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6

蔺[lìn]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希望能用15座城来换取赵国收藏的宝璧——和氏璧。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章台。但秦王只想要和氏璧,并不想拿十五座城作为交换。蔺相如就暗中派人提前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对此无可奈何,只好让蔺相如也平安回去了赵国。蔺相如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赵王任命他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割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宝璧送给秦国。

蔺相如在秦赵大战前的外交角力与士气攻防战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提升了赵国的国际形象,激励了民心士气,为赵国提振了与强秦决战的实力。蔺相如是一位有远见、有政治眼光的“智者”。另外,由于完璧归赵与渑[miǎn]池会二事,情节过于戏剧性,历来有学者质疑可靠性。

历史背景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琢玉能手,名叫卞和。卞和偶然间在荆山(今湖北省漳县)见不死鸟落于一块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卞和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多年的经验,觉得这是一块难得的美玉,便把它献给了君王。当时楚国在位的是楚厉王,他把卞和所献之玉交由官中的玉工查看,便回禀君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并非什么美玉。楚厉王闻言大怒,便下令斩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即位的是武王。卞和见新君即位,又捧着这块玉石去见武王。武王也识不得玉,依旧交由玉工查看。怎知这玉工仍说卞和所献的是一块石头,熊通又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他的儿子文王继承了他的王位。卞和自知冤屈,心中有苦难言,便抱着这块玉石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他眼中的泪水都流尽了,后来流出来的竟然都是鲜血。’楚文王得知此事,便派人去问卞和为何哭得如此伤心。卞和回禀道,他并非为自己被砍去的双脚而哭,而是为这块宝玉而哭。美玉被误认为顽石,就像他如此忠贞之人却被错判为欺君的小人。文王听他所言,便下令将这块青石剖开,其中果真是举世无双的美玉,遂赐其名为“和氏璧”。

事件起因

和氏璧曾被楚威王赐予了灭赵败魏的功臣昭阳,后来就不知下落。到了战国时期,赵国宦官缪贤[miào xián]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便将其占为己有。秦昭襄王也知道和氏璧是一件举世无双的宝物,所以在听说了此事后,他便修书给赵惠文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事件经过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当时秦国最为强大,经常仗势攻打其他国家,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推举贤能

这时缪贤便站出来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说这个人可以出使秦国。赵惠文王不相信一个小小的门客能够担此重任,缪贤便解释道,他曾经犯罪想逃到燕国去避难。但蔺相如却对缪贤说,他如何知道燕王就会收留他呢。缪贤告诉蔺相如,说他与燕王曾有一面之缘,燕王也说过愿意交他这个朋友。但蔺相如却对缪贤说,赵国比燕国强大,缪贤又颇受赵王皇帝的宠信,韩广自然愿意与之结交。如今缪贤戴罪出逃,燕王惧怕赵王,又怎么会收留他呢。在蔺相如看来,燕王不仅不会帮缪贤,也许还会将其押送回赵国。与其这样,他建议缪贤还不如主动向赵王请罪,或许还能得到宽恕。缪贤依蔺相如所言,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根据这件事,缪贤便认定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定可以替赵国化解危机。赵惠文王听了缪贤的话,便下令召蔺相如前来。

蔺相如受命

赵惠文王听了缪贤的话,便下令召蔺相如前来,问他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回答道:“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意思是就眼前形势看,秦强赵弱,所以不得不答应秦国的要求。赵惠文王又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言下之意是害怕秦国得了和氏璧却不给赵国城池。蔺相如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倘若不答应秦王的要求,理亏的是赵国,但如果秦国不兑现其承诺,理亏的就是秦国。相比较来看,宁可答应秦国也不可失了礼数。’赵惠文王想了想,也觉得蔺相如说得有理,便问他何人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知能担此重任的除他之外并无二人,于是便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缓兵之计

秦昭襄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昭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蔺相如估计秦昭襄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视死如归

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此时蔺相如来到大殿之上,正色说道,自秦穆公开始,秦国的二十多个国君,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用的。蔺相如怕受秦王的蒙骗对不起赵王和赵国百姓,所以已经遗人将和氏壁送回赵国。秦强赵弱,秦王派一位使者前往赵国,赵王也不敢不将玉璧献上。以秦国之强大,不如将之前所言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赵王自然不会留着和氏壁来得罪于秦。蔺相如说完之后,便以欺君之罪请求受汤镶之刑。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惠文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大任让他回国。

事件结果

蔺相如出使秦国,既保住了和氏璧,也没有引发两国的战争,更为赵国争得了颜面。赵惠文王大喜过望,即刻就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对他十分器重。至于秦国,也没有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玉璧换城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历史评价

王世贞:“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县,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司马光:“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以是为相如之功,又何足称哉。”

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文献记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襄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蔺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赵国使臣蔺相如将著名的和氏璧,巧妙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后来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最初是讲的蔺相如的机谋,后来演绎成借了别人的东西完好归还物主的意思,与该成语的初始之意相去甚远。

人物简介

蔺相如(约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字仲仁,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历任赵国上大夫、上卿。

蔺相如原为赵国宦者令缪贤(miàoxián)府上舍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2年),缪贤把蔺相如举荐给了赵惠文王。

蔺相如临危受命护送和氏璧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于渑池会盟,会盟期间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名誉和利益,渑池会盟后被赵王封为上卿。

蔺相如作为赵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时刻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行为,备受后世赞誉。《史记》中,司马迁评价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参考资料

..2023-03-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