(The Signiture of All Things, 1949)、《世俗智能的艺术》(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 1949)、《龙与独角兽》(Dragon and Unicorn, 1952)、《捍卫地球》(In Defense of the Earth, 1956)和《自然数》(Natural Numbers, 1963)等。

在50年代,雷克斯罗思成为"垮掉派的教父"。

评论文章

雷克斯罗思不仅创作了不少诗作,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他的文学评论也颇有见地,中是他的专著《二十世纪的美国诗歌》(American 诗歌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71)。

译作

雷克斯罗思对亚洲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曾经翻译过《日本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日语, 1955)、《中国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56)以及《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100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70)他还同美籍华人钟玲合译了《中国女诗人》(Women Poets of China, 1972)和《李清照词全集》(Li Ching Chao: Complete Poems, 1979)。

雷克斯罗思于1974年出版的《新诗集》(New Poems)其实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这部诗集包括4个部分︰他自己创作的诗、他翻译的一位假托的日本女诗人的诗、中国诗的仿作以及中国诗的译作。

创作见解

雷克斯罗思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美国文学不应该从欧洲追根溯源,而应该从当地的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力量。他强调在诗歌作品中表现个人的生活经验,歌颂大自然和新生事物,抨击腐朽的传统和社会的罪恶。他曾声称他写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揭露一切邪恶"。

在创作技巧上,雷克斯罗思曾做过许多尝试。"他写过意象主义诗、立体主义诗、仿玛拉美的印象主义诗、仿阿波利奈尔的象征主义诗、超现实主义结构的诗、仿中国或日本风格的诗、有爵士乐队伴奏的诗、民俗音乐体的诗、古香古色的山水诗等。"

喜欢唐诗

雷克斯罗思在研究外国文化的时候,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雷克斯罗思翻译的中国诗集有四、五种之多。他自己曾声称他沉溺于杜甫的诗达30年之久,受益匪浅。虽然杜甫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他关心普通人民的命运和处境,而这才是"唯一可能持久的宗教"。雷克斯罗思对杜甫的敬佩使他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我30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

雷克斯罗思一共译了杜甫的诗36首,其中有35首收在1956年出版的《中国诗歌一百首》一书中,还有1首收在1970年出版的《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中。

评论

雷克斯罗斯诗歌的独特,在于注重性、生态学和神秘主义,是现实主义和新批评学派形式主义美学观念中的一种。尽管一些女权主义者反对他玩弄女人的行为,作为作家和编辑的雷克斯罗斯还是使一些激进作者——不论男女——受到了启发。是他让战后的美国诗歌重新焕发了活力。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