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更新时间:2023-02-26 11:07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市(今湖北省襄阳市),生于巩义市(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李隆基开元三年(715)四岁寄养在洛阳市姑母家;开元时去考进士落榜后漫游各地;天宝六年再赴京应试,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投奔李亨,授左拾遗;收复长安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大历三年(768)出蜀,大历五年病故湘江舟中,享年59岁。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大多集于《杜少陵集》,代表诗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三别》《三吏三别》《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的诗作“沉郁顿挫”,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他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诗中哲理,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他的五七古长篇,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他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李隆基先天元年(712)正月初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村。远祖杜预晋朝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沈阳市县令。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杜甫四岁,寄养在洛阳市姑母家。他自小体弱多病。六岁,寄居在河南城,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七岁学作诗,九岁能书大字。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不死鸟。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一诗自证。

年少漫游

开元十三年(725),杜甫在洛阳与崔尚、魏启心等交游,于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宅听李龟年唱歌,受到他们的称许。十九岁开始外出游历,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绮西南),结交了韦之晋,不久返回洛阳。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到二十四岁,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735)从吴越返回洛阳市,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于是杜甫赴充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到三十岁,即开元二十九年(741),从齐赵回东都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同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

天宝三年(744)的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大他11岁的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起畅游齐鲁,同往王屋山访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于是返回梁园,遇到了高适,三人接伴同游梁宋(今开封市一带)。他们同登吹台,又登单父琴台;一同访道寻友,谈诗论文。

天宝四年(745),杜甫再游齐赵,在历下亭会见李邕。这年秋天,与李白重逢于鲁郡。秋末,回到洛阳市。此后,他与李白再没会面,杜甫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杜甫在入长安之前所作诗作流传至今的共24首。“晓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壮志满怀。

天宝五载(746),杜甫在鲁郡东石门和李白分手之后,便“西归到咸阳市”,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这时他三十五岁。

长安十年

745年之后,杜甫去了长安,结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漫游生活,在长安居住了十年。天宝五年,杜甫与王维郑虔等交游。天宝六年(747)正月,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由于权相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科举之路不通,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无结果。

天宝九年(750)春,杜甫生计渐困。天宝十载(751),玄宗举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献上《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也是在这一年,杜甫写下了《兵车行》,他反对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爷娘失去儿子,让妻子失去丈夫,战争只能使“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然而战争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看着咸阳市桥上人哭马嘴,以及一片滚滚的烟尘,杜甫忧心如楚焚,然而他只能仰天长叹。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任右相,杨氏兄妹权势熏天,荒淫无度。次年,杜甫写下《丽人行》讥刺恃宠弄权、骄奢淫逸的外戚贵族的憎恶和轻蔑。《兵车行》和《丽人行》的出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一里程碑。天宝十三载(754)秋,长安一带霖雨六十余日,农田被淹,长安房舍倒塌无数,关中大饥。杜甫也同样陷于极度的困苦之中。这年冬天,杜甫因京师乏食,把家小送往奉先(今蒲城县),寄寓在县署公舍里,只身返回长安。第二年初夏,他往白水县(今陕西白水)省视舅氏崔,九月与崔同往奉先探视家小。十月,杜甫回到长安,被任为河西县尉。杜甫在长安求仕近十年,才得到了这个官职,他没有接受。不久杜甫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任职。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去奉先看他的妻子 ,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他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回忆这十年长安的生活和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也是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洛阳市失陷;次年六月,潼关县失守;长安攻破;李隆基仓皇逃往成都市,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肃宗)。已搬家到富县(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的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陷居于长安的杜甫把自己的感伤和担忧融到自己的诗歌中,写《春望》《哀江头》等。

短暂任职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府(今陕西宝鸡)。见到肃宗时,杜甫已经麻鞋破烂,布衣露肘。肃宗授他左拾遗一职。之后因房琯事件,触怒了肃宗,差点丢了性命。闰八月,杜甫回州省家,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诗。十一月,携家眷返回长安。至德三载(758)春、夏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与王维岑参贾至等人交往唱和。六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由华州洛阳市探亲。

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七月,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杜甫永远离开朝廷。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天水市一带),写下《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纪行诗一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市,途中又作纪行诗一组。终于在岁末到达成都。

