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 :玉石

更新时间:2023-11-08 10:12

⒈一种石头,高贵纯洁,《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石之美者”,故美玉者为玉之美者,属玉之精品。

⒉形容人品或者容貌的美好也可以形容某事物的纯洁。如: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玉的分类

玉有 软玉、硬玉之分。软玉一般指产于我国新疆一带的 白玉、青玉、碧玉与东北玉等,硬玉是指产于 缅甸的翡翠树化玉,无论是 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玉器是 中国最早的传统的工艺品之一。英国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博士曾说:“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 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据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简单的玉制工具。距今8000年的 辽宁省查海遗址,出土了最有价值的玉块。距今6000-7000年的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玉珠、玉管和玉块等。

玉器的起源,应该说比这还早,不过,当时的人并不懂得玉器的价值,他们只是选用那些坚硬和精美的石块磨制成武器或工具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石中之美--玉石,经过耐心琢磨,使玉石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是实用品。

中原地区古时把玉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礼仪的标志。黄帝曾以玉分赐部落首领,作为享有权力的标志。之后,商周期间,玉为礼天把地之礼器。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铜器。春秋战国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教。到了西汉,玉器被说成"玉貔貅厌胜"之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玉器已被当作观赏为主的艺术品了。中国从古墓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了许多玉制的 装饰品和礼仪用具。如今,在 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中,常见的古代玉器有玉瓶、玉炉、玉薰、玉鼎、玉杯、玉爵、玉盂等。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原地区世代留下的玉器多如繁星,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珍品就有2万多件。

在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了大型玉器。现存在北京北海公园 团城上的一只大玉瓮--渎山大玉海,好似一只大浴缸,乃是元朝 孛儿只斤·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盛洒器,可盛酒3000多公升。玉瓮重达3吨半,最大周围长493厘米,高70厘米,瓮膛深55厘米。玉瓮呈椭圆形,四周刻有云涛、蚊龙、海马等,造型精美,是 中国现存时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

枉凝眉

一个是 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 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 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学界的传统观点都认为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 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 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阆苑仙葩”指 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 三生石畔的 珠仙草。而“美玉无瑕”指 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 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楼上的回答复制于网络,可能受 刘心武先生影响。刘心武先生将其新解为 阆苑仙葩指 史湘云,美玉无暇指 妙玉。因为仙葩是花,林黛玉是 绛珠仙草,不是花。而在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 归省庆元宵”中众人到 怡红院中看到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海棠花指的就是 史湘云,因为“翠缕”是史湘云丫鬟的名字,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海棠花就是史湘云的象征。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呵呵。

个人看法同意红学界的传统观点,“阆苑仙葩”指 林黛玉,“美玉无瑕”指 贾宝玉

说起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追溯到我们茹毛饮血的老祖宗身上,也就是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在2500年前,有“圣人”职称的孔子深深地表达了对玉的敬重与仰慕——“君子比德于玉”,将

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内质联系在一起。从此,甭管是身居翰苑的 士大夫、苦修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还是 附庸风雅的土地主,不是身 佩玉饰,就是在书案上 陈放玉质文玩。后来,东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玉的特征归纳为“五德”,与正人君子“仁、义、智、勇、洁”的美德相对应。此外,《红楼梦》也叫《石头记》,缘起便是那“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人们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为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不

信翻开那厚厚的《辞海》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沾“玉”的词汇共150余条,多是赞美和吉祥之词。有关玉的“流言蜚语”还有很多,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甚至 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女人 杨贵妃,以及超级美男 宋玉,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字。窥一斑而知全豹,玉,以其温润的手感,变化多端的颜色征服了一个民族。

