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2008年建于陕西的历史类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9-20 19:03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西安城墙内,是为保护唐长安城皇城含光门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2006年11月开始筹建,2008年9月建成开放。现隶属于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属于国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设有行政部和文保部两个部门。博物馆仿城墙建筑并与城墙相连,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发展历史

整个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布局分为东大厅、中大厅和西大厅。博物馆东大厅的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从这里可以想像到唐含光门的宏大雄伟。唐含光门遗址门址呈长方形,长37.4米、宽19.6米,以纯净黄土版筑而成。西大厅的城墙断面遗址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展示着西安城墙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在我国现存城墙遗存中较为罕见,是华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包孕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西安城墙历史变化的一个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

在博物馆中大厅一层有隋唐含光门复原模型和清西安市府城沙盘模型,再现隋唐含光门雄伟和辉煌,并向人们通过语音显示屏诉说着西安古老的城墙和街区文化。

馆藏文物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围绕隋唐长安城和城墙、附属建筑的主题着手,包括两个专题陈列和一个临时展览。

隋唐长安城专题陈列

宏伟壮丽的隋唐长安城,堪称中原地区古代城市规划之典范,其形制规整大气,艺术处理成熟,城市布局合理,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唐长安城又是一个诗画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之升华到极致,在中国古代绝无仅有。不论是城市规制,还是文化艺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展览通过文字和图片,全面介绍了隋唐长安的建城历史、宫城皇城外郭城、里坊布局、寺观园林、商业贸易及对外交流等情况,展示了作为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国际化大都市的长安城的全貌。

城墙发展史专题陈列

中原地区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是城墙的萌芽期,龙山文化至夏早期是城墙的雏形期,夏、商、周至县隋唐为发展期,宋元明清为成熟期。在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是仅次于治水的大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让世人瞩目,而数千年来,中国大地上建造的首都、王城、府城、县城,其城墙连接起来,又何止一个万里长城!因而,中国古代的城墙,不仅是战略防御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国农耕民族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涉及古代科技、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本展览通过展示各时期城墙的典型代表,向观众讲述了一部城墙发展的历史。

西安城墙明清古建构件展(临时展览)

西安城墙明清古建构件展,是利用博物馆二楼大厅空间布置的。在大厅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与古建构件相关的图版。大厅内展出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古建特色的相关文物,包括瓦当、文字砖、吻兽(也称脊兽、蚩吻)等城墙、城门建筑构件,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准。它与西安古城墙以及含光门遗址展示的文化内涵相协调,让观众尽情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展览展示了多件西安城墙明清古建构件,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从细微之处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风貌和独特魅力,是观众了解我国古建知识、近距离欣赏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平台。

唐城遗址

专题展出

博物馆内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城墙断面遗址(包括隋唐、唐晚期至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城墙土遗址)和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遗址,并设有“中原地区城墙发展史”专题展、“唐长安城”专题展及西安城墙明清古建构件展三个展览。博物馆二楼还设有多媒体功能播放厅,播放视频资料《今古沧桑含光门》,讲述含光门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考古发掘过程。

遗址内容

1、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

博物馆东厅展示的是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在这里,观众可以想象到当时含光门的雄姿。含光门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侧城墙三座城门中靠西的一座,最早建于杨坚开皇二年(582)。它虽属偏门,但由于与鸿胪寺、太社、西市相邻,因此地理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呈长方形,长37.4米、宽19.6米,以纯净黄土版筑而成,东部保存最高处8.2米,中、西部残存仅1米。有三个门道,中间门道宽5.72米,东、西门道各宽为5.35米,进深均19.6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均3.07米。用纯净黄土版筑的门,一高一低,巍然挺立,散发出来浓重的黄土气息。东门道保留着唐朝、宋代两层路面,中、西门道是唐代的路面。考古发掘时,在西门道东侧一个石砌方格里面,发现了类似香灰的东西。考古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为按时启闭城门,焚香计时的地方。

