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哥庄村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9:04

赵哥庄村位于山东省城阳区流亭街道东边,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东临小水河与夏庄街道西黄埠村接壤,南与夏庄街道西小水相连,西与红埠村毗连,北靠白沙河与流亭隔河相望。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河流自南向北注入白沙河,一年四季清水长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村总面积450公顷。南北最大距离3公里,东西最大距离2公里。建国初期,农用地260公顷,建设用地40公顷。改革开放以来,二、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用地逐年减少,到2002年底,建设用地已达2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0%,农用地减少为40公顷。2002年全村共有1680户,总人口50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全村姓氏有方、孙、纪、刘、王、李、等60余个,其中方姓为多,皆为汉族

历史沿革

赵哥庄村据传来历几种说法:一是方氏祖“顺”于明朝末年由云南省迁入即墨南乡赵哥庄村迄今,该村原为赵姓建立,故名赵哥庄村。后赵氏绝户,仍沿用此名。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末年原有二个村,一个村叫张家栏(赵哥庄村南)。一个叫刘家栏(现赵哥庄村东),其中一赵姓人氏为张、刘两村看守坟地,结识刘、孟二人,赵氏独身一人无后,刘、孟二人称其为赵大哥,赵死后刘、孟二人为纪念他立村赵哥庄村。

赵哥庄村在明、清时期属即墨县仁化乡;1898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14年属沧口警察支署;1922年属北洋政府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属青岛特别市李村区第二分驻所;1935年属青岛市乡区联合办事处夏庄区;1938年属青岛特别市公署仙家寨区;1942年属崂山办事处仙家寨区;1945年属崂山办事处夏庄区;1949—1951年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夏庄区;1951年—1954年属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3年—1956年属青岛市崂山郊区流亭区;1956—1958年属崂山郊区流亭乡;1958—1961年属崂山郊区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属崂山县仙家寨公社;1984年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赵哥庄村历史源远流长。建国前,广大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之苦。但也有闻名乡里的富户,民国初年村中出了个四村八人人皆知的“小洋鬼子”-李守国。此人青年时期就精通日语,在日本修筑济青铁路时,任翻译,并承包工程,发了一笔横财。在本村购置土地20余亩大兴土木,建砖木结构四合院24栋,留有南北大街一条,街北设二层炮楼一座,雇佣乡丁执枪把守,并购置土地千余亩,在青岛市兴建青岛宏基木器厂一处。方氏二十世孙方和环,建国前曾在青岛创办火柴厂、木器加工厂等企业,此人善经营,为人厚道,致富不忘家乡父老,经常接济本村贫困农户。战争年代曾掩护救助过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村民中的颇有口碑极佳。

古老的赵哥庄村历史悠久,原有一座名为“大悲庵”的古庙,此庙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庙宇砖木结构,建筑雄伟,庙内供奉“老子”等神像,为道教传播之地。庙右方是石柱结构的“钟鼓楼”,内有铁钟一座,重约200余斤,大殿门前有一石香炉高约1、2米,一年四季每天香火不断。

建国后,赵哥庄村仍以农业为主,并以种粮为主逐年转向以种菜为主,村民生活逐年提高。六、七十年代,开始兴办企业,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粉条厂、农机站、建筑队等。

文化

赵哥庄村有着传统的耕读习俗,村民大都具备文化的向心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科教兴国的战咯深入人心,村两委不惜重资发展教育事业。近几年,投资200万元。改修幼儿园,使幼儿园达成市级一类幼儿园。2003年城阳十六中与青岛市城阳第五中学合校,赵哥庄村与红埠村用原十六中的校舍合建“赵红路小学”。为使新建小学2004年达到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赵哥庄村又投资150万元,现新建小学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设施齐全配套完善,图书馆、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阶梯教室、育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电视卫星远程教育设备、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械、图书、报刊等均按部颁一类标准配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年来,精神文明之花在赵哥庄村盛开不衰。村两委一班人在埋头抓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们深知经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保障的道理,在与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大抓精神文明建设,使赵哥庄的村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讲公德、讲礼貌、讲文明在村中蔚然成风“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是村民们欣羡争取目标,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先进村庄。

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赵哥庄的经济活力。八十年代又相继建起了砖瓦厂、养鸡厂、纺织厂等企业。进入九十年代,赵哥庄村驶向农村工业化的快车道。村两委领导一班人,充分利用赵哥庄交通发达这个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1993年村委在原纺织厂重新投资200万元扩大规模,引进韩国企业东星纤维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当时流亭镇外资企业投资最大的企业,当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缴利税300万元,以后几年里该企业不断发展,投资额逐年增加是村九十年代的主要经济支柱。

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搞活经济已成为村两委一班人的头等大事,2000年赵哥庄村更加充分发挥了地理位置优越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民造福,实施了“筑巢引凤”发展战略,在流亭镇政府的协调下,在村南征用土地1200亩,建起了青岛流亭建材工业园,工业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3700万元,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实现了“五通一平”。并加强了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达到了招商引资与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筑好巢”“引来风”。先后有“得意利”、“高乐发”、“新韩青”、“春雨集团”等十余家企业落户园内。截至2002年底,全村共引进外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内资公司10家,实际利用内资4000万元。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134元。2003年,在街道办事处的统一组织下,在308国道东侧,征用土地500余亩,引进“青岛中润德汽车公园,计划总投资1.5亿元,现正在筹建中,计划2年竣工投入使用。随着集体经济的腾飞,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到2002年,全村共有私营企业20余家,年产值达1000万元,上缴税金100万元。从事第三产业150余户,从业人员达300人。年创产值达800万元,上缴税金50万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拥有私人小轿车10余辆,小型面包车120辆,大型工程车20余辆,全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及电话的入户率达90%以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0%。

集体经济的壮大,促进了村中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2000年始,村两委对年满5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对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50元。2003年村两委对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由个人和集体双方投资办理养老保险手续,其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村民投保费全部有村委缴纳,现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52元,对年满80周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再给予50元补助,村委投入养老保险额达1100万元。村委组织医护人员每年免费为老人查体,每逢重阳节,村两委成员皆与老人同庆佳节并分别发放补助金200元,自2000年始每年为村民付三费30万元,独生子女备用金和军属补贴每年累计12万元。2003年10月已为全体村民投保。

经济的繁荣还加快了赵哥庄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为了进行旧村改造,1997年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对村改造进行详细规划。1998在村西南开辟了第二居民小区,建起了高层居民楼10栋,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有310户村民乔迁新居。2003年又加快了旧村改造的进程,拆除各类建筑2000平方米,新建高层居民楼3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自1998年至今共有400户村民迁住新楼,占全村总户数的25%,居住小区设施配套齐全,电、水、路“三通”居住小区以其独特的园林化、绿化、亮化,充分显现出其城市化的卓越风姿。

参考资料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赵哥庄社区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6-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