就其悠久的历史而言,我国艺术品宝库中的三位“老大”——青铜器、书画、瓷器也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青铜器流行于商周,大约只有1500年的历史,而瓷器最早见于 南北朝时期,到今天也就1600~1700年;书画的历史更短,若以现存最早传为隋唐时代的作品为限,才有1400年左右的时间。要说到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爱玉之人,那更是多如牛毛。据说乾隆一朝的制玉数量,超过了整个宋元。他老人家一生题诗 咏玉800余首。清宫遗存的数万玉器,大多是他的收藏。他经常一个人蹲在玉 库里摆弄玉玩,挑出一些 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后,亲自评出甲乙丙级。爱新觉罗·弘历在把玩玉器的同时还对其赋予了情感与理念,把自己玩玉说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国之德,他说:“不使良材屈伏沉沦,将其剪拂出幽,以扬 王庭而佐治理。”由此看来,乾隆帝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及鉴赏眼力,也因藏玉总结出了独到的 治国方略,如此把收藏与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帝王唯有乾隆。乾隆的收藏要搁在过去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窥视,而今时今日我们将领您一同饱饱眼福。养眼的同时,您也会看到它们身上绽放出的闪闪金光,看看那些“玉”与天公试比高的价位,让人不由得想起“完璧归赵”这则老故事:“赵国有一块美玉,叫做和氏璧秦国想得到它,要用十五城池来交换,你不能不信:玉可抵国。

北京故宫珍宝馆内陈列着一件十八世纪清代乾隆时期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它是以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雕琢而成的,这座玉雕高达2.4米,宽约l米,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战洪水时的情景。据史料记载,这块大玉产自 中国新疆 和田地区,重达5吨多,经三年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才运到北京的。后又经多年才雕琢成这件 希世国宝。

中原地区四大名玉,即新疆 白玉、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和 湖北绿石。尤其是 硬玉中的翡翠有"玉中之王"的美誉。翡翠极为珍贵,从前多为帝王或豪富所占有。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或谓玉石"价值连城"。据说秦昭襄王曾以15座城去换一块珍贵的和氏壁。

玉石如此珍贵原因何在,其一,稀少。物以稀为贵。玉石的形成要在地壳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尤其是翡翠、白玉玛瑙青金石等更加难得。中国古代采玉人骑着耗牛,翻山越岭到山上找玉,靠着牲口的四蹄,把露头或半露头的玉石踏采出来。有的玉石顺山水、冰川冲到下游,途中便被人捞走了。据记载,古时在新疆和田采玉,曾以女人棵体入水捞取。相传古人认为玉为阳精,须用阴气相召,玉石才不致流失,否则难以得到美玉。后来,玉石越来越少,才开始凿山开矿,攻山采玉。采到一块好玉是极不容易的。

其二,坚硬。玉石大致可分为 硬玉和 软玉两类。硬玉质地细密坚韧,硬度相当大。如果把金刚石硬度定为10度,那么最硬的玉石如翡翠则能达到8度、9度。一般来说,硬度在6度以上的称为 硬玉。只有金刚砂和金刚钻粉工具才能磨制 硬玉,多硬的钢刀之类都是无济于事的,硬玉被琢磨成为玉器,呈半透明,柔润光洁,晶莹美丽,内眼便分辨不出矿物的颗粒了。硬度在6度以下的玉石为 软玉。软玉质地较软,韧性较好,一般都能用刀刻划,价值就较为低廉了。

其三,色彩美丽。相传,在 不死鸟栖息过的地方,都有美玉。玉石具有丰富的天然色彩,有白如羊脂、红如鸡血、绿如碧海,常见的有白钻石、绿柱石蓝宝石和变石等,可加工成戒指或耳环等玉器,不退色、不变质、坚固耐用,是高级 装饰品。有的玉石上有多种颜色,称为"巧色",即使有些玉石质地不纯,但一经匠心巧琢,变 瑕为美点,把瑕疵琢成花上 小虫或树上松鼠,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中原地区民间说"玉不琢,不成器"。古人最早用石、骨等工具,借用砂粒、水作介质来琢磨玉石,很费功夫。

后来才用铁、铜作圆盘,借用碳化硅或金刚钻粉的介质,便加快了玉器的雕琢。目前 中国各地均有玉雕厂。玉雕由过去的人工操作逐渐走向半机械和电气化生产率提高了,但天然玉料却越来越少,所以玉器价格仍然是昂贵的。

玉的鉴定

玉鉴定的方法可以来说是有很多,但是玉鉴定的比较普遍的方法一般都是用颜色来鉴定玉的好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根据玉的产地来鉴定。

