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嘴海雀 :1811年Pallas命名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7:36

角嘴海雀(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中型海鸟,体长32-41厘米,嘴短而粗呈圆锥状、橙色。夏羽上嘴基部有一个三角形的突出物,形状如角。头两侧各有两条由白色丝状饰羽组成的纵带,分别位于眼上和眼下后方的头侧。上体灰黑色,胸褐灰色,腹白色,脚黄色。冬羽嘴基三角形突出物消失,头侧饰羽亦消失,其余似夏羽。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岛、海岸和附近洋面上,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以小鱼和甲壳亚门等动物为食。角嘴海雀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地区沿海、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库页岛、朝鲜西海岸和北海道中原地区见于辽宁省南部旅顺。角嘴海雀是一夫一妻制动物,配偶关系可维持数年。目前,角嘴海雀种群数量庞大,属无危物种。

形态特征

角嘴海雀嘴较长而厚,侧扁,嘴峰稍弯曲。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呈细裂缝状,位于嘴基部,其上覆有皮膜。繁殖期嘴基有角质突起,下嘴也稍隆起。跗较短,位于体后部,站立时呈直立状。跗蹠前缘被以盾状鳞。尾羽16枚,尾呈圆形,甚短。夏羽额、头顶、后颈、背、肩、翅和尾黑褐色,头侧有两条由长而窄的白色丝状饰羽组成的白色纵纹,一条由眼后开始到后颈侧,另一条由下嘴基部开始到后下颈侧。脸、颊、颏、喉、胸和两胁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无三角形肉垂,头侧也无白色饰羽。嘴橙色,脚黄色。瞳孔为褐色、黄棕色、橙色或奶油色;足部为黄色或褐色,常带有绿色光泽。大小量度:体长320-410毫米;嘴峰32-38毫米,翅172-182毫米,尾45-62毫米,跗蹠28-32毫米。

栖息环境

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岛、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不冻的海洋中。筑巢的岛屿一般或多或少有植被覆盖,且常长有茂密的灌木丛。在繁殖季外角嘴角海鹦一般生活于大陆架上方的海域。

生活习性

角嘴海雀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潜水时靠两翅推动,休息时多栖于岸上或冰上,或飘浮于水面,不作长距离的迁徙,仅在非繁殖期进行小距离的游荡。主要以小鱼和甲壳亚门等动物为食,通常单个或成小群在水面或潜入水下捕食。角嘴海雀主要通过潜水获取食物,多在白昼与黄昏时觅食。其猎物中绝大多数为小型鱼类,另会在繁殖季捕食磷虾以及在非繁殖季捕食鱿鱼。角嘴海雀最深可潜至60米深处,但一般会在水深10米左右捕猎,并主要从猎物的下方或后方发起攻击。该鸟的上颚内侧有棘刺,因此可在捕获猎物后将其衔在嘴中并继续觅食。繁殖季的角嘴海雀会在浅水区、潮间带等猎物靠近水面的区域捕猎。此外,该鸟有集群捕猎的习性:一群角嘴海雀会与合作将诸如太平洋玉筋鱼之类的鱼群驱赶成球状以便捕食。其捕食群体内常会混有三趾鸥太平洋潜鸟等其他食鱼鸟类。

分布范围

角嘴海雀在中国以内见于辽宁省南部旅顺;中国以外繁殖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地区沿海、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库页岛、朝鲜西海岸、北海道。冬季游荡到繁殖地南部、日本九州、朝鲜海峡韩国沿海地区和北太平洋。角嘴海雀一般在水温6—16℃的海域繁殖。在北美洲,其繁殖地集中于阿拉斯加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盛顿州的岛屿,但南至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峡群岛上亦有繁殖群落。阿拉斯加湾和阿留申群岛亦有小规模的种群。在亚洲,其会在日本的北海道与本州岛、北朝鲜、俄罗斯的库页岛、千岛群岛符拉迪沃斯托克繁殖。角嘴海雀会在太平洋离岸100千米以内的海面上越冬。在北美洲,其越冬范围北至阿拉斯加州东南,南至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其在阿拉斯加、俄勒冈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外海均较罕见,仅常见于温哥华岛南部海域。其常见于华盛顿州与加利福尼亚州海域,每年冬季均有数万个体在普吉特海湾、蒙特雷湾等水域越冬。其罕见于圣迭戈等城市附近。

繁殖方式

角嘴海雀的繁殖期为5-7月。常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草本植物,土壤层厚的海岛上。常在斜坡上掘洞营巢。巢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或具蓝紫色斑点,卵的平均大小为68.5 mm×46.2 mm。孵化期平均为35天。角嘴海雀是一夫一妻制动物,会通过蜷缩、鞠躬、摇头晃脑等动作来求偶。其配偶关系可维持数年,期间双方会通过反复交错鸟喙的方式来维系感情。角嘴海雀的鸟巢为1—5米长的碟状土坑,多位于海拔10米以上的草地山坡上,但也会在森林地面或草丛等其他植被丰茂处筑巢。如栖息地土壤较浅,其会在天然岩洞上筑巢。配偶双方均会参与筑巢。该鸟在筑巢时会喙脚并用刨土。完工的巢穴周围会覆盖有一圈植被等杂物。其蛋为米黄色,长约70厘米,一般一窝内仅有一枚蛋。双方亲鸟均会参与孵化与育雏,该鸟平均孵化周期在45天左右。期间亲鸟大约以24小时为周期轮班孵蛋。

亚种分化

角嘴海雀为单型种,无亚种。从动物形态学来看,角嘴海雀和善知鸟关系密切,二者同属一族。目前角嘴海雀是属内唯一物种,但该属有数个已灭绝的化石种,如新近纪的C.dubia、C.minor和C.reai。其中,后两种化石种均比今日的角嘴海雀小约25%。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角嘴海雀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然而,目前其种群有所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因气候变化而改变的上升流,但人类活动也对其种群有影响。该鸟常为流刺网所兼捕并因此溺亡,而石油泄漏亦会减少其种群数量。另外,诸如鼠类、北极狐和浣熊等人为引入其栖息地的哺乳动物会捕食角嘴海雀。

保护级别

角嘴海雀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世界纪录

最大的角嘴海雀群落:在 4 月至 8 月的筑巢季节,冰岛西南部的威斯特曼群岛上大约有 83 万只处于繁殖期的大西洋角嘴海雀,大约占全球数量的 20%。(吉尼斯世界纪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Cerorhinca monocerata.2024-02-06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