2、城墙断面遗址

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一部分,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它证明西安城墙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开皇二年(582),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经过唐末五代十国、宋元时期的改建,特别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的扩建,和隆庆二年(1568)改隋唐以来的土城而为砖城,以及清、近代的多次修、增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类似含光门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现存城墙遗存中较为罕见,是华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比较全面地向人们展示了西安城墙和城市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原地区古代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工程技术等,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

通过对含光门遗址断面结构、土质、土色进行划分,可将其从早至晚,分为五个时期:

(1)隋唐(581-907)

(2)五代十国(907-960)

(3)宋元(960-1368)

(4)明清(1368-1911)

(5)现代(1912- )

通过欣赏“黄土高墙”风姿,透过五个文化层,我们可以了解这五个时期对西安城墙进行修筑、增补的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如皇城墙体的做法、唐皇城与唐外廓城的规格模式、城墙砖缝采用白灰掺糯米汁为粘合剂等等。特别是通过这一遗址断面还可以发现,明代西安市城内地面要比唐朝皇城地表高出将近3米,说明了经过600多年的时间推移,长安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沧桑变迁。

3、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遗址

2004年初,在对暴露的西安南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时,在城墙底部发现了一处隋唐皇城城墙下部的过水涵洞

涵洞轴线与城墙走向垂直,压于隋朝所筑夯土城垣之下。其直壁高1.5米,经初步复原,涵洞上部为单拱拱券,拱跨约0.6米左右,拱高约1.2米,涵洞全高接近3米。拱洞南端,水平埋设有花岗石大石条,左右砌入砖壁。洞顶石条下面与洞底石条上面相对凿有横排三个方孔,内插铁栅。铁栅用边长近10厘米的粗方铁柱组成,其间缝隙甚窄,即使儿童亦难以进入。含光门之内,为国家重要机构所在地,太社、太庙与百官衙署、禁、仓等全设于此,故戒备森严,需有鱼符方能通行。皇城城墙为此专设带栅水门。因此,含光门门西这处水栅既要通水,又要防范外人从涵洞进入皇城禁区。

涵洞南高北低,经测量,两端底部高差在20厘米左右,可见水是自南向北流过涵洞。长安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故诸渠引水都是从城南进入向北流淌,含光门也不例外。这里的过水涵洞大致含光门西侧,可能与城内外大街西边排水路沟相通。

隋大兴城的设计者中宇文恺贺娄子干,都精通水利。长安城引有清明节、永安、龙首、漕渠、黄渠等数条大渠入城,另外,城中还有诸多支渠与水沟,与诸大渠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排水系统。这处涵洞,覆压于隋所建皇城之下,而隋皇城建筑时代比较明确,即自杨坚开皇元年(581)开始规划,至三年春即建成主体并迁都于新城。可见,含光门的过水涵洞应当是公元581年-582年间建成。含光门过水涵洞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砖结构,保证了夯筑时的震动和城墙长期的压力,不至于对券洞产生破坏,足见古人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这处残存的过水涵洞,还为我们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它的存在,其一,使我们控制了一处隋唐皇城外界的精确位置,与其东侧的含光门遗址外界相配,可以大致定出这段唐皇城的走向;其二,涵洞式水道结构非常类似于现代公路、铁路上的涵洞,说明在公元七世纪左右,大型工程的过水结构已经发展成熟。

古都长安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市,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周秦汉唐在这里创造了历史的空前辉煌,唐长安城更是这一历史阶段的精华体现。在历经了一千余年的风云变幻、月落日升之后,如今的含光门博物馆,正在通过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城墙断面遗址和隋唐过水涵洞遗址,向人们展示着当年唐长安城的雄浑气势。

馆藏珍品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3,655件,珍贵文物77件。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开放时间:8:00-17:30

价格线路

门票价格:成人票40元,60岁以上老人、儿童及学生票20元,70岁以上老人及军官免票。

公交线路:乘坐6、16、18、35、224、251、311、402、405、407、502、509、604、608、701、800、921、922路公交车至含光门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