目前国家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质地玉鉴定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 硬玉及钙角闪石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玉论坛里通称 真玉。

中国古代的真玉是 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 真玉;马家浜文化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青浦区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 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质地玉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玉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湖北阳地区被称为东方的绿宝石之乡,盛产的绿松石料质纯净,色泽艳丽,灿烂夺目,颜色多为天蓝、碧绿、灰蓝、粉绿,极为罕见。郧县云盖山绿松石矿出产的绿松石品位最佳,最为珍贵。这个最大的一块绿松石,根据玉论坛里说现藏湖北省郧阳绿松石开发总公司,有待雕刻成珍贵的艺术品。

典故

中国古代 传说时期中 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 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 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

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 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 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

;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与“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 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条无辜的人命甚至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 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 荆山采到一

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 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 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 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 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 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 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接来 卞和问:“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 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 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玉三献"等表示奉献才艺或杰作。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 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就这样,"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 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 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 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壁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嫂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 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 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 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 缪贤的宦官从一名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过鉴定后,才知道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下诏将这件宝物强行夺进宫中。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 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 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递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巧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 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蔺相如回到宾舍,认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宴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 誓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干先割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 欺君之罪当杀,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位大臣听后 面面相觑。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 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王迁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赵政秦灭六国之战,建立了强大的 秦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 秦王赵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 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 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 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 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 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 咸阳市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

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 刘婴年幼,传国玺由 皇太后代管。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 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 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 秦始皇陵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 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市,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 都城徐州市〔今 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 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 中国历史上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玉,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洛神就是 宓妃,宓妃原是伏羲的女儿,因迷恋 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南洛河流域的是一个有洛氏民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里拉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 黄河里的

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 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 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 轩然大波,吞没了 洛神

女娲补天

相传远古之时,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之石散后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这个神化将玉说成补天之物,可见我们民族对玉有着特殊的喜好。

洛神

宓妃被 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 郁郁寡欢,只好用里拉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 宓妃的身边。

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 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 洛神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 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 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射中了 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 河伯

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 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 洛神这对情侣便在 洛阳市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

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 洛神。

淮南子》中记载,伏羲之女洛神嫁于 河伯为妻,但河伯不贤,与水族女神私通,洛神与后羿情深。河伯与后羿大战于 天庭,天帝震怒,将洛神贬落凡间 ,洛神转世之后,为美女 文昭甄皇后曹操攻下邺城遗址之后,将甄宓一家接入司空府,奉作上宾。曹植曹丕即 曹丕两人同时钟情甄宓,最后,两人由好兄弟变成大仇人。种种因素之下,丕登上帝位,甄宓为后,另外丕又娶郭为妃,郭儇不甘为妃,于是同 司马懿设计害死甄宓。另一方面,植与甄芙两厢情阅,甄后逝后数年,植在 洛水之滨又见甄宓 。

《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 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 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南洛河之上,叙其

冕抑。因感而赋之。”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写她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 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 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 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波。”真是形象鲜

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 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古代玉类诗词

春雨苏轼

飞仙亦偶然,脱命瞬息中。惟诗不可拟,如写天日容。梦中哦七言,玉丹已入怀。一语遭绰虐,失身随 蓬莱。蓬莱至今空,护短不养才。上界足官府,仙应退休.

夜登江楼 陆游

平生胸中无滞留,旷然独与造物游。无风驾我 周宇县,夜半忽过江边楼。楼前茫茫天地阔,万顷月浸空 江秋。云阶无尘鸾鹤舞,玉笛裂石鱼龙愁。肺肝澄澈纳气,毛发惨栗临寒流。世间回首真一梦,谁能更念酬恩。

月下 闻笛杨万里

天色 容成水,蟾光链出银。碧香三酌半,玉笛医生段。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辛苦。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

拟归院柳边迷诗 杨万里

玉殿朝初退,金门马不嘶。院深归有处,柳暗迹都迷。紫陌春无际,青丝舞正齐。风烟忘近远,楼阁问高低。残雪莺声外,斜阳 凤掖西。少陵化底路,物物献诗题。

奉和刘舍人初雪 欧阳修

夜雪填空晓更飘,龙风冷佩声高。琼花落处萦仙杖,玉殿光中认袍。下直笑谈多乐事,平时*酒属吾曹。羡君年少才无敌,顾我虽衰饮觞豪。

曲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过,空闻子夜鬼悲歌。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死忆 华亭闻鹤,老忧王室 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赋得吴都虞世南