乾元三年(760)春,四十九岁的杜甫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称谓由此而来。

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再次出任蜀地,邀请杜甫前去。杜甫于是在严武麾下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他为“杜工部”。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间,他写下《蜀相》《江村》《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伤春五首》《忆昔二首》《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等诗。第二年,杜甫辞去严武幕僚职务。四月,杜甫携家眷离开成都市,沿长江乐山市(乐山)、南溪区(宜宾)、重庆市(重庆)、忠州(忠县)、云安古镇云阳县)慢慢漂泊。

大历元年(766)夏初,杜甫到达州(奉节)。由于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在该地置办了些田产,雇了工人,一起劳动,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他的创作达到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客死舟中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出三峡东下,到江陵县。秋移居湖北公安。冬末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登岳阳楼》《岁晏行》等诗。此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体弱多病,生活窘迫。

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离开岳州,沿湘江南下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三月,到达潭州,又至衡阳市。第二年春,仍泊舟潭州,遇到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四月避臧乱,往衡州。又想去郴州市投靠舅舅崔玮。因遇到发大水,船只无法前进,一家人在船上饿了五天五夜。幸亏耒阳聂县令送来白酒牛肉。后返回潭州。一路上看到各种凄惨景象,写下了《湘夫人祠》《过洞庭》等诗。770 年冬,杜甫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死于舟中,终年59岁。

不同时期代表诗作

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

爱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具有强烈的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的忧国忧民情怀,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他青年漫游时期表现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报国的豪情壮志;中年时期谏君、忧国,关心民生疾苦;晚年虽远离政治中心,诗作仍句句不离国家和人民。爱国思想创作主题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安史之乱期间是杜甫大量创作爱国诗歌的第一个时期,这些记录史实的诗歌奠定了杜甫“诗圣”的历史地位。

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杜诗情思、艺术兼顾,他提炼情感思想,重视辞藻,诗风多变。但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写实。他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地叙述,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同时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这种用现实的笔法把一个时代写进自己的作品,“以史入诗”“以诗为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具有写实的手法,提供了史的事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如写杨氏兄妹的奢侈生活的《丽人行》;写途经骊山所见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紧密结合时事,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表现手法的成熟运用 杜甫的诗表现手法多样,《前出塞》《后出塞》《石壕吏》《无家别》《垂老别》等,用寓普遍性于特殊性之中典型的手法;《枯棕》《三绝句》等,用带有象征意义的比喻的典型的手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则用贫富对比的手法;还有白描勾勒的方法,瘦语(不用辞藻)盘空,委婉曲折等。

实现内容、体裁的集大成 杜甫文学创作的内容、创作形式多样,被称为“集大成者”。杜甫全面继承前代诗歌的所有的题材走向,从时事政治到百姓生计,从战争写到大自然,从绘画、音乐写到建筑、农业,几乎涵盖包括社会与自然的整个外部世界,并与自身的内心情思结合无间,内容包罗万象。各种题材,他熟练运用。七律被后人奉为丰,最先将“狭义当句对”引入七律。五律结构复杂多变,把五古叙事大篇与歌行体的开合纵横,施之于五律之中,声调平仄、押韵,一韵到底。创造了“组律”和“拗律”等新的律诗形式,在七古长律方面,杜甫完成了各种体裁的唐诗的集大成工作。

人物思想

政治思想

杜甫的政治思想源于儒家,自始至终都是以儒者自居。他自称“儒”“腐儒”“老儒”,在诗中留下四十四个“儒”。他具有很正统的儒家思想: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入世精神、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概括表述,他希望能有圣贤的君王臣子治理国家,多多选拔贤良有才干的人,在政治上除旧布新,促进社会的繁荣安定,对社会的黑暗、腐朽,他进行深切的批判和谴责。

诗歌理论

时代背景

杜甫的一生与唐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相始终。青少年时代的杜甫亲身经历开元盛世。政治严明、富足、安定的社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条件,他饱览锦绣河山,见识太平景象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杜甫也亲历了战乱流离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一些新兴的官僚养兵自重,割据一方,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晚年的杜甫亲历兵变,看到兵荒马乱,人民生活贫困,想要投亲靠友,却遇洪水无法前行的天灾人祸。

理论主张

杜甫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他创作的诗歌都表现出有益于国家人民。他在诗中经常赞美《国风》《楚骚》。杜甫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杜甫对诗歌艺术反复锤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晚节渐于诗律细。”道出他对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语言的追求。在继承文学遗产方面,杜甫包容海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批判地继承前人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杜甫艺术眼界的开阔,对较全面地欣赏文学作品的宏伟、清词、豪迈等多样风格。

