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毒 :草鱼出血病毒

更新时间:2024-09-21 02:40

草鱼出血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病毒, GCHV,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称之为reovirus of grass carp, GCRV)是中国分离的第一种鱼类病毒,隶属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直径70~80nm,20面体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

目前已报道了10个分离株,该病毒主要引起中国淡水养殖主要品种草鱼在鱼种阶段发生出血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简介

草鱼出血病 Haemorrhagic Disease of Grass Carp

早在1953年,倪达书等就注意到具有出血病症状的草鱼种病鱼,1954年秋开始猜测它可能是一种病毒性鱼病。197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又在湖北省黄陂县国营口养殖场发现了草鱼出血病,它是草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用治疗细菌性鱼病的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等治疗无效,于是采用病毒学方法进行研究,证明其能在鱼体中复制出出血病症状,并能在单层细胞中传代繁殖,才确证草鱼出血病是由病毒引起。

病原体

病原体是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的呼肠孤病毒(Re-ovirus),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Carp Reovirus,简称GCRV) (陈燕新,1984)。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六边形,平均直径70nm,无囊膜构造,具两层衣壳结构。外层衣壳可见有外周子粒20个,外层衣壳可被糜蛋白酶消化除去,免疫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成免疫配位化合物并聚集成团。病毒对酸(磷化氢)和三氯甲烷不敏感,对热(56℃)稳定,其复制不受氧尿核酸抑制。为双股核糖核酸类型病毒。毛树坚等(1989)分离出“呼肠孤病毒科”和“小RNA病毒”,简称“大病毒”、“细小病毒”。在发病草鱼中,发现由不同病毒所引起的出血病症状不完全相同。由呼肠孤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鱼主要表现为肠道严重充血(79.54%),极少数的肌肉充血(2.47%)和一定数量的肠道肌肉混合充血(17.99%);由小RNA病毒感染致病的病鱼主要表现为肌肉严重充血(47.32%)和肠道肌肉混合充血(40.18%),而肠道严重充血的较少(12.50%)。这样一来,把草鱼出血病的症状表现为“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和“肠炎型”的致病原因说明得更具体了,也就能更有利于辨别草鱼出血病的三者症状集中于一身或两者症状集中于一身所表现的症状特征。

发病规律

草鱼出血病流行于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安徽、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等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鱼地区。病鱼的症状主要是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出斑点状或块状充血,诸如鳍条、鳃盖、鳃丝、眼眶、口腔、下颚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或充血。脑膜腔、肌肉、肠道、肠系膜、鳔壁、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现象,故依症状定名为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在8月,水温25~30℃时最为流行;死亡率高,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更甚,常发生全塘覆没,对提高淡水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d,一般7~10d。其病程有潜伏期、前趋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

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潜伏期约3~10d,期间鱼的外表未显示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较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或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则长。前趋期时间仅1~2d,鱼的体表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发病期时间长短不一,多为1~2d,病鱼表现出明显的充血、出血症状而死。

2、前趋期:

这期限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病鱼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草鱼出血病的前趋期,一般为1~2天,此时病鱼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

3、充分发展期:

出现这种病的典型症状,病鱼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草鱼出血病的充分发展期限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此期病色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

病症

病鱼主要是充血。外部症状一般微带红色,小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口腔、下颚、鳃盖、鳍条基部也表现出血。将病鱼皮肤剥开,肌肉有的显示点状或快状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现象,鳃部贫血,出现“白鳃”,也可能出现鳃瓣呈斑状充血,但有的病鱼鳃部无此症状。内部器官的症状常见的是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因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常伴有明显的点状出血。但肠道半滑肌一般仍完好,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出现,少数病鱼的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充血,鳔壁及胆常充满血丝。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红肌肉型”、“红鳃红鳃盖型”、“肠炎型”三种类型。

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现象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有的表现为全身肌肉充血,有的表现为斑点状充血。此此同时,鳃瓣则往往严重贫血,出现“白鳃”症状。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也就是在规格7~10厘米的草鱼种中比较常见。

红鳃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条、头顶、口腔、眼腔等表现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表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大的草鱼种。也就是在规格13厘米以上的草鱼种比较常见。

肠炎型:其特点是体表和肌肉充血现象不太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部分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鳔壁有时有点状充血。这种症状在大小草鱼种中都可遇见。

以上三种类型的症状,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可两种类型,甚至三种类型都表现出来,呈混杂出现。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进行初步诊断时,必须注意以下区别:

(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2)根据病理变化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如患出血病的鱼,小血管壁广泛受损,形成疑血栓,同时引起脏器组织梗死样病变;在肝细胞等到胞浆内可以看到嗜酸性包涵体;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在胞浆内可以看到球形病毒颗粒;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白细胞数均非常显著地低于健康鱼;白细胞血式小,淋巴细胞百分率十分显著地低于健康鱼,单核细胞百分率则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鱼;血消谷丙转氨酶、异柠檬酸脱氧酶、乳酸脱氧酶活性增高;血浆总蛋白、血消白蛋白、尿素氨、胆固醇均降低等。

2、免疫学诊断:

最后确诊需进行免疫学诊断,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

(1)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该方法快速、特异、设备简单,适合基层单位检测。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该方法灵敏、准确、特异,可用于早期诊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已制成试制盒,可供早期诊断用。

(3)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简称点酶法,比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20倍,在鱼已带毒,但尚未显症时即可检出。可用于早期诊断,检疫和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质量检定,是适合基层单位的快速、准确和易行的检测方法,

(4)分子生物学诊断;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该方法是检测草鱼出血病灵敏、特异、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适合于大批样本的检测,该法不仅能够检测发病明显病鱼体内的病毒,而且能够检测发病前期及发病后期外表正常的病毒携带鱼中的病毒。但其成本及设备要求较高,不太适合基层单位应用。

防治

防治对策

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

1、清除池底多淤泥,关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消塘,条件充许可干塘曝晒半个月为佳。

2、鱼种在放养时要用10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6~8分钟,放养密度应控制在800尾/亩以下为宜。

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加注新水,保证池水透明度大于30厘米,保持优良水质,投喂营养丰富,全价的配合饲料,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在饲养期间,每月施用石灰一次,用量为每立方水体20克,维持pH值在7以上。

4、用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注射或浸浴鱼体,使鱼获得免疫力。

5、发病期间,全池均匀泼洒强氯精连续三天,每天一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4~0.5克,内服:100公斤鱼每天用0.5公斤波叶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等中药及0.5公斤食盐拌饲投喂5~7天

6、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将带有病毒的鱼苗、鱼种输出及运入。

防治方法

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对出血病的免疫力至少可维持14个月以上,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树叶0.25~0.5公斤,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开水浸泡过夜,与饲料混合投喂,连服五天,接着再全池遍洒敌菌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6克;或每立方米用硫酸锏0.7克,连续施药二天,每天一次作为一个疗程,看情况可连用两个疗程,有一定疗效。采用生态防病养殖法,着重通过种、饵、管三方面,改密养为稀养,改单季为双季育种法,可以减少出血病的发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