画野通淮泅,星宏图表,黄旗美气浮。三分开霸业,万里宅神州。高台临茂苑,飞阁跨澄流。江涛如素盖,海气如朱楼。吴趋自有乐,还似镜中游。

秋夜宿 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丛弟幼成令问 李白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 怀远公。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尹水,盈盈焉可穷。

至后十日雪中观梅 杨万里

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即非雪片催梅花,却是梅花唤雪来。琪树横枝吹脑子,玉妃乘月上瑶台。世间出雀梅梢雪,便是冰雪也带埃。

和简文帝卧疾诗 刘孝威

玉躬耗寒暑。群望崇璧。仁祀盛黄,礼坛优席。备钧楚疾愈,俄同宋年益。岂劳诵赋臣,宁用观涛客。

题画扇 王安石

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青冥风露非人世,鬓乱钗斜特地寒。

新月赵嘏

玉钩斜傍画檐声,云匣初开一寸明。何时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

上巳节 白居易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境,户映 花丛当下帘。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乐府金乐歌 萧纲

槐香欲覆井,杨柳下藏鸦,山炉好无比,与篝火窗赊。床头辟绳结,镜上领巾斜。铁鑊钟梁子,铜枢生枣花。开门抛水柱,城按特言空。

乐府上云乐之玉龟曲 萧衍

玉龟山,真长仙。九光濯,五云生。交带要分影,大华冠晨缨。如玄罗,出游入太清。

早春行王维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喜绿草时。

傅玄诗 程晓

茕茕独夫,寂寂静处。酒不盈觞,肴不掩。厥客伊何,许由巢父,厥味伊何,玄酒瓠腑。三光飞竟,玉衡代迈。龙集甲子,四时成岁。权舆授代,徐趁当秽,元服初嘉,万福咸会。赫赫应门,严嫣朱阙。群后扬扬,庭燎 皙皙。

采药大布山诗 吴均

我本北山北,缘涧采山麻。九茎日反照,三叶长生花。可用 忧疾,聊持驻景斜。景斜不可驻,年来果如驱。安得昆仑在,偃寨 三珠树。三珠始结蠲,绛叶凌珠台。玉壶白凤肺,金鼎 青龙胎。韩众疾王子,何世无仙才。安期傥欲顾,相见在蓬莱。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县 张二主簿 岑深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做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闻道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

二十四诗品[典雅] 司空图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随,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瞻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无题司首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 轻雷.三足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咏玉阶诗 王枢

玉阶已夸丽,复得临紫薇,北户接翠幄,南路抵金扉.重叠通日影,参差藏月辉,青苔 梁珠履,微淀拂罗衣.独笑 昆山曲,空见青飞.

唐华清宫 杜牧

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云阁,一曲\u003c\u003c淋铃\u003e\u003e泪数行 中国人在长期的玉文化、玉器的熏陶、培育之下,选用古文献上的名句或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与玉

相关联的成语颇多,这些成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玉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的成语还折射出玉文化的部分内涵和玉工艺的一些 技术环节。

中国百姓长期使用的有关玉成语:

「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玉良言」、「抛砖引玉」、「亭亭玉立」、「瑕不掩瑜」,以及「千种玛瑙万种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等。这些成语 妇孺皆知、通俗易懂。

「玉不琢不成器」:见于《 韩诗外传》,普通百姓都十分熟悉,中学生也都熟知这个成语。此成语说明玉器都是经过了既琢又磨的多道工序,方能成器,不是轻而易举的,告诉青少年,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益,也要像制玉器那样经过磨砺,要长期地刻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出自元景皓之口(《 北齐书》),其意是一个大丈夫不能为了 苟且偷生而自损气节,激励 中国人民为保持民族气节,宁肯牺牲自我,也不能屈服于外来敌人的威吓利诱。这个成语成了 中国人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时刻的座右铭。中国人爱玉、崇玉、赏玉、藏玉,同时无不以 玉德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行动标准和指南。

