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城乡 :台湾省屏东县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3-09-20 11:21

车城乡位于台湾屏东县南方西侧,北临枋山乡狮子乡牡丹乡,东邻牡丹乡、满州乡,西滨台湾海峡,南接恒春镇。该乡地处恒春半岛,以低缓的丘陵地形为主,有四重溪、保力溪流经乡境。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0月到隔年2月因受地形影响,均有强劲的落山风吹袭。

简介

车城乡文学

车城,旧名“柴城”,为恒春半岛最具历史背景的乡村。明郑以后,车城也是南部地区最早纳入清治的地方之一。虽然开发较早,惟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在生活条件艰困的情况下,车城并未产生兴盛的文字文学,而是以一种简单的歌唱型态,发展成民俗音乐吟唱,形成现今著名的“琅峤民谣”,颇具地方文化色彩。车城地区的文学,一言以蔽之,可称之为“歌谣文学”。

行政辖区

车城乡分为11村:田中村、海口村、福兴村、福安村、统埔村、温泉村、保力村、新街村、埔村、射村、后湾村。约当旧日恒春县之兴文里、咸昌里全部及德和里、仁寿里的部分。车城乡现有人口数为10356人,男性有5613人,女性有4743人。

名称由来

车城乡旧名“柴城”,明郑时期派部将陈文华率众来此地开垦,并逐渐发展成聚落,为汉族入垦恒春半岛的发展中心。清领时期因移民渐多,经常与当地少数民族发生冲突,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袭,就从社东与社南分别建造城墙,待少数民族进攻时,居民便以柴木作成栅栏堵住缺口,因此当地居民便称之为“柴城”。后来居民觉得柴木容易燃烧,便改以牛车数十部布阵于城外,于是改称为“车城”。

1920年台湾省地方改制,在此设置“车城庄”,划归高雄州恒春郡管辖。战后初期改划设为高雄县车城乡,1950年改隶屏东县至今。

历史沿革

荷兰人据台湾时,曾派兵控制此地。明季之时,车城为排湾族所盘据,原本是一片密林,当地土著称之为“库匹亚旺”(KABEYAWAN),进而转音为“龟壁湾”。永历18年(1664)郑经郑成功领台,派遣部将自车城登陆,开始屯田垦荒,令部统领兵士南进龟壁湾驻守,命名为统领埔(今之统埔村),逐渐形成庄村。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车城已成为闽人开拓恒春半岛的根据地,由于屡遭少数民族袭击侵扰,遂环植木栅于四周以为防御,故有“柴城”之称;乾隆末年逐渐形成一街肆,乾隆53年(1788)福康安将军率军讨伐林爽文党伙庄大田时,北洋水师即登陆于车城,之后为纪念捷军称车城为“福安庄”(或福安城),并于庄内的土地庙立碑颂功。至于“车城”一名,伊能嘉矩认为是“柴城”发音上的讹误,另一说法则指称早期车城砍伐薪材输出台南市地区颇盛,庄民便利用其做为要塞而得以击退番人,故称“柴城”。之后番人又大举来袭,当时车城至海口市间沿岸盛行烧制木炭,有搬运木炭的牛车数十台驻列,庄民遂利用牛车作为防御而击退番人,因而将柴城改称车城。虽然车城并未正式建城,但因有木栅环围故亦设有东门、北门(北门路、忠孝路口)及南门(福安路底近钦湖桥)以制出入。

另有一说,爱新觉罗·弘历51~53(1786-1788)三年间,福康安为剿庄大田,驻兵车城,以木为城故称“柴城”。今车城之市街部分为福兴及福安市两村。康熙帝22年(明永历37年)7月郑克塽降清,清收台湾省入版图,康熙23年4月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下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车城乡隶属凤山县所辖。康熙35年,闽南人陆续迁至车城地区,陆续在车城西南二、三公里之海滨,先后建立新街、射寮、埔墘、后湾仔等村。光绪18年(1892)恒春县辖境计分13里,本乡隶属于兴文里(今福兴村、福安村、统埔村、保力村、田中村与海口村)、仁寿里(今新街村)、咸昌里(今温泉村)与德和里(今后湾村、埔墘村、射寮村)。

日明治37年(1904),本乡隶属恒春厅,本乡分隶属于兴文里、咸昌里及德和里。兴文里辖有车城庄(今福兴村、福安村)、统埔庄(今统埔村)保力庄(今保力村)、田中央庄(今田中村、海口村)、新街庄与湛湛庄(今新街村);咸昌里辖有四重溪庄(今温泉村);德和里区管辖埔墘庄(今埔墘村)、后湾庄(今后湾村)、射寮庄(今射寮村)。嗣后,恒春厅改为恒春支厅,本乡仍旧隶属于兴文里、咸昌里与德和里,其中兴文里辖有车城庄(今福兴村、福安村、统埔村)、保力庄(今保力村)、田中央庄(今田中村、海口村、新街村);咸昌里辖有四重溪庄(今温泉村),及德和里辖有射寮庄(今后湾村、埔墘村、射寮村)。大正9年(1920)日人重划行政区域,本乡隶属于高雄州恒春郡,分7个大字:车城(今福兴村、福安村、统埔村)、保力(今保力村)、田中央(今田中村)、海口市(今海口村)、新街(今新街村)、四重溪(今温泉村)、射寮(今后湾村、埔墘村、射寮村)。民国34年(1945)台湾光复后,再划车城保为福兴和福安市两村,与田中村(原名田中央)、温泉村(原名四重溪)、后湾村(原名后湾仔)、统埔村、海口村、保力村、新街村、埔墘村、射寮村共11村,同为车城乡之辖区。