后世影响

杜甫一生写作了大量诗歌,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甫集》六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九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文苑》《新唐书》卷二零一、《文艺》有传。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少陵集》。宋元明清时期,杜诗学成为显学,出现“千家注杜”的诗学壮观。历代整理、笺注、评点、研究杜诗的著作,今存者尚不下二百余种。其诗集笺注本,以钱谦益《杜诗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较通行。有关杜诗艺术方面的成就,存世的有赵次公、黄鹤、蔡梦弼、《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俗称《千家注》)四种注本。赵注以考证出处为主,黄注以考史为主,蔡注以串讲为主,《千家注》刘辰翁的批点较为关注艺术。

杜甫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深远。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诗中哲理,影响到晚唐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诗中哲理的呈现,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确立四种正格律句和三种变格律句,为七律声律定型于大历时期起到重要作用。杜甫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成熟的阶段。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他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深受杜甫创作态度,写实精神,艺术手法,如造语遣辞、音律节奏、篇章结构等影响;融状物、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咏物诗特点影响;在组诗咏物、诸体皆备、题材广阔等方面,也是深得神味。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诗歌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二百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民国诗人吴芳吉则论及作诗技巧、思路、方法等,常常以杜甫作为典范,进行阐释,论述,比较。

现实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影响了许多诗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他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又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艺术概括与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重大主题,又擅长将宏伟的布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语言、声律,精心考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其诗广泛真实地反映社会,被称为“诗史”,他被誉为“诗圣”。后来历代也有不少诗人获得“”“诗史”称号,如褚人获陆游黄宗羲文天祥徐嘉顾炎武等。这种写实的创作手法,开导了中唐新乐府运动

排律诗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艺术方面,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样。唐朝,排律创作成就最高的是杜甫,他在排律题材上走向丰富多彩,主题走向呈现鲜明的阶段性。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学作品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为后来的政治题材诗作奠定了基础。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子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后世纪念

“人日游草堂”文化活动

自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活动后,截至2020年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届。

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活动

2012年是杜甫诞生1300周年,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9月21日,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金牛宾馆大礼堂主办“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国家领导人,文化部和省市相关主要和分管领导,国际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各地、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齐聚一堂。

11月28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伟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2月29日,越南作家协会在河内举行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国际研讨会。多个省市的50多名代表与中国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及日本首都大学等院校、机构的教授、学者参会。越共中央宣教部副部长阮世纪,文化体育和旅游部官员黎氏英红以及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三振也出席了研讨会。

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城区西北五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邹岭上。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杜甫故里纪念馆,陈列着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史》《三别》诗意画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西南面一百米公路旁立有清乾隆时的石碑,楷书“唐工部杜文贞公碑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故居1962年建为“杜甫故里纪念馆”,郭沫若书匾额。

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有由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少陵草堂碑亭、柴门、大雅堂、工部祠、茅屋等组成。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十国前蜀时诗人韦庄重结茅屋使之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杜工部祠

杜工部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区韦曲东的少陵畔,距西安市12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

怀甫亭

岳阳人民缅怀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在岳阳楼修建了怀甫亭。朱德题写亭匾。亭中石碑刻有杜甫画像、《登岳阳楼》诗及《怀甫亭·序》。

江阁

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4层,高18米。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1000米。

杜甫墓

杜甫墓(河南巩县)

河南巩县的杜甫墓高约10米,地宽15米,墓前3米处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唐杜少陵先生之墓”“乾隆乙亥春月”字样。墓前西侧,立着刻有“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的石碑。另有一块低矮的石碑,上面有“杜工部墓”四个字。 唐天佑四年(907年)环墓建杜公祠,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杜甫墓(湖南平江)

现平江县城东南16公里的大桥乡小田村小田山上有杜甫墓,一室二耳,均为楔形砖砌成,麻石结顶,墓前有大型青石碑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右刻“光绪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刻“署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李宗莲题”。从碑文分析,杜墓曾于1883年(光绪九年)重修。有资料记载,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在平江小田安葬杜甫43年后,计划将杜甫的灵柩迁回河南偃师,并请元稹作了墓志铭。但据明、清《平江县志》记载,平江杜甫后裔家中发现两件祖传敕文书原件,即唐至德二年授杜甫左拾遗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授杜甫裔孙杜邦杰承节郎敕。这说明杜甫葬于平江,其子孙在平江绵延至今。

杜甫墓(湖南耒阳)

杜甫墓,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兼有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

杜甫墓(河南偃师)