有很多有王字旁的汉字,都有美玉的含义。

01.琼 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 琼琚。”

02.琳 美玉。青碧色的玉。《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

03.球 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 东序。”

04.瑜 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05.环 圆圈形的玉器。《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 有环,其一在 郑商。”

06.璇 美玉。《集韵·平仙》:“,《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美玉也。引《春秋传》:璿弁 玉缨……或作、璇。”

07.璧 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08.琪 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09.璞 未雕琢的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

10.瑶 亦泛指美玉。《书·禹贡》:“厥贡惟 金三品,瑶、琨、、簜。”

11.碧 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 庄子·外物》:“苌弘 死於 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2.瑰 美玉,美石。《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13.翠 缅玉。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宵》:“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14.瑾 美玉名。刘宋慧琳 《龙光寺竺道生法师》:“如草之兰,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

15.瑱 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诗·风·君子偕老》:“发如云,不屑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也。”

16.琮 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 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17.珂 白色似玉的美石。《玉篇·玉部》:“珂,石次玉,亦码 白如雪者。一云螺属。”

18.璎 似玉的美石。《玉篇·玉部》:“璎,璎琅,石似玉也。”2.即璎珞。玉饰。唐 元稹 《估客乐》诗:“石打 臂钏,糯米吹项璎。”

19. 质地不纯的玉。《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20.琛 指玉。《宋史·乐志九》:“禕衣褒崇,琛册追荣。”

21.珰 玉制的耳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腰若流纨素,耳著 明月珰。”

22. 美玉。晋 陆云《答顾秀才》诗之五:“有斐君子,如珪如璠。”

23. 状如半璧的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 玄璜礼北方。”

25. 似玉的美石。《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 章章。”

26. 美玉。可制。亦借指磬。《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磬。”

27.瑛 美玉。《魏书·阳尼传》:“采 钟山 之玉瑛兮,收珠泽之 珂。”

28.琯 玉管。《大戴礼记·少间》:“王母娘娘来献其 白琯。”

29. 玉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若我用瓘斝 玉瓒,郑必不火。”

30. 相合之二玉。双玉。《说文·珏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

31.璋 玉器名,状如半圭。《书·顾命》:“秉璋以酢。”

32. 美玉。《玉篇·玉部》:“瑷,美玉也。”

33.圭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易·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34. 古代放在死者口里的玉。《说文·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

35. 古时佩带的玉器。环形,有缺口。《左传·闵公二年》:“公与 石祁子 玦,与 甯庄子 矢,使守。”

36.琦 美玉。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之巢,无乘风之羽;沟浍之中,无宵朗之琦。”

37.琬 美玉。《书·顾命》:“弘璧、琬琰在 西序。”

38.瑒 玉名。《广韵·平阳》:“瑒,玉名。”

39.玢 玉名。《玉篇·玉部》:“玢,玉名。”

40.琥 瑞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白琥礼西方。”

41.珲 美玉。《集韵·平魂》:“珲,美玉。”

42.琚 佩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3. 美玉。《改并四声篇海》:“珺,美玉也。”

44.琨 玉石。《书·禹贡》:“厥贡惟 金三品、瑶、琨、篠簜。”

45.璐 美玉。《楚辞·九章·涉江》:“被 明月兮佩寳璐。”

46.玫 美玉。一说火齐珠。《尸子》卷下:“楚 人卖珠於 郑 者。为 木兰之椟,薰以 桂椒,缀以玫瑰。”

47.璊 红色的玉。《诗·王风·大车》:“大车 啍啍,衣如璊。”

48.珅 玉名。《集韵》:“珅,玉名。”

49. 玉名。多用于人名。五代有 史建瑭石敬瑭

50.玮 玉名。《广韵·上尾》:“玮,玉名。”

51.琰 美玉。南朝梁简文帝 《谢敕善胜威胜刀启》:“冰含彩,雕琰表饰。”

52.玙 美玉。《左传·定公五年》:“季平子 行 东野,还未至,丙申,卒於 房,阳虎 将以璵璠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