民间文学

车城为一具有历史背景之乡,有丰盛的传统诗文,而民间俚俗谚语及念谣也流传甚广。以下简录几首谚语与念谣:

(一)谚语(歇后语)

(1)蕃仔相瓷衩`死白人(白人均读轻声,意指汉族)。

(2)死鸭子-硬嘴巴。

(3)六月芥菜疙瘩假有心。 (二)童谣

(1)放鸡: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相贴,五贴胸,六拍手,七流球,八摸鼻,九咬耳,十摸土脚,十一坐金交椅。

(2)出嫁:无头戴瓠杓(音靴),无绣鞋穿木屐,无绕脚车,无轿坐牛车。

(三)灯谜

寺庙本为人们祭祀神祇之处,由于共同信仰产生的结社(宗教团体),在地方上有带动社区活动之作用。位于福兴村的福安宫,每年元宵节均举行灯会活动,此一艺文活动已成为本乡每年一度的传统民俗,且灯会之猜灯谜活动,兼有浓厚的文化气息,长久以来,福安宫的元宵灯会,其灯谜已成为车城重要之民间文学素材之一。

(1)麦城之战断头恨(字一十四笔)-翠

(2)张敞京兆尹为谁画眉(字一十一笔)-晤

(四)歌谣

(1)土地公:老土地呀!老土地,老人来拜,吃百二,大人来拜,大赚钱,少年来拜,会读书,婴仔来拜,好 摇饲。

民间艺术

车城乡传统戏剧

车城乡虽具有深厚历史背景,惟因生活条件艰困,300年来,住民在与天搏斗的居住环境下,无暇从事传统艺文活动,因此,境内并无历史悠久之剧团流传。可考者,仅福兴村与保力村各有一传统“布袋戏”团而已,且原团组皆呈退休状态。

(一)新国兴掌中剧团

(二)四海香掌中剧团

(三)四海子弟班歌剧团

传统音乐

车城乡境内在日据时期,曾出现北管会的组织,当时系以庙会炉主的形态,每年轮流排班演奏,唯在大正12年(1923)左右,因日本政府的管制,以及经济不继等因素,不得不倏然中止。此后70余年,车城皆未见有传统或地方性乐团出现。直至1996年,方有福兴村经营成记中药铺的董延庭,出而组织“福安宫国乐团”。由于董延庭在传统乐曲的弹唱方面颇有造诣,因而早在乐团成立前两年,即已担任福安宫老人会的音乐指导老师。“福安宫国乐团”成立后,每逢初一、十五、春节喜庆,以及酬神庙会等场合,均会演奏,自娱娱人。该团有团员20几人,皆为乡内各村之家庭主妇,仅有2名男性团员,平日聚合以休闲、趣味为主,属业余性质。

民俗技艺

(一)阵头

早期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民生活单调,耕余闲暇,为了打发时间,便结合邻里组织各种游艺性社团,如唱戏或民间曲艺等等,更为积极的乃有“阵头”之出现。

(二)狮头阵

狮头在传统民间信仰中,被认为具有避邪招福的作用,可驱逐鬼魅,清净四方。在民俗上,狮头必须经过开眼、读经、送煞、挂置等仪式后,方具有锐不可当的“神力”。正因如此,在节庆中生气勃勃且色彩缤纷的狮子,随着锣鼓的节奏,以劲健的步伐,忽左忽右地前扑或后跃,借助有趣而讨喜的动作,象征大吉大利的到来。

保力文物馆

保力社区是车城地区早期移民垦殖时期两个客籍聚落之一,身为少数族群为求生存,保力先民一路走倍觉艰辛,唯恐先民艰辛生活记忆及勤奋精神日趋凋零,为后世子孙所遗忘,1998年保力社区发展协会因此决定成立保力文物馆,收藏先民的文物资产为保力社区早期开垦历史留下纪录,供后世子孙凭吊与砥砺。

保力文物馆于2000年5月10日落成开始接受社区民众捐赠早期所使用的耕作农具、生活器具与衣饰等对象,于2001年4月归类、编目、照相、统计所有收藏对象,编撰成保力社区文物馆收藏集乙册,当时馆内共计收藏208件,细分为农具39件、加工调制器具20件、渔猎器具14件、家具52件、炊具11件、餐具12件、容器13件、衣饰15件、文件21件、其它11件。迄2003年6月止共计收藏261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