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13:15

袁岚峰(1978年生),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科技传播系副主任、科普专家,《科技袁人》节目主要讲者。1992年14岁时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9月,袁岚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同年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6年,袁岚峰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是理论与计算化学,涉及纳米受限体系结构、吸附与流动、页岩气基础科学问题、团簇与扩展体系结构与电子性质、定性分子轨道理论等领域。

袁岚峰在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岗位上,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创新传播方式,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力大。201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人民日报社组织的"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中,袁岚峰荣获"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称号。他还担任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等社会兼职。

袁岚峰出版了科普著作《量子信息简话》。

人物经历

科研经历

1992年,14岁时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朱清时院士和杨金龙院士,博士论文《分子、团簇和凝聚体系中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入选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为罗阿尔德·霍夫曼教授(Roald Hoffmann,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和李中汉(Stephen Lee)教授。

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为Roberto Car教授。

2006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工作,任副研究员。

其他经历

2015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理性爱国者组建智库“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担任会长。

2018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组织的第三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201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人民日报社组织的“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中,被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2020年,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特殊时期,与视频工作室合作多条帮助公众科学防疫的节目。

个人生活

1997年,袁岚峰在他的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他登录科大的瀚海星云BBS,注册了账号“胡不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兮胡不归”,钟情于古典文学的袁岚峰,网名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社会任职

袁岚峰担任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等。

袁岚峰在共青团中央2017年和2018年组织的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制造日”网络直播活动中,应邀担任主持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02年1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网站显示,袁岚峰在Nature, Nature Comm.,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Chem. Sci., J. Mater. Chem. A, J. Chem. Phys., Chem. Comm.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代表性论文如下:

Zhu, W., Huang, Y., Zhu, C., Wu, H. H., Wang, L., Bai, J., ...Yuan,L. F.,\u0026 Zeng, X. C. (2019). Room 温度 electrofreezing of H₂O yields a missing dense ice phase in the phase diagram.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1925.

Liu, L., Li, P., Yuan, L. F., Cheng, L., \u0026 Yang, J. (2016). From isosuperatoms to isosupermolecules: new concepts in cluster science. Nanoscale, 8(25), 12787-12792.

Zhao, W. H., Bai, J., Wang, L., Yuan, L. F., Yang, J., Francisco, J. S., \u0026 Zeng, X. C. (2015). Formation of bilayer clathrate hydrates. Journal of Materials 化学 A, 3(10), 5547-5555.

Zhao, W. H., Bai, J., Yuan, L. F., Yang, J., \u0026 Zeng, X. C. (2014). Ferroelectric hexagonal and rhombic monolayer ice phases. Chemical Science, 5(5), 1757-1764.

Zhao, W. H., Wang, L., Bai, J., Yuan, L. F., Yang, J., \u0026 Zeng, X. C. (2014). Highly confined H₂O: Two-dimensional ice, amorphous ice, and clathrate hydrat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7(8), 2505-2513.

Zhao, W. H., Shang, B., Du, S. P., Yuan, L. F., Yang, J., \u0026 成姓 Zeng, X. (2012). Highly selective 吸附 of 甲醇 in nanotubes immersed in methanol-H₂O solution.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37(3), 034501.

Shang, B., Yuan, L. F., Zeng, X. C., \u0026 Yang, J. (2010). Ab initio prediction of amorphous B8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14(6), 2245-2249.

Li, H., Shao, N., Shang, B., Yuan, L. F., Yang, J., \u0026 Zeng, X. C. (2010). Icosahedral B 12-containing core–shell structures of B 80.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22), 3878-3880.

Wu, P., Yuan, L. F., \u0026 Yang, J. (2008).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 n Mn m and Co n V m (m+ n≤ 6) 原子簇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12(48), 12320-12325.

Yuan, L. F., Yang, J., Wang, H., Zeng, C., Li, Q., Wang, B., ... \u0026 Chen, D. M. (2003). Low-温度 orientationally ordered structures of two-dimensional C6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5(1), 169-172.

Yuan, L. F., Yang, J., Li, Q., \u0026 Zhu, Q. S. (2002).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乙炔 and its evolution products on Cu (001).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物理学, 116(7), 3104-3108.

Yuan, L. F., Yang, J., Li, Q., \u0026 Zhu, Q. S. (2001).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for M (CO) n/A g (110)(M= Fe, Co, Ni, Cu, Zn, and Ag; n= 1, 2) systems: Geometries, STM images, and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Physical Review B, 65(3), 035415.

Hou, J. G.,Yang, L. F.,Wang, H. Q.,Li,Q. X.,Zeng,C. G.,Yuan,L. F., Y.,Wang,B.,Chen,D. M.,Zhu,Q. S. (2001). surface science: Topology of two-dimensional C 60 domains. Nature, 409(6818), 304-305.

Yuan, L. F., Yang, J., Deng, K., \u0026 Zhu, Q. S. (2000).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C36 molecul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104(28), 6666-6671.

科普工作

2015年以来,写作若干科学普及与科技政策文章,如《中国科技实力正以什么样的加速度逼近美国》、《大型对撞机之争:价值、目标和图景》、《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中国科技,别吹上天莫贬入地》、《从芯片到星辰大海》,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国家天文》、《中国发展观察》、观察者网人民网、环球网、新浪科技、中国科普博览等媒体发表,多次接受新华出版社、《环球时报》、《时代周报》、《南华早报》等媒体采访,应邀在总参谋部、共青团中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上海市委党校等机构讲课。

2018年以来,与观视频工作室合作推出“科技袁人”视频节目,每周在各个视频平台更新,并举办过两次线下演讲活动。向观众传播科学界的大图景、科学思维方式、科学规范与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包括量子信息核聚变引力波、霍金辐射、青蒿素高温超导辛普森悖论超级计算机、制药、疫苗、蓝眼睛岛问题、人工智慧天文学、黎曼猜想、于敏氢弹原理等。播放量已经超过一亿,激励和吸引了许多观众对科学产生兴趣。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袁岚峰-新华网.新华网.2022-01-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