河南偃师杜甫墓距洛阳市东约23公里,于杜预墓南,杜审言墓侧,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由河南府尹张松孙手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拔款重修,青砖砌筑,呈八角形,周长31.9米、高约2米,绕以短墙。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苏轼说:“子美之诗,韩愈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都是融汇各家风格、技巧后,而自成一格的。又说:"古代诗人众矣,而杜子美独为首。"古今诗人很多,杜甫可以称第一。(《王定国诗集》序)

陈献章在《随笔》中称杜甫为“诗圣”。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臼”。自从六朝以来,乐府诗大多只是模仿抄袭,缺乏创新,令人厌烦。而杜甫在对当时有所感触的事物,往上到为国家的患难忧愁,往下到为人民的穷困而痛心,任情适意地确立主题,完全摆脱前人旧有的现成格式。

元稹称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工部墓志铭并序》),远的可以追上风骚之体,近的超过沈宋二人;从言论上夺去苏李的气势,掩盖了颜谢的孤高自赏,夹杂徐庾的清丽,具有古往今来所有的体裁的强势,并且兼具自己的作为文人的文风特点.。对后世诗歌发展之影响至为深远。

黄庭坚说杜工部诗“无一字无来历”,即没有一个字是没有来历。秦观称杜甫为"集大成"(《韩愈论》)的诗人。

朱熹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一起称“五君子”。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杜甫是律诗的文体大师、社会批评的诗人、自我表现的诗人、幽默随便的智者、帝国秩序的颂扬者、日常生活的诗人及虚幻想象的诗人。

争议事件

杜甫死因

“醉死说”

晚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提出了杜甫是“醉死”的说法。杜甫晚年漂泊湘潭市间,寓居衡州耒阳市县时,写诗给县令,县令赠送他烤牛肉和白酒。结果,杜甫因饮酒过多而死。这个说法后来还被《新唐书·杜甫传》所采纳。

“撑死说”

这种说法是跟醉酒连在一起。《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寓居耒阳,想去游岳庙,结果遇到江水暴涨被阻在方田驿,十天没有吃东西。耒阳的聂县令得知后把他救回来,还给送上了白酒、牛肉。杜甫就把自己吃撑死了。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也是持这种说法。但有人考证,杜甫之后对耒阳县令聂氏馈赠牛酒写诗表示感谢。杜甫写作感谢诗之后,还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诸亲友》《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数首诗歌。

“溺水说”

唐人刘斧的《摭遗》、李观的《杜传补遗》都提出了“淹死说”。《杜拾遗补传》记载:“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李隆基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日:子美为牛肉白酒胀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聂令”为掩盖事实,制造假坟,并骗玄宗说杜甫是因为“牛肉白酒”撑死的。

“食物中毒说”

“食物中毒说”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入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是在偏瘫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病死说”

这种说法是大部分杜甫研究专家的意见。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都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作为杜甫绝笔,都是这个意见的体现。现代学者闻一多冯至萧涤非等也都是这个观点。杜甫的孙子杜嗣业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元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记载:“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享年五十有九。”杜甫自述早年在长安有“卖药都市”的经历,成都草堂期间,有过“乘兴还来看药栏”的诗句,加上杜甫患糖尿病、风痹、肺病的时间很长了。

杜甫最后归葬之地

关于杜甫最后归葬之地,现在有八种不同的说法:巩义市(河南巩义)杜甫墓;平江县杜甫墓;湖南省的耒阳,与杜甫最后的行踪有关,但相信“溺水说”的认为那仅仅是衣冠冢;湖北杜甫的祖籍地襄阳市(今属湖北襄阳);河南偃师,与杜甫祖父墓毗邻;陕西鄜县(今陕西省富县)、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市)各一座,杜甫早年曾在那一带游历;四川成都,杜甫晚年生活地。

相关作品

201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上映传记型纪录片《杜甫》。影片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影片运用了大量自然空镜作为杜甫诗作的背景镜头,给观众以沉思遐想的空间,并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其作品的“沉郁顿挫”。

2019年9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郭启宏,根据杜甫原型编创年度原创大戏《杜甫》。这部历史剧以独特的视角,全面展现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2020年4月,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把杜甫介绍给世界。

2022年,孙韬导演的《大唐诗圣》,以诗人杜甫的出生、漫游、求仕、流亡以及创作为线索,将杜甫一生的踪迹和时代境遇融为一体,全面展示了杜甫孤独辗转、悲悯仁爱、上下求索的一生,也再现了唐开元年间由盛转衰时期的国恨家难、宫廷纷争、人文趣事、家庭悲欢